时间:2024-06-18
琢紫
对于导演梅尔·吉布森來说,《血战钢锯岭》是一次巨大胜利,他同故事主角、美军上等兵军医戴斯蒙德·道斯一同经历了人生起伏,最终证明了自己,证明了信念的伟大和电影艺术的魅力。
我们当然记得21年前梅尔·吉布森为观众奉献的经典之作《勇敢的心》,如今他再次将目光投向人类战场,为观众谱写一曲人性颂歌。《血战钢锯岭》以饱满热忱的眼光,审视了伟大救助者的故事。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现实中的戴斯蒙德·道斯也在片尾出现。“血战钢锯岭”是太平洋战争“冲绳战役”中的最后一战,对于很多士兵而言却是“人生最后一站”。在这场战争中,拒绝持枪的戴斯蒙德·道斯独自救下75个战友,成为传奇。
梅尔·吉布森是著名的“大嘴巴”,话多且不遵从“政治正确”规则,得罪了美国电影圈,从此被好莱坞“放逐”。《血战钢锯岭》投资来自中国,二战同盟国在抗战胜利80周年之后,再次向太平洋对岸的电影英雄伸出了橄榄枝。梅尔·吉布森并没有让投资者失望,影片在北美获得不俗口碑和票房,烂番茄新鲜度87%,观众好评率96%。
《血战钢锯岭》是优秀的传统电影,布局工整,叙事稳定,节奏妥当,作为主旋律故事又富于观赏性,暴力美学、肉体受难与人性颂歌缝合得恰如其分。安德鲁·加菲尔德饰演的戴斯蒙德·道斯本来不过是普通的美国人,因为幼时的心灵创伤,始终坚定履行自己“不杀人”的戒律;又因为爱人是护士,他得以阅读医疗书籍,上战场后成为医疗兵。
主人公自身性格中具有充沛的自洽,他对战争的感情极为微妙,坦然直面战争带来的一切,包括死亡与受伤。他的战友和上司、家人一再发现“他的伟大”在于谦虚而不是傲慢,勇敢而不是莽撞,“勇敢的心”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逡巡,只为找到更多伤者,且绝不肯对敌人举起武器。但是在他人、体制和“正常逻辑”,以及军事法庭看来,戴斯蒙德·道斯的所言所行有着“常人难以理解的悖论”。梅尔·吉布森用一个多小时时间稳扎稳打,建立起戴斯蒙德·道斯非同一般的人格——其初心,是阳光一般灿烂的爱,对于爱人、家人、袍泽,甚至是对于敌人。
梅尔·吉布森的《血战钢锯岭》与史蒂夫·斯皮尔伯格的《拯救大兵瑞恩》可以形成对照关系,后者开篇便是诺曼底登陆,残酷的战争场面从一开始就被以普通人的目光平视,过后影片进入漫长的寻找。《血战钢锯岭》相反,先是爱情之海波光潋滟,再是“新兵蛋子们”在军事训练营里的趣事(显然不乏对库布里克《全金属外壳》的致敬,区别在于《血战钢锯岭》是中性甚至更倾向于善意的色彩),然后便是血与火的战场,是近年来罕见的“硬派战争戏”,比吴宇森导演的《太平轮》强悍不少。
《血战钢锯岭》将具有强烈对比的美好和残酷、生与死、战争与和平呈现在观众面前。“每个人的信仰都值得尊重,这就是最真实的我们。”电影里这句台词,打的是从美国到中国太多流水线电影的脸——里面走位飘忽、沉迷于物欲的人设,以及纸醉金迷的世界哪有什么信仰可言?观众无法真正尊重他们,也难以确认他们的“生活”是不是“真实”。《血战钢锯岭》则细腻描述军人的真实处境,在战斗中活着或者死去是他们命定的选择,由此,在其中呈现出的人性光辉和信仰的力量才能打动万千影迷,进而引发我们对于战争的反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