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策略研究

时间:2024-06-18

燕萍

(曲阜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日照 276826)

新课程理念的贯彻落实对高校音乐教育产生重大影响。现如今,各所高校均在积极推进音乐教改工作,这不仅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有之义,更是大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因此,若想使高校音乐教育体现与时俱进的时代特色,应革新音乐教育理念,打破课程设置桎梏,将新课程理念渗透其中,以文化传承为基准,发展音乐教育事业,建设完善且新颖的高等音乐教育体系,切实推动国家音乐教育事业发展。

一、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时代价值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有之义

基于新课程理念,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创新,具有时代价值,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应有之义。在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需要与新课程理念的发展态势有机融合,让基础性学科教育的主要地位更加明确,进而让学生实现个性化和多元化发展。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相对落后,只注重向学生传授理论,忽视培育学生音乐鉴赏能力。新课程理念下,要想使学生的音乐艺术鉴赏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需要在多方面对开放性课堂进行设计,进而落实高校音乐教育改革创新的相关工作。在此期间,教学设计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促进学生思维拓展,使其自由发展,进而为针对性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保驾护航,使教育创新质量得到实际优化。

(二)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

根据新课程理念,对高校音乐教育进行创新,是学生音乐素质全面发展的迫切需求。现如今,国内高校在音乐教育具体实施中,主要采用一些传统和死板的教育模式,造成学生缺少足够的音乐知识学习主动性。因此,需要对音乐教育进行创新,使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热情显著增加,如此才可以对学生音乐素养进行培养,更好地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到位。当下,音乐教育方法比较单一。音乐课程属于艺术课程,高校学生在学习相关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要注重对音乐的感悟,还有对各类音乐作品的理解。所以,学生需要从多维度进行音乐作品解读,进而才能对作者处于哪种社会背景、拥有怎样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了解。在实际教育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种媒介形式向学生阐述音乐理论,传播民族音乐文化。通过这种方式让学生群体的鉴赏水平提升,推动艺术教育和新课程理念完美融合,消除二者之间的隔阂,从而促进学生多元化发展。

二、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对音乐教育工作缺乏重视

现阶段,在专业课程体系规划与建设中,部分高校非音乐专业普遍会把音乐课程定义为选修课程。诚然,高校开设选修课的目的是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挑选课程,从而提高其艺术素质和综合素养。然而,因为多数高校学生过于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尚未深刻认知与理解音乐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重要价值。大一阶段学生所学课程多为基础课程,且随着专业课学时持续增加,学生接触音乐知识的时间和精力也有所减少,难以深刻认知专业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学生难以在繁重的学业中发展自身兴趣,也难以有针对性地选择自身喜爱的选修课。另外,在大四阶段,大学生群体面临较大的就业压力,普遍希望可以持续完善和发展个体专业能力,所以在分配学习时间与精力过程中普遍侧重于专业知识学习与技能锻炼。现如今高校教育仍存在局限性和片面性问题,而这些问题均会对新课程理念下的音乐教育发展带来反向影响,并且会限制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提升。

(二)音乐教育手段与模式较为单一

在传统高校音乐教育实践中,音乐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模式与教育手段普遍存在单一和枯燥的问题。音乐教师在面向学生群体传授音乐技能与专业知识过程中,普遍以识谱为基础,以弹奏演唱作为辅助手段,并选派学生在课堂中进行单独表演。这种侧重于识谱的音乐教育手段和模式,往往会制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无法使其在课堂中展开深度学习与自主学习,同时会降低学生对于音乐知识的学习热情与兴趣。现阶段,高校音乐教师采取的教育手段与模式仍受到应试教育体制深刻影响,普遍重视讲解音乐理论知识,而忽视培养其音乐素养与展开音乐实践教育。师生关系与地位在此种单一且陈旧的音乐教育手段与模式下往往固定不变,这会影响师生和谐关系建立与有效交互,也无法营造轻松和愉快的课堂教学氛围,难以调动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仅注重理论传授的单一化音乐教育手段与模式,也会导致学生难以深刻理解音乐艺术基本内涵,对于音乐作品的鉴赏也停留在表层,难以构建对于音乐艺术形态的宏观认知和价值判断。

(三)音乐课程体系建设欠缺系统性

首先,就音乐教育内容来看,尽管高校增加了音乐鉴赏课数量,在较大程度上加强高校音乐教育娱乐性,但专业知识讲解体现出补充中小学音乐知识的情况,此种教育内容难以满足现阶段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发展诉求。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应充分考量学生群体个性特点。一般而言,多数大学生都具有一定艺术鉴赏能力与文化底蕴,教师应通过文化形式多层面与多维度解析音乐知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知识,深刻领悟与正确理解音乐知识,但是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在内容设置层面尚未达到该要求。与此同时,还有部分音乐教师侧重于讲解流行音乐有关知识,鲜少在课堂教育中融入民族音乐基因,使得学生对本土民族文化了解不足,亦无法深刻感知民族音乐文化的独特魅力。

其次,就音乐课程设置来看,新课程理念下的高校音乐教育呈现出盲目性与随意性问题。部分高校在音乐教育活动实施中,普遍存在教师基于个体兴趣爱好进行课程设置或随意展开教学活动等问题。例如,高校为音乐鉴赏课安排的学时数量较多,且以鉴赏西方交响乐相关作品为主,这一课程设置存在明显的不合理性。因为西方音乐只是音乐艺术形态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群体在音乐知识和相关技能学习过程中,应通过多样性音乐形态,充分认知音乐艺术时代价值和特殊魅力,而在该过程中融入民族音乐基因有着必要意义。但是,部分高校较为单一且欠缺系统性的音乐课程体系,在较大程度上限制了高校学生多元文化内容的学习和应用。

三、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优化策略

(一)依托新课程理念,革新音乐教育思想

众所周知,所谓新课程理念即把素质教育理念和教育目标充分融合,促进教学思想朝着人性化与科学化方向发展,使教学思想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鲜明特征,将学生多样性学习需求置于首位。高校音乐教师要按照教育大纲具体要求与学生学习实际,将音乐教育引入素质教育当中,将音乐视作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载体,转变传统教学思想,着重培育学生群体音乐素养,促使学生可以充分掌握与理解乐理知识,同时可以将其灵活运用到现实生活中,进而使新课程理念下的素质教育实现全面贯彻与落实。

(二)创新音乐教育模式,优化音乐教育环节

首先,构建合理与科学的音乐课堂教育模式。高校音乐教师在面向学生展开教育活动前,可以组织开展教学演示模拟活动,全面形成音乐教育特色、教育手段以及教育模式。鼓励教师借助观摩听课形式,总结归纳音乐教育环节中容易产生的问题,同时与其他教师交流沟通,协同探索解决方法,提供自身意见,最终展开教学反思与总结。实施模拟课堂教育活动,能够有效促进教师队伍团结协作,推动教学创新,实践过程中有序引导大学生解决音乐学习难题,使学生能真正享受和感知音乐特殊魅力,熟练把握并应用音乐技能。此种活学活用的教育模式不但能够强化学生对于音乐理论内容的吸收,也能加强其音乐实践能力。

其次,优化音乐实践活动教育环节。高校音乐教育普遍以音乐理论、器乐演奏以及律动表演等为主,进而让学生不断积累专业知识和表演经验。相对于课堂教学而言,音乐课外实践教育活动更为灵活。通过课外实践活动能够有效补充音乐课堂教育,比如,校方组织实施艺术文化节与合唱比赛等活动,可以有效检验音乐课堂内外教育成果。另外,组织实施小型音乐剧实践活动,鼓励学生协同收集契合班级同学音乐审美情趣的音乐素材,包括器乐作品与歌曲作品等,让学生可以切身感受与体验音乐艺术作品所蕴藏的深层次情感。与此同时,组织实施音乐鉴赏类活动。音乐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观看艺术性较强的音乐剧、歌剧以及舞剧等,通过不同方法强化学生群体对于音乐艺术的新鲜感,使其保持积极的个人情怀与热情的音乐学习态度。

最后,构建游戏化教育模式。现阶段,以游戏为载体的教育模式深受各年龄层学生推崇和喜爱。在高校音乐教育中,组织学生群体参加音乐游戏活动,能够调动学生群体音乐兴趣和热情,有效丰富其音乐知识框架,推动其创造力和想象力持续提高。诚然,音乐游戏教育模式有序进行要依赖于现代化教育方法,比如日本推行的铃木教学法始终以学生群体为对象进行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群体接触艺术性较强的音乐作品,全面提高与发展其音乐听觉能力。铃木教学法提倡借助不断的外部刺激有效激发学生音乐潜能,尤其在训练学生群体音乐节奏感过程中,音乐教师要使所有学生均参加集体活动,面向学生不断提出全新要求,让学生可以持续提升个体音乐综合素质与专业能力,涵盖音乐听觉素质、音乐知觉素质、音乐想象力以及创造力等。以节奏打击乐器教学为例,教师应为学生示范各类打击乐器的正确演奏方法,使学生群体观察并发现各类打击乐器之间的音色差异及研究方法。同时,音乐教师还要为学生提供足够时间,使学生群体可以亲手操作不同乐器,聆听乐器音色变化情况、节奏快慢以及音色高低等,从而让学生在探索中不断积累乐器演奏经验。

(三)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改善音乐课程架构

高校科学设置音乐课程,改善音乐课程架构,重视培养学生审美素质,强调创新实践,才能充分发挥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创新的作用。对此,学校方面应发挥自身组织管理功能,积极与音乐教师共同商讨调整音乐课程课时等事务,确保音乐教育课时充足,从而为学生接受音乐艺术熏陶提供强大保障。以此为基础,高校音乐教师改善音乐课程架构,以学生喜闻乐见的音乐作品进行导学、教学以及小结等教育活动,可以吸引学生积极参加音乐教育活动,切实打破学生对音乐教育的认知偏差,使其重新燃起学习音乐的热情,真正提升音乐学习成效。如此,高校音乐教师要在开展音乐教学设计工作之前,全面梳理课程教育的各项注意事项,明确自身教学思路,并适当融合多样化教育资源,构建主辅结合的音乐课程体系。比如,教师可以有计划与有意识地在音乐鉴赏课程中为学生留出十分钟,以《摇篮曲》或者《第三交响曲》等音乐作品为载体,积极引导学生进行鉴赏和反馈。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组织竞赛活动或者小组合作项目,以此深化学生群体对于西方音乐艺术的感性感悟以及理性理解。最后,音乐教师应引导学生针对本节课学习启发进行及时总结,从浅到深、从简到繁,生成灵活性与系统性兼具的音乐课程体系,推动高校音乐教育有效变革。

(四)传承本土民族文化,落实音乐素质教育

就音乐理论层面的贡献而言,孔子对于我国音乐艺术产生了深刻影响。儒家学者在关注音乐思想的过程中,对音乐思想的功利性和政治性比较关注,未能在音乐本质的艺术价值方面有更多的论述。从音乐角度来说,音乐是一种相对特殊的艺术表现形态,假如对音乐自身所拥有的特殊属性有所忽略,对自身所具备的精神内涵不够重视,则容易导致音乐成为统治阶级维护切身利益的工具。虽然在这种情况下,其政治教育意义和作用能够得到有效展现,但由于音乐不能结合自身状况进行有效发展,所以相应的艺术审美缺陷就会不断显露出来。道家对音乐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从音乐角度强调五音令人耳聋的思想,这符合道家所主张的平淡思想,二者存在一定的一致性。随着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不断融合,我国民族传统文化体系发生较大变化,二者所包含的文化内容逐渐成为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内容。在艺术教育体系中,高校音乐教育是基础力量,艺术教育的属性在教育实践中比较明显,在借助音乐与其他课程进行融合方面,需要最大程度地将净化学生群体心灵的效果发挥出来。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具有多方面的特点,比如博大精深等,对音乐教育来说,需要将民族音乐文化的教化作用充分发挥出来,还需要在此基础上,对民族文化与礼仪进行针对性呈现,将民族音乐文化实力切实发挥出来。

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需要高度重视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加强民族音乐作品与课堂教育的融合。比如,教师可以结合作品《春江花月夜》进行教学,这首作品在民间广泛流传,同时,在继承和发展过程中,这首作品也得到了更多发展机会,在民众的认知中,已经将这一作品当作比较出名的民族古典乐曲。教师需要带领学生从抒情角度对这一作品进行多方面分析,还要加强有效探讨和研究,从而在探讨分析多样化的情况下,将学生的视野打开,推动学生充分突破音乐作品自身内容的限制,从而更好地通过音乐审美维度理解音乐作品。除此之外,在这一作品中,所包含的音乐内容不是简单的音乐符号,而是相关情感和思想的确切流露,教师可以将作者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变化动态更好地呈现出来,加强音乐教育和这种音乐内容的融合,带给学生全新的体验。教师在对这一首演唱作品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带领学生对作品思想情感进行身临其境的体会,推动学生对作品中特殊美感形成认知,通过演唱形式,在学生面前有效体现景色,对美好的艺术画面进行构建,推动学生获得轻松的体验,进而在增加音乐鉴赏能力的基础上,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五)强化音乐教材建设,优化音乐教学设计

新课程理念下,高校音乐教育要高度重视和关注音乐教材建设工作。现如今,高校音乐教育内容普遍为理论知识,并且尚未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融合,此种音乐教材对于学生加强自身音乐素质和综合能力具有反向影响。因此,高校和音乐教师要高度重视且关注音乐教材建设工作,以教材优化为着眼点,以此为高校音乐教育创新提供有效保障。换句话说,音乐教师按照学生群体具体学习状况、学习基础与学习心理等,借助信息技术搜集与整理丰富的教育资源,使高校音乐教育体现出开放性及多样性特征,切实打破学生音乐知识学习面临的教材局限困境。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优化音乐教学设计。音乐教师在组织开展教育活动中,要按照学生具体需求适当调整教育内容,调动学生音乐知识探究兴趣,引导其积极参加音乐教育活动。具体来说,音乐教师要以教材文本为基础,适当渗透与音乐教育内容密切相连的民族音乐作品与西方音乐作品。例如,在教授管弦乐过程中,音乐教师若想使学生群体深刻理解多元音乐文化,既要面向学生群体展开教材中基础理论内容的讲解,还要引进经典钢琴作品与弦乐四重奏作品,以此来打开学生群体音乐学习眼界,使学生在对比聆听相同主题不同音乐作品以后,表达自身在音乐作品中所获得的独到见解,详细阐述各种音乐类型的特殊魅力。如此一来,持续丰富和建设高校音乐教育资源,既能够呈现出各地区的音乐特色,又能够帮助学生群体深刻感受传统文化,有助于其学习和理解音乐文化。

(六)创设健康校园环境,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纵览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发展进程可知,两者均受创作者自身追求、社会环境与音乐元素等诸多因素影响,因此,若想全面实现高校音乐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发展,音乐教师要在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手段以及优化教育模式的同时,注重环境对高校学生群体学习音乐知识所起到的熏陶作用,从而多层面与多维度培育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审美品位及鉴赏能力。具体来说,音乐教师应在组织实施音乐教育活动中,积极把学生群体喜闻乐见的音乐元素融入校园环境建设当中,创造浓厚的音乐文化环境,为学生建设交互性平台,突出音乐教育在新课程理念下的创新实质,让高校音乐教育创新发展能够获得实际效果。比如,可以将当下流行音乐文化融入校园广播当中,并提出有关问题,引导学生秉持解谜的态度,对比并思考音乐文化知识。同时,学校方面要积极构建校园网站,开发音乐文化主题交流论坛,鼓励学校各部门工作人员与音乐教师积极注册相关门户网站账户,借助一系列软性与硬性建设手段,使学生群体充分感知音乐教育的特殊魅力,确保高校音乐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引进教材文本并未涉及的音乐艺术作品时,多数学生均愿意积极参加课堂交流互动,调动其学习音乐知识的兴趣和热情。

四、结语

总之,在国内教育模式不断创新和发展过程中,新课程理念已经被广泛地渗透在高校教育的每一个环节之中。教育体系中的音乐教育是关键组成部分,高校需要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托,对音乐教育进行创新,重视民族音乐的传承,促进学生音乐素养提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