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孙亚妮
(咸阳市演艺公司人民剧团 陕西 咸阳 712000)
戏曲是我国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中极具魅力的组成部分,而秦腔又是戏曲中的重要部分,有着丰富的演唱方式、夸张的表现形式、朴实的人物角色,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在秦腔表演艺术中,人物角色的特征是非常明显的,因此人物的塑造也是非常关键的,对于秦腔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扬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本文中,笔者将对秦腔进行概述,对秦腔中的人物角色以及人物塑造的重要价值进行阐述,并结合自身的认识对秦腔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展开论述,以供参考。
秦腔艺术最初发源于古时的陕西地区与甘肃地区,借助民间歌舞表演逐步发展为独特的戏曲艺术表现形式。陕西的长安地区乃是秦腔的发源地,该地区是古时的政治中心与文化中心。秦腔的发展历程堪称人民群众创造力的集中体现。秦腔艺术的发展历史极其悠久,为了确保此种艺术能够在新时代继续焕发生机,我们必须实现对此种戏曲文化艺术形式的有效保护。秦腔最初的表演形式是对西北地区祭祀舞蹈的再现。汉代是秦腔戏曲艺术的重要发展时期,至唐朝,秦腔戏曲艺术更是获得了飞速发展,并成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代表形式之一。至明清时期,秦腔戏曲艺术得以进一步完善。由此可以看出,秦腔戏曲艺术堪称中国戏曲文化的鼻祖。
秦腔戏曲中包含着丰富多元的人物角色,有四生、六旦、二净和一丑,这些角色有着不同的特征,也展现了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与情感。比如,老旦扮演的是老年妇女,一般代表多种身份地位,其台步、道白以及唱腔等都具有非常独特的风格。比如其台步多偏大八字步,道白音调低沉,这对于人物特点的塑造非常有价值。除此之外,在秦腔戏曲表演中,表演者将自身融入具体情境中,以自身独特的见解和情感,从人物动作、演唱风格等多种角度来突显其特点,突显出秦腔戏曲形式的艺术特征。最后,将人物角色塑造放在秦腔戏曲的核心位置上有利于促进秦腔戏曲的发展和改革。
在戏曲中,人物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其不仅有利于展现戏曲的魅力,还有利于推动情节的发展,能够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戏曲的魅力不仅仅在于剧情紧凑、曲折,还在于其中一个个饱满、立体的人物。举例来说,在《哑女告状》中,表演者塑造了善良、勇敢、敢于反抗的掌上珠、阴险毒辣的掌赛珠以及呆笨木讷的呆大等人物形象。这一个个鲜活、生动、独具特色的人物使得《哑女告状》独具魅力。
戏曲情节的发展是由戏曲中的人物所推动的,人物的性格、经历以及情感的转变都会推动情节发展。因而,精准地塑造人物形象能够使戏曲情节的发展更加自然。
在戏曲表演中,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能够使程式化的表演更加真实立体,有利于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举例来说,在《哑女告状》中掌上珠这个含冤命苦的角色经历了被冒名顶替、哥哥被害、自己被栽赃这一系列过程,她的情绪是层层递进的,其勇敢、坚决反抗的精神也是不断形成的。因而,把握好人物的经历,深入人物的内心,进而塑造出善良、勇敢、敢于反抗的角色形象,能够使观众对于这个人物的印象更深刻,对于整部作品的印象也更为深刻。
在秦腔戏曲表演过程中,人物塑造是戏曲表演的灵魂。为了更好地塑造人物,我们应该精准把握角色,准确定位角色,通过眼神运用来塑造人物,对角色进行二度创作,使人物更丰满,深入揣摩角色情感,更好地诠释人物,通过剧目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场景来展现角色特征。下面,笔者将结合一些剧目以及在表演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体会,对秦腔戏曲表演中的人物塑造方法展开探究。
从秦腔戏曲艺术中的旦角表演来看,表演者应当通过精湛的表演技巧,将角色进行完美诠释,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秦腔表演者应当在有限的舞台表演过程中,借助自身的表演活动,确保观众能够真切感知到角色的特质。这便意味着表演者必须在正式登台表演之前先行实现对角色性格的精准洞悉,唯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把握角色的情感变化与心理活动。通常来说,表演者在进入表演状态之后,其表演活动将会产生巨大的艺术感染力,进而让观众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由此可见,秦腔旦角表演的关键之处在于表演者必须实现对角色的精准把握。
举例来说,笔者在秦腔剧目《哑女告状》中饰演掌上珠。在表演之前,笔者充分了解了这一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善良、勇敢、敢于反抗。同父异母的妹妹掌赛珠与继母合谋烧死掌上珠并顶替掌上珠与陈光祖成婚,因此将掌上珠囚禁于听月楼。掌上珠跳楼逃生并将腿摔伤,被哥哥呆大所救。呆大背着掌上珠不远千里进京寻夫告状。“呆哥背妹”的情节借鉴了秦腔“假人老背少”的表演程式,属于“一人饰二角”,这是剧目中的亮点,也是重点和难点。既要呈现出闺阁旦的表情和眼神,又要有男性的步态和形体。在表演过程中,笔者认为艺术来源于生活,人物来源于生活,因而演绎角色就不能脱离人物。呆哥是呆笨木讷之人,又身背一人,因此步伐应该是沉重、艰难、跌跌撞撞的。而在跌跌撞撞的呆哥背上的掌上珠也应该通过眼神、表情、动作来表现出远途跋涉的艰辛之感。
掌上珠这个含冤命苦的人物在被冒名顶替、哥哥被害、自己被栽赃的整个过程中,势必有着无尽的仇恨和冤屈难诉。尤其是在公堂之上,她因被金钗刺哑而无法言语,有口难辩,所表现出来的是急于申辩而不能的痛苦和愤懑,愤懑中又夹杂着近乎绝望的情感。而当她被掌府管家通过针灸使哑喉复原之后,声泪俱下地控诉:“他他他他他坐高官戴乌纱/怎知我十指折喉咙哑/冤沉沉。恨天涯/我本是上珠女跪在堂下/要把这冤屈事细述根芽”时,内心有着强烈的仇恨、愤懑,语言是急促而颤抖的。只有把握了角色的性格特点,了解了剧情,对于人物的定位才会更加精准,对于人物的塑造也会更加生动。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借助眼神的运用实现对人物内心情感的精准表达。秦腔旦角在登台表演过程中必须实现对眼神的精巧运用,通过眼神使所塑造的人物更加深入,更具感染力。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旦角表演者在表现喜怒哀乐时,除了借助念白和肢体语言,还应当熟稔地运用眼神,用眼神来展现角色的心理活动,以求在表演中做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第二,眼神的表达技巧同角色自身的经历、年龄、性格等存在着直接关联,由此可见,旦角表演者应当善于借助不同的眼神实现对不同角色性格特质的塑造。举例而言,在表演花旦时,表演者的眼神应当是明媚而玲珑的,以此来体现花旦的天真无邪;在表演闺门旦时,表演者的眼神应当是含情脉脉的。第三,基于角色鲜活度的考虑,旦角表演者应当控制眼睑上抬或者下垂的程度,以便确保角色更具灵性,在观众的心目当中更加栩栩如生。第四,运用眼神与观众交流。在秦腔戏曲表演中,表演者与观众的交流与互动绝大部分都是通过眼神进行的,为此,表演者应该树立观众意识,通过眼神与观众交流,引导观众进入故事情节以及角色内心,也能够有效增强表演的感染力。
秦腔旦角的表演活动并非一成不变,可以说,旦角表演的魅力在于表演者能够不间断地加以创新。在具体表演活动中,表演者应当立足于对自身生活体验以及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对角色加以二度创作。如果表演者的表演活动过于单一、呆板,那么其所塑造的角色在观众眼中就毫无吸引力。在二度创作过程中,表演者必须把握好剧情的要求,同时应当立足于自身感受,如此才能够确保所塑造的角色更为立体、丰满。以《巧相亲》中的阮妈为例,尽管是剧目当中的配角,不过该角色对于情节的推动仍发挥了调节气氛的关键作用。基于精准塑造这一角色的考虑,表演者必须深入分析和把握媒婆的特质,对角色进行二度创作,将媒婆的特质在唱念做打中表现出来,如此才能够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旦角演员为了形成极具个人特色的表演风格,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能力。表演者不但应当注重对故事情节的表达,同时也应当深入分析与把握角色情感,以此让观众领会到角色的魅力所在。举例而言,笔者在扮演《窦娥冤》中的窦娥一角时,借鉴了闺阁旦的表演风格。为了凸显窦娥的反抗精神,笔者又加入了武旦的表演风格。当窦娥死后进入“鬼告”环节时,角色形象涉及花旦的表演动作。“鬼告”属于柔中之柔、柔中带刚的表演体系。笔者将自己想象成了窦娥,切身体会她的悲愤和幽怨。从这个层面来说,表演者必须具备多样化的表演能力,以便在诠释角色的过程中呈现出足够的层次性。在秦腔戏曲艺术的表演过程中,女性角色的塑造极其关键。因此,表演者应当掌握旦角表演的精髓所在,以便通过对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来把握女性角色的共性与特性。唯有这样,塑造出的旦角形象才更加深入人心。
在秦腔剧目中,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人物角色有着不同的特点,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要通过剧目的时代背景以及具体场景塑造人物角色。
比如在《赵五娘吃糠》中,伯喈家乡连年大旱,五娘吃糠敬养公婆。公婆得知伯喈入赘相府后含恨而死。五娘剪卖青丝,埋葬双亲,上京寻夫。赵五娘这个角色堪称囊括了中华女性的全部优秀品质,包括善良、温柔、贤良、聪慧等等。因此,在塑造赵五娘这个角色时,表演者必须精准把握好女性的这些优秀品质,同时也应当立足于作品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够更为生动地实现对角色的诠释。
又如《岳母刺字》《杨门女将》等经典剧目,表演者必须领会这些剧目的时代背景,如此才能够更好地揣摩角色的心理以及行为特征,才能够达到提升戏剧表演张力的目的。除此之外,在秦腔戏曲表演当中,表演者需要充分将自身对角色的独到见解融入表演当中,从人物动作、演唱风格等多个维度进行表现,对于秦腔的戏曲形式艺术特点进行展现。人物角色塑造在秦腔表演当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对于秦腔戏曲的发展和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其实,对于角色的塑造不仅仅是表演者的一人之功,舞台布景设置、道具的使用、灯光的安排以及表演服饰的遴选均能够对角色塑造以及剧情的发展起到关键的辅助作用,可以说,前述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因此,为了更好地传承秦腔文化和创新秦腔艺术,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