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丁雅晨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0)
徽剧是“徽州文化”的一部分,与庐剧、黄梅戏、泗州戏并称为安徽四大名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传统戏剧艺术开始复苏,徽剧的教育传承也跟随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
1956 年,时任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向安徽省委提出成立安徽省徽剧团的建议,并正式将徽戏剧种命名为“徽剧”。同年冬天,安徽省徽剧团在徽州挂牌成立。1958 年,安徽省徽剧团迁至合肥。
“中国徽班与徽剧艺术”丛书之一《徽剧音乐》中指出,文化部确立省徽剧团的建团方针为:“在恢复徽戏原来面貌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徽剧艺术。”安徽省徽剧团成立之初先后聘请了来自安徽、浙江、江苏三省的二十多位高腔和徽戏老艺人,调集了一部分新文艺工作者,对徽剧音乐遗产进行挖掘和抢救,同时招收57 名学员。
被招收的这些学员既是省徽剧团的首批学员,也是徽剧职业化教育传承的开端,培养出了当代徽剧名家章其祥、谷化民、李泰山、曹尚礼等人。调查发现,这批学员进团时大都十岁出头,为徽州本地人,出生于梨园世家或受到地域文化中徽班的影响,从小就对徽剧耳濡目染。
剧团教学模式为科班教学,由徽戏老艺人教授声腔剧目,京剧老师教授基本功。具体课程为上午练功,下午安排一小时的古诗词文化课,再排一小时的戏,隔几天晚上会去看徽戏老艺人的演出或参与个别剧目的龙套工作。
这一时期,省徽剧团的教育主要集中在基本功的练习和声腔剧目的传承上,以实践教学为主,学员通过跟随老艺人进行演出,形成自身经验,日积月累培养出过硬的戏曲功底和出色的表现能力。
安徽省徽剧团培养的首批学员后来在各地进行巡演,使得徽剧艺术又攀上一个发展的小高峰。1959 年5 月,省徽剧团与黄梅戏、泗州戏的部分演员组成安徽省戏曲演出团,奔赴北京参加演出,被首都的戏曲专家评为“历史上又一次徽班进京”;1961 年,省徽剧团又赴上海、杭州表演,当时的戏曲名流周信芳、马连良等人观看演出并对省徽剧团徽剧艺术的传承寄予厚望。1966 年,因禁止演出古装戏,省徽剧团被迫撤销建制,大部分演职人员都被遣返或下放。直至1979 年4 月,省徽剧团恢复建制,在此之后,省徽剧团才得以招收新学员。
1982 年,安徽省徽剧团与安徽省艺术学校(现名为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科合作,开设了徽剧班。
这一届共有45 名学员,包含15 名女生和30名男生,由父母辈的徽剧老艺人与学院戏剧科老师共同授课,其中不乏京剧老师。第一学年主要练习毯子功、身段功、把子功和化妆等多项基本功及进行文化课的学习,第二学年开展剧目课,由省徽剧团安排教授声腔念白等专业知识,同时组织学员进行徽剧剧目的排演。学员共学习五年,培养出王丹红、汪育殊等一批现今的国家一级演员。
这一时期,徽剧的职业教育传承更为系统化,分段式教学使得学员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徽剧艺术的基本表现手段,同时也沿袭了跟随老艺人演出的传统。王丹红在采访中提到自己受惠于“以老带新”教学方式的经历:1985 年,还未毕业的她从学校借调到省徽剧团,出演当时剧团移植川剧的大戏《潘金莲》,饰演女主角。当时的剧目参演人员皆为首批省徽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如饰演西门庆的李泰山,饰演武松的曹尚礼,饰演张大户的谷化民,说书人为现在的徽剧代表性传承人章其祥。在徽剧前辈表演艺术家的帮助带领下,年轻演员也能在徽剧舞台上发光发热。
2005 年,原安徽省徽剧团与安徽省京剧团合二为一,安徽省徽京剧院在原省徽剧团的旧址上正式成立。近年来,为完善徽剧音乐的活态传承,安徽省徽京剧院、黄山市徽剧艺术传习所、江西省徽剧传习所均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合作,开办徽剧班,系统地培养专业人才。
安徽省徽京剧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科联合开办了两个关于徽剧定向传承的班级——2006级徽京班与2016 级徽京班。基本保持十年招收一批新学员的培养机制,现在新加入省徽京剧院的徽剧工作者都是2016 级徽京班的学员。
自1982 年以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秉承“以老带新”的培养模式,如2016 级徽京班的徽剧老师皆为1982 级徽剧班的学员,教学流程安排基本不变,主要分为“做、唱、表演”,“做”即基本功的训练,对学员的身、腰、四肢进行最基本的训练;“唱”即唱腔课,唱腔课的主要内容有练声、教唱、念白、学习打击乐等,能够提高学员音乐素养,锻炼嗓音,提升歌唱念白的表现能力,使其熟练地学唱徽剧各类唱腔,为登台表演打下坚实基础;“表演”即徽剧表演课,学习生、旦、净、末、丑各类角色及文、武行当基本的形体动作,并将基本功、毯子功,唱腔、念白等融入其中,为塑造戏剧人物服务。其中,2006 级徽京班未进行徽剧乐队人才的培养,2016级徽京班开始定向培养徽剧音乐作曲方面的乐队配器人才。
省徽剧团的教育传承以徽剧团内“言传身教”的科班教学为主,而现今徽剧职业传承改为徽剧团与艺术学校共同培养学生。在传统科班“师徒”教学的基础上融入学校管理制度,将静态的知识与经验通过定向专业班级进行活态传承。艺校传承时期的演出频率不高,在剧目正式演出空白期较久的情况下,艺校教育着重于多项基本功的训练、唱腔的练习以及待恢复剧目的排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更加系统化、程序化的管理模式开展教学活动。
总的来说,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的场地变更为安徽省艺术学校;培养学生的老师在徽戏老艺人、京剧老师的基础上加入了省艺校的戏曲老师;原来的教学将训练基本功、学习文化课、唱腔课及剧目表演并行,而艺校教育将基本功、文化课的学习与唱腔课、剧目表演课在两年内进行分段教学;艺校教育融入现代学校教育制度,在“教戏”的同时也注重“育人”。
剧团和艺校在传承当中虽保有专业性和系统性,但是省徽剧团的苗子选拔以及在校园群体中的普及推广都需要在更广阔的学生群体当中进行。
国务院2015 年发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中提出:“加大戏曲普及和宣传,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戏曲内容的教育教学。”
安徽省徽京剧院早在2012 年就开始推行“戏曲进校园”,先后在合肥市南门小学、合肥市葛大店小学、合肥市徽州小学、合肥市六安路小学、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等13 所小学开展“传统戏曲进校园”传习活动;在安徽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安徽工业大学、淮南师范学院、合肥师范学院、黄山学院、宿州学院、滁州学院、皖西学院等省内数十所高等院校开展“徽风皖韵”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
安徽省徽京剧院组织演出团体进入校园表演徽剧折子戏,同时在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开设徽剧音乐课、组建徽剧音乐团,将社团命名为“徽风皖韵”社团,创编《小小自豪滨湖人》《辛勤好园丁》《徽风古韵》《传承》等多个徽剧剧目。时任省徽京剧院院长许北雄、副院长许有升在校指导,组织院内几位徽剧表演艺术家成立专家导师团,负责徽剧教学工作,对该校的音乐老师进行徽剧相关专业培训,使其学习徽剧的表演、音乐、唱腔、锣鼓、化妆、脸谱等。专家导师团定期在校园内开展“戏曲艺术大讲堂”“名师传承辅导讲授”等活动,使得学生亲身感受徽剧艺术、体会徽剧音乐的魅力。
2012 年10 月,省徽京剧院与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联合开办小学生徽剧特长班。在近百名报名学生中根据嗓音条件、身体柔软度与韧性等要求筛选出51 名一年级新生,由23 名男生和28名女生组成徽剧特长班,使得青少年儿童在接触传统徽剧艺术时能够真正地融入其中。首批徽剧特长班成立后,学校在各年级分别开设一个徽剧班,一、二年级由本校音乐老师进行徽剧基本功教学,三、四年级由省徽京剧院老师教授徽剧专业技能。
同时,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教师组与安徽省徽京剧院共同编写针对6 岁至10 岁年龄段小学生的徽剧教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普及教材——小学徽剧课程》,教材内容分为身段、腿功、毯子功、把子功、戏曲唱念基本常识及要领、徽剧声腔及社团演出创作剧目、相关剧照及徽剧脸谱七个章节,以图文同步的方式讲解戏曲“四功五法”,适当降低难度,使得小学生群体在实践中掌握戏曲知识,同时提升对于徽剧的学习兴趣。
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还研发了一套《徽剧知识普及教学资料包》,设置《微微徽徽说戏曲》的校本融合课程,将徽剧教学与学科教学相融合。2017 年,安徽省徽京剧院与合肥市师范附小第三小学联合编排的徽剧《传承》,参加了由安徽演艺集团主办,安徽省黄梅戏剧院、安徽省黄梅戏艺术发展基金会、安徽广播电视台戏曲广播、安徽广播电视台《相约花戏楼》栏目、恒品文化戏缘APP 共同承办的“2017 首届全国青少年戏曲嘉年华”活动,获得“戏曲进校园——最佳创作奖”。
安徽省徽京剧院在校园内开办徽剧班、开设徽剧音乐课等措施提高了徽剧音乐在儿童及青少年群体的传唱度,使得更多学生有机会了解徽剧艺术、学习徽剧基本功,但戏曲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需要考虑的现实条件也更多。因学校场地以及舞台装置等客观条件的限制,校内只能表演规模较小的徽剧折子戏,并不能达到正规剧院的演出效果。总的来说,“戏曲进校园”活动以一种简易的演出模式在年轻群体内推广徽剧,在激发青少年对于传统艺术尊重与热爱的同时提高其学习徽剧艺术的兴趣。
从合肥市徽剧传承调查现状可以看出,徽剧传承教学一直与当下社会发展结合。
徽剧职业传承教学历经三次发展,由首批安徽省徽剧团的科班教学,到安徽省徽剧团与安徽省艺术学校联合举办的“徽剧班”艺校代培,再到安徽省徽京剧院与安徽艺术职业学院联合举办的“徽京班”艺校代培。首批科班教学以“言传身教”的“师徒”实践教学为主,而后面的艺校代培在“以老带新”的基础上进行“师生”的分段教学,融入艺校制度,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追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徽剧职业教育越发系统化。
“戏曲进校园”系列活动作为校园素质教育的补充,从两个年龄层的人群入手,完善当下学生的音乐教育。在选拔培养徽剧传承人时由艺校的专业人才向更为低龄且广泛的小学生进行扩展,同时对于高等院校学生采用欣赏式推广,通过对学生兴趣的培养拓宽潜在徽剧人才的教育范围,使其树立高度的民族自信、提升艺术审美能力,同时扩大徽剧的社会影响力,使得徽剧传承朝着长远的方向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