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变中求存:从警匪类型美探析《无间道》与《变脸》的得失

时间:2024-06-18

杨烨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陕西 西安 710311)

电影是综合性的大众艺术产物,由于个别观众的观影需求及心理诉求不同,电影的制作类型和针对的受众群体也必然有所区分,类型电影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在研究警匪电影类型美学时,我们必须先明确类型电影及警匪电影的概念。《电影艺术词典》一书中对于类型电影是这样定义的:“由于不同的题材或技巧而形成的影片范畴、种类或形式,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拍片方法,实质上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1]。”警匪电影实质上是类型电影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者郝建在其著作《影视类型学》中提到:“警匪片是强盗片的模式变形和派生类别,它作为强盗片亚类型的一个衍伸是在强盗片的基础上结合了都市背景,衍变为警察与匪徒之间的较量[2]。”由此可见,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成熟的商业化电影工业体系而存在,“类型程式”是其创作所遵循的核心要素。警匪电影作为其中的重要主体也具有相对应的电影美学程式,即定型化的人物、公式化的情节及图式化的景观。电影《无间道》在定型化的人物方面推陈出新,以双“卧底”的人物二元论体系去揭示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剖析心灵深处的真实写照。吴宇森导演的《变脸》更是将“东方暴力美学”展现得淋漓尽致,在图式化的场景景观中一次次为观众带来精彩绝伦的视觉盛宴。

一、《无间道》:身份互换与自我探寻的救赎之旅

在香港电影活跃的大市场中警匪电影的表现最为突出,它是香港电影的优质代名词。20世纪90年代末期,政治上的回归给香港电影业带来了全新的创作契机和市场空间,但随之而来的金融危机爆发则导致其遭遇了空前的资金危机,香港电影陷入了令人担忧的低谷状态。2002年,电影《无间道》的横空出世为疲软的香港电影业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以颠覆性的电影艺术语言带领香港警匪片走出困境,以一种全新的姿态一扫香港电影江河日下的颓势,将香港电影引入了一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全新时期。

电影《无间道》是一部冷峻又充满哲思的电影。导演刘伟强在影片开头处便对这一词的含义进行了揭示,它出自《涅槃经》第十九卷:“八大地狱之最,称为无间地狱,为无间断遭受大苦之意,固有此名。”导演由此引申出对人物心理剖析的哲学境界,一个在警匪片中不张扬血腥暴力的内在境界,一个在江湖道场中不渲染兄弟义气的心灵境界,从而决定其具有深厚的哲学底蕴及人文意义。导演在沿用传统类型美要素的基础上突出双“卧底”模式的人物设计,关注人物心灵的蜕变与成长,在道德困境的无解下通过佛家思想寻求终极答案。《无间道》最大的独特之处便在于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与传统警匪片中单项维度的人物相比,双“卧底”在人生处境上会变得更加艰难,并且深陷于自我身份的迷失与找寻之旅。影片中梁朝伟饰演的陈永仁是警方卧底,刘德华饰演的刘建明是黑帮卧底,在年少之际两人便在外界势力驱动下踏上了“卧底”身份的不归路。三千多个漫漫日夜中,陈永仁从底层成员一步步变身成为黑帮老大韩琛的得力助手,他本是正直骁勇、为民除恶的警官,却不得已要做出许多违背本心的事情。他内心渴望摆脱“无间道”下的痛苦,这种向善趋恶的矛盾让他备受煎熬。与此同时,作为黑帮卧底的刘建明在潜入警局后仅用七年时间便跻身成为探案组的警司长。在警察生涯的长期影响下他身上曾有的恶气在逐渐消失,内心深处渴望摆脱原有的黑帮身份,力图证明他弃恶向善的决心与勇气。影片结尾处,陈永仁在电梯中被杀死,电梯一张一合无法关闭就像是陈永仁的内心世界一样,对自己的身份彻底迷失。当镜头对准睁大双眼已经死去的陈永仁看着刘建明被警察逮捕时,导演通过这一细节的运用最终揭示了正义终将战胜邪恶的主题,同时预示着两人对原始身份的回归及对各自人性所展开的救赎与探寻。这样不仅在心理层面上加重了双方命运的悲剧色彩,也使得影片叙事进入了更高的哲学层面,强化“无间道”这一深奥的哲学主题:永生才是最为痛苦的惩罚,不死未必快乐,死也未必不好。这部影片之所以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与口碑,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其迎合了港人渴望人文关怀的心理。电影《无间道》中人物身份的自我迷失和混乱的状态其实也是当时港人心态的真实写照,处于自救与渴望母体关怀双重矛盾中的港人和影片中的人物一样都希望能在迷茫的状态下重整心态,在一种正常的心态下成就辉煌的事业[3]。这就为香港警匪电影提供了一种创新性思路,即在继承传统警匪暴力元素的同时,还可以适当性地加入一些哲学观点作为人文依托来迎合观众的心理需要。

电影《无间道》为香港警匪片开创了多维的全新叙事视角和艺术风格,使处在低谷期的香港电影业重新走向繁荣。它是一场救赎,是剧中人物对自我身份的救赎,是有责任心的电影人对香港电影的救赎,更是有“文化墓地”之称的黑帮电影对人文精神的救赎。《无间道》这个系列影片的故事体系较为庞大,时间跨度长且时空转换频繁,人物身份与关系也极为复杂,如果要说这部影片还有什么缺失的地方需要改进,那可能是在警匪电影美学的展现方面不同于观众所表现出的追求和喜好。因为在以往香港警匪类型片中,血腥暴力的枪战武打场面往往表现十分突出,但在电影《无间道》中却很少出现此类镜头画面。影片主要是通过多种镜头的快速切换配以灯光,从而展现出一场精彩的生死较量。影片这些镜头的运用对于情节推进和戏剧张力有着显著的增强效果,但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削减了警匪片中的主要暴力因素和动作场面,对于部分追求强烈视觉感官体验的观众而言震撼力稍弱一些。这对于擅长将警匪暴力美学外化的香港电影人来说,其实是一个冒险性的突破,但正是因为这种突破才为香港电影的发展开辟出全新的领域和方向。

二、《变脸》:东方暴力美学的图式化景观表现

在警匪电影的类型美之中,激烈的图式化场景是极为关键的要素组成部分,其中“暴力美学”便是其最直观化的电影表现手段。“暴力美学”通俗来讲就是将暴力的动作场面仪式化,特指起源于美国并在香港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电影艺术趣味以及对于形式美的探索,主要通过以下两种形式表现:一是用后现代的方法把影片中的枪战、打斗场面消解为无特定意义的游戏、玩笑,如昆汀的《低俗小说》;二是将其视为一种符号,努力发掘枪战、武打场面的形式美,并以绚烂的视听效果消解其残酷性,如吴宇森的《变脸》[4]。吴宇森导演有着“暴力美学大师”及“香港新浪潮先驱”的称号,他从“英雄系列”影片开始便把独特的暴力美学风格与强烈的电影创作个性巧妙融合在一起,为全世界观众提供了一种审视影视暴力的全新立体视角——东方美学视角,使暴力成为一种诗意性的“有意味的形式”。

《变脸》是吴宇森导演进军好莱坞拍摄的一部经典大片,影片以“变脸”为故事核心,围绕尼古拉斯·凯奇和约翰·特拉沃尔塔联袂饰演的警匪双方对战延展开来。导演除了复刻以往警匪片中经典的“双雄”激烈对抗冲突之外,还在剧情及场面景观上精巧设计,让潜藏在枪战下的暴力美学自然流露,更让整部影片带上了一丝哲学的意味。吴宇森导演说:“所谓的动作,所谓的暴力,对于我来说是舞蹈,是动态的美感[5]。”在这部电影作品的图示景观中,吴氏经典镜头一次又一次冲击着观众的视觉,激烈刺激的动作枪战场面被酣畅淋漓地进行展现,抒情的背景音乐、高速摄影与“慢镜头”的互融共生更是将影片节奏推向高潮。在影片一开始的镜头场景中,整体画面色彩呈黑白基调,唯美的图式背景之下肖恩带着儿子坐在象征着快乐与平静的旋转木马上开心地玩耍,而远方的凯斯则在慢悠悠地喝着可乐,之后便将狙击枪对准了这对父子。叮叮当当的音乐盒铃声伴随着浑厚舒缓的大提琴弦乐,中间还不时夹杂着孩童天真爽朗的笑声,突然一声枪响打破了此刻的幸福。肖恩父子被击中后跌落木马,手中紧握的彩色气球也飘向天空,肖恩奋力爬向已死去的儿子发出哀嚎,此时背景音变换为肖恩艰难的喘息声伴随着圣歌式的长调吟唱声,画面也由慢镜头转切为旋转的快闪曝光镜头。此处,吴宇森导演通过精心的配乐及画面的强烈对比营造出巨大的反差效果,在影片开始便通过儿子的死亡赋予肖恩一种宿命感和复仇意念,既营造出深层次的图式化场景,又丰富了人物内心细腻的情感,从而揭示出一种审美意蕴。除此之外,影片中大量的冲突动作场景也令观众称赞不绝,当毒枭凯斯所乘坐的飞机在被肖恩所带领的FBI全面包围追捕时,针锋相对的失控飞机与超速行驶的汽车迎面袭来,高速的摇切镜头与强力的音效将宏大的场面意义定格。在影片末尾的教堂大决战也是整部影片最为经典的段落场景中,吴宇森导演将他独特的“东方暴力美学”完美展现在世界舞台之上,将东方武侠式的浪漫巧妙嫁接于好莱坞的警匪大片中,令人久久难以忘怀。神圣高洁的教堂、象征和平的白鸽、受难的耶稣和圣洁的玛利亚,当天籁般的圣歌奏响时,一正一邪的两位电影主角掀起风衣,拔出双枪后在这个安详的神圣之地开火射击。白鸽掠过屋顶漫天飞舞,挂在教堂十字架上方的耶稣怜悯地望着相残的人类,在标志性的慢镜头推移中,他们的射击姿态和躲闪步伐像似优雅的舞蹈动作,整体传递着动态的美感,并进一步淡化了血腥暴力的色彩。

吴宇森导演带着美学的视角在世界电影时空中自由穿行,以极具诗意的形式赋予“暴力美学”以东方之彩。从警匪电影的类型美来看,电影《变脸》已经很好地诠释和体现了其中要素的独特美学价值。如果说还有什么需要改进或部分缺失的地方,笔者认为可以在公式化的情节中更进一步扩展两位主角“变脸”后的心理叙事空间,即当两人身份互换之后内心对于自我认知的矛盾与挣扎,可以通过双方日常更加微小的细节叙事制造出强烈的心理悬念,这样更利于丰富影片的情节内核以及增强影片的戏剧张力。电影《变脸》在好莱坞正式打响了华人导演的第一枪,以经典的标志性电影创作手法影响着之后无数此类型的作品,至今仍受到世界各地观众的喜爱,其所传递的独特美学价值理念值得我们反复观摩与细细推敲。

三、结语

警匪电影自诞生以来便广受世界各地观众的关注与喜爱,它在类型电影这片神奇的沃土上慢慢发展起来,并逐渐走向成熟。其中,香港警匪电影作为它的“代名词”之一,在不同的时代语境下不断探索着新的电影类型美学风格,并用多元化的视觉影像和叙事模式带给观众独特的审美体验。无论是《无间道》还是《变脸》,我们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导演在警匪电影类型美创作中的尝试与突破,在传统香港警匪电影的基础上不断调整视觉影像风格以及深化影片的人文哲学内涵,勇敢地踏足全新的电影美学领域,为观众带来一场又一场精彩刺激的视觉盛宴。这些影片不但取得了票房和口碑双赢的佳绩,而且导演主体也最终完成了自身电影风格的完美嬗变,尽管影片在部分地方还存有些许微小的不足,但是对于香港警匪电影和中国电影市场中此类型电影的发展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研究价值,笔者认为这也应该是警匪电影在类型美学创造中的必由之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