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崇晓花,孙 莹
(云南艺术学院文华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2)
在通海,洞经音乐可以称得上是具有标志性、文化统领式地位的民俗文化,它所体现的功能其实就是民众在洞经音乐谈演背后所表达的欲望和诉求。它是人们现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英籍美国留学生李海伦深深地爱着洞经音乐,她说:“洞经音乐是中国的无价之宝,是打开中国传统音乐宝库的金钥匙。它确实很美,它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李海伦对洞经音乐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洞经音乐经久不亡的原因大概如此。洞经音乐的功能有如下两方面:
一方面,洞经音乐丰富了民众的精神生活。张士闪解读中国乡民艺术的独特景观为:艺术常常打着信仰的旗号,增加自己在现实社会中存在的合理性与权威性,而宗教信仰往往需要借助艺术表演增强自己的感染力。洞经音乐属于此类。它追求高雅、庄重、清丽的风骨,其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深深地嵌在谈演活动的科仪中。透过科仪的外衣,洞经音乐展现出的文化气息是民众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享受,是陶冶性情的生活情趣。洞经音乐有双层体验:它可以排遣演奏者心中的苦闷与烦忧,使其身心平衡,进而获得愉悦心情。听者也会如沐春风。而且,不管是会友切磋时谈演洞经音乐,还是在大型的洞经会上的洞经谈演,参与者除了品味洞经音乐的音乐美,还可以借此扩大自己的交际范围,交流情感。
另一方面,洞经音乐具有社会文化功能。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和,故百物不失;节,故祀天祭地。明则有礼乐;幽则有鬼神。如此,则四海之内合敬同爱矣。”这是音乐追求的最高理想。洞经音乐正是这样一种音乐。它通过相应的规则章程,让会友将礼数内化成自己生命的一部分,进而用自己合乎规范的行为影响周边人,将美好的品性推广开去,从身修逐步达到家齐、国治、天下平。洞经音乐饱含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它兼容儒、释、道,对洞经音乐的深刻领悟需要足够的文化修养。参与到洞经音乐的谈演活动中,有助于人们提升自身学识、修养。洞经音乐有极强的感召力,它能把人们凝聚在一起,借助谈演的洞经音乐把忠义、孝悌、友善、和睦等思想观念深深地灌注在人们的生命意识里,进而要求人们努力养成这些美好的品性。
特定的文化生态造就了特定的文化气候。同任何一种民俗一样,洞经音乐的兴起、发展依赖于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及自身精神及对整个生活有机体的理解。
第一,古乐扎根通海依赖于优越的地理环境。通海县位于云南省中部,占据重要的地理位置。《康熙通海县志》中写道:“通海为临郡要区也,地扼临之咽喉,控河西而错宁州,其地图较各邑为重,列之于端,非徙侈观而已,抚循保障之方,当有硕画在。”通海“南枕秀山,山不蛮;北带通湖,湖不阴。地势平朗,以之承天,无编无滞,譬之人身,真气流贯,筋骨自舒,臃肿结涩之病,从何而起。”这些都明确表明通海并非僻壤,它有桃花源中的胜景,但绝不像桃花源那样与世隔绝。外来文化是可以到达通海的。而且,通海包容万物,来自各方的文化都被人们根据本地方的特色及需要进一步加工、丰富。
第二,得益于民族间的交流,尤其是大量汉族人口迁往通海。彝是通海的土著,从战国末年起就有汉人进入通海,至此民族构成不再单一。唐朝、明朝期间,民族之间的交流则更为频繁。通海的汉族人口大量增多,使通海的经济文化、民族结构和民风民俗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明初从沐西平南征者,皆江南北子弟也。以故士读书,农耕嫁,虽缙绅家,妇女亦勤纺织。婚丧宾祭,因时成礼,江左之风犹有存者。”《云南图经志》记述,“夷汉杂处,其少年,美声气,喜讴歌,清朝良夜,放意自适,处处相闻”。出处不同的两句话都明显地指正了通海民风民俗有了外来因素的加入而显得更加富有生气。众所周知,洞经音乐的谈演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引用胡崇荣老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一要功夫二要钱,三要子弟四要闲。”从人的因素来说,首先需要有足够的闲余时间;其次需有一定的文化素养,一定的音乐素养。从物质层面的角度来讲,需要有足够的经济基础作支撑。而内地先进技术和先进文化的传入,使得通海的经济、社会飞速发展,呈现出五谷丰登,商贸兴隆,文化繁荣的盛景。这为洞经音乐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生活殷实,可让人们免于为活命而奔波,而且生活有了音乐的加入更显得优越,二者互相促进。
第三,浓厚的学习氛围也为洞经音乐的流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滇之学开于西汉。通海为临安要地,立学久远。”常言道,“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通海开设学校早,这就为教化的施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文献名邦”的美称也极好地说明通海文风的盛行。元代建成的通海文庙,更是为学习儒家文化提供了新天地。儒家丰富的音乐理论观点(如“移风易俗,善莫于乐”)深深地吸引着崇拜孔子的文人、官绅。明清以来,科考之风日盛,人们的学习热情高涨,除中榜人员增多外,文人骚客更是把自己深厚的文化素养洋洋洒洒地展露在秀山上,所以秀山是“匾山联海”。文人、学者把唐诗、宋词填入洞经音乐中,这使得谈演的洞经音乐更显高雅。
第四,洞经音乐扎根通海离不开其谈演宗旨与人们追求的梦想的契合。洞经音乐是宗教祭祀音乐,它兼容了儒教、道教和释教的音乐理想。儒家强调音乐的社会功能,肯定音乐对建立正常社会秩序、改造社会风气的作用。道家音乐始终贯穿“无为”的精神,主张“天籁之音”可以感天动地、通神灵、抚民众。佛教音乐倡导音乐要以中正、平和、淡雅的格调感化众心。由此,兼容儒、释、道的洞经音乐更能直面人们的精神生活,高雅的艺术情趣和通俗的生命祈求达到了高度的统一并以平和的方式——谈演展现出来,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安宁。
社会的发展变化是巨大的,通海洞经音乐延续及发展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通海洞经音乐赖以生存的文化空间也发生了变化。
通海洞经音乐的谈演活动在最初成立及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场合:1.先圣尊师诞日;2.官绅择吉日举办的“太平会”;3.私人相邀举行;4.会员切磋技艺。地点主要是文庙等通海极具文化内涵的地方。显然,该文化空间是区域性的,前两个场合里的谈演属于大型的文化空间活动。有固定的日期、固定的谈演内容、固定的谈演程式……围绕洞经音乐的所有谈演活动都有规则需要遵守。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难点。
现在,通海洞经音乐的谈演搬上了晚会现场,搬上了旅游胜地的展演台,搬上了部分大村小寨的“文化项目”。在这些空间里,洞经音乐的谈演去除程式化,发扬音乐性,追求舞台效果,获得了很多引人注目的奖项。如妙善学女子洞经月光古乐协会2016 年参加香港舞动华夏大型公益歌舞乐展演,荣获金奖;2018 年“一带一路”中泰国际艺术节中,荣获银奖;2019 年10 月参加《盛世夕阳红第六届中国文化艺术交流年度总汇演》荣获银奖等。就其传习场地来看,有秀山街道党群服务中心设立的洞经古乐传习室,也有玉溪的传习站,更有县城里的众多空地,如小公园、荷花商场里的室外场地。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全媒体时代的到来,电视媒体、短视频、图文传播,使通海洞经音乐的谈演不仅得以记录、保存,还能被阐释、解读、传播。纪录片《嫁给古乐的女人》最初在中央3 台播出,后凭借数字化生存与网络在线的方式得到持久而广泛的传播。又如洞经音乐的传承人李桂英已充分感受到现代传播技术对于民间艺术发展的强大影响力,她最初把洞经音乐的视频刻成光盘赠送出去;后又想到光盘不便于携带,所以她又买了几百个U盘,将视频、宣传资料存在U 盘里送人。在接触了便携式电话终端后,她又琢磨如何利用抖音短视频、微信等扩大洞经音乐的知名度。这些极具社交属性的短视频平台所构成的虚拟场域,为其讲述洞经音乐提供了展示平台。
在文艺生活多姿多彩的现代社会,通海洞经音乐虽然仍存活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但是,其发展与传承也遭遇了诸多问题。数字化生存语境给通海洞经音乐的发展带来的不仅是机遇,也有挑战。仅靠一个古乐协会、几个被命名的传承人,不足以担起活态传承的担子。
在非遗的保护工作中,“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主导思想应该发挥着重要作用,相关部门应提供有利的生存环境,保障传承主体的生存及发展空间。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洞经音乐的会员训练时间难以保障。大多数会员必须等一天农活忙完,晚上七点多才能从村里骑电动摩托车到县城里集合,练上两个多小时又匆匆骑车回家。有的时候,遇上演出活动,凑齐一队人马也很难。大家不是忙着收庄稼,就是抽不出身得帮忙照顾小孩。而且被政府授予荣誉,命名为传承人的数量是有限的。“他有,我没有,凭啥?”的疑虑声也不时出现。再者,现在网络媒体搜索“通海洞经音乐”,搜索到的内容相比十年前确实丰富了很多。有记者的声音、有研究生的作品、有古乐团的努力……但是高质量的影像资料、文献片不多,从更立体、更深层次、更专业的角度对洞经音乐中所涉及的知识、传承故事、传承意义进行深度解读还不够完善。
总之,扩大洞经音乐传播与传承的受众面,引起更多人的关注,任重道远。在数字化生存语境下,洞经音乐的数字化存储和传播效力远超传统媒介,唯有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合力,将通海洞经音乐打造为IP 资源,使其产生强大的链接效应与发散效应,才能更好地激活通海洞经音乐持续传播与传承的强大生命力。
①参见刘铁梁.“标志性文化统领式”民俗志的理论与实践[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52-58.
②张晓慧.洞经音乐述论[J].安阳大学学报,2003,(03):110-111.
③张士闪.乡民艺术的文化解读:鲁中四村考察[M].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
④玉溪地区旧志丛刊,《康熙通海县志》,(清)魏荩臣修,阚祯兆纂,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李孝友,梁耀武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凡例1.
⑤玉溪地区旧志丛刊,《康熙通海县志》,(清)魏荩臣修,阚祯兆纂,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李孝友,梁耀武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县志卷之第三21.
⑥参见张家训编著.通海洞经音乐[M].云南省通海县文化事业局编,2007:3.
⑦玉溪地区旧志丛刊,《康熙通海县志》,(清)魏荩臣修,阚祯兆纂,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李孝友,梁耀武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县志卷之第二26.
⑧http://www.tonghai.gov.cn/.
⑨胡崇荣,原桂香会会员,“通海洞经古乐团”顾问,2002 年被云南省文化厅授予“云南省民族民间音乐师”称号。
⑩玉溪地区旧志丛刊,《康熙通海县志》,(清)魏荩臣修,阚祯兆纂,玉溪地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编,李孝友,梁耀武点校,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1983:通海县志卷之第二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