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泗州戏舞台上道具的设计和运用

时间:2024-06-18

袁镇春

(安徽省泗州戏剧院 安徽 蚌埠 233000)

中国的戏曲艺术源远流长,道具是戏曲舞台空间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道具的设计和运用,既处于舞台艺术的整体之中,又有着自身的独特性。它继承中国传统的美学思想,综合中国各种民族艺术的形式和手段,并经历近两千年的漫长发展、革新,已经达到一个高度成熟的阶段。它不仅在舞台表演中,而且在整个戏曲艺术中自成体系,以其独特的风貌和个性,立于人类艺术之林。

一、传统戏曲中的道具运用

戏曲的道具,旧称为砌末。可分为大道具和小道具两个部分,小道具主要用于演员的装扮,而不是用于环境的布置和点缀。演员的装扮注重于动态而非静态,道具不仅要适合演员佩戴、持拿,还要适合表演、舞弄,更需要具有很强的表现性和装饰性。戏曲舞台上小道具的功用主要在于装扮人物和加强表演,小道具的种类比较多,多属于能耍弄挥舞的物件,如扇子、手帕、兵器、马鞭、令旗、船桨等,少数是静置不动的物件。同时,小道具会较高程度地改变形状、质量、色彩等,通常会比原本的物品轻或短,并且加以缨穗、图案等绚丽的装饰,但基本上不背离原物的形状。如此处理道具,既不会失去对实物的模拟性,又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既为演员的形体表演提供必要的实物依据,又避免实物设置对演员形体表演可能造成的限制和障碍。因此舞台道具的设计和运用与演员舞蹈化的形体表演结合得十分紧密,已然达到相得益彰的程度。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演员手中没有美化的马鞭,骑马的表演就难以那样生动优美;反过来,如果演员拿着美化的马鞭不去舞动它,它会显得累赘。因此,在处理戏曲舞台道具上,无论从形制、装饰,还是设计、运用上,都要求和戏曲演员表演的特色高度一致。舞台道具通过和演员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有机结合,表现与其同样的线性节奏特征。

在传统戏曲舞台上,除数量极少、舞台位置不固定的大道具之外,传统的做法是只挂一幅装饰性很强的“守旧”(现在已被单色的天幕所替代),作为舞台表演的背景,对于戏剧环境没有确切的规划。传统戏曲中的大道具只具有简单交代环境的作用,即越来越具有批评意味的“一桌二椅”,以及架设起来的帐幔等。它虽然很简单,但装饰上却很讲究。桌有桌帔,椅有椅帔,桌帔、椅帔和帐幔都与戏曲的服装一样,色彩绚丽、花团锦簇。它的形状易于辨认并且便于变换舞台位置。它在舞台表现上也兼具模拟性和表现性。在孤立的、静止的状态中,它只表现自身:桌即桌,椅即椅。但它的色彩和装饰却活跃着舞台空间,渲染着舞台气氛。结合演员的表演动作,又会产生丰富的、极具表现性的变化,可以达到一物多用、迅速变换舞台环境的效果。如演员躺在桌子上作睡眠状,桌子就变成“床”,桌子周围就变成卧室的环境;演员站在桌子上作瞭望状,桌子就成“山岗”,周围就成了原野;演员坐在叠放在桌子上的椅子上,作发号施令的表演,桌子又成了将帅的坛台,周围也就变化为营地或校场,等等。如此它在表现舞台空间和戏剧环境上获得灵活、生动、明晰的效果,道具的设计和运用达到模拟性和表现性的统一。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的魅力之一。

二、现代泗州戏中舞美道具的突破和创新

众所周知,泗州戏虽然名列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有着两百多年的历史,但是一直以来,只是一个以农村生产生活为主要表现内容的“三小”地方戏。在传统的泗州戏表演中,舞台是一个随心所欲的概念,既可以在正规的舞台上表演,更可以在田间地头、公园广场上表演,这就是俗称的“打地摊”。因此,道具的使用就更加自由和随意,缺少马鞭,一根树枝也可代替,缺少桌帷,一件大褂就能充当。这也是中国传统戏曲除京剧、昆曲等大剧种外,其他地方戏的一种“共性”。在这种情况下,泗州戏舞台上道具的制作和运用,就显得格外的简单。

新时期以来,现代泗州戏创作在过去所积累经验的基础上,经过舞台实践和多方面艺术探讨,在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不仅更加自觉地靠近和运用戏曲艺术的规律,并且呈现活跃的创作局面,同时,也创作出一大批优秀的作品,泗州戏从“打地摊”走向大舞台。因此,泗州戏尤其是新编现代戏中舞台道具的制作和运用,如何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如何渲染舞台气氛,如何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也成为新时代舞美工作者的新挑战。

首先,在现代泗州戏中,道具必须具备体现时代性的作用,要让观众通过道具体会剧中所要表达的时代特征,真切地融入剧中的生活场景,体会世态民俗,从而拉近观众与剧中人物的距离。比如,新编现代泗州戏《哥哥莫要过河来》,这个剧本以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鄂豫皖红色根据地为背景,讲述红军护送军旗小分队队长犟娃子和清水镇富商之女鲍紫蕊之间的爱情故事,充分展现枪炮轰鸣、硝烟弥漫中纯洁的革命爱情,表现革命者的坚定意志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剧中每部分的情节都有相对的独立性,却又不同于传统的折子戏可以单独表演。对于长期使用传统程式化表演的泗州戏舞台来说,无疑是一种新鲜事物,如何运用新的道具来表现人物并贯穿剧情的发展,对于笔者来说,是一次新的尝试和挑战。戏曲艺术是一种时间性的艺术,一切客观事物时间的表现,都需要有一定的空间作背景,它自身的形态表现是时间和空间的对立和统一。戏曲艺术又是舞台艺术,它的时空观念必须以舞台演出的形式表现出来,所以,戏曲艺术的时空处理有对生活素材的撷取和舞台表现两个方面。而时空关系就是事物的绝对运动和发展与相对停顿和静止的对立统一的表现。如何处理好剧中的时空关系,不仅要表现出最大的弹性,又要大力突出时间性的表现,并使空间的表现完全依附于时间的表现,笔者最终采用抽象的时空观念,无具体的昼与夜或年序;在特定环境中,只有局部的物理空间,而无具体的景观全貌的设置布局,通过山林、鲍紫蕊闺房、史河边、佛堂、审讯室等场景的不断转换,来强化情景,深化主题。尤其是在道具设计时,笔者首先深入研究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当时所使用器具的时代特点,同时,揣摩导演的要求,配合舞台的色彩,做出既符合当时的样式,又与时代特性相结合的道具,道具的运用为整个舞台效果和演员的表现提供充分的保障。显然,这样的处理在本质上并不是消极的、纯技术性的因陋就简,而是战略性的以虚避实,以虚掩实。它最大限度地满足戏曲艺术的传奇式情节结构和舞蹈化表演的特殊要求,并取得高度的和谐,完满地统一于线性节奏特征的表现。

舞台与道具相辅相成,密不可分。虽然道具只是一个物件,但是舞台却赋予道具生命。在大型新编现代泗州戏《淮水情》中,有很多花鼓灯的元素,泗州戏和花鼓灯同是淮河岸边的艺术奇葩,泗州戏许多的传统表现程式,都是借鉴花鼓灯而来,但是,毕竟泗州戏是戏曲,花鼓灯是民间歌舞,两个艺术门类之间的道具运用,并无相通性。那么道具应该怎样设计和运用才能体现花鼓灯的特征呢?笔者经过长时间的酝酿,大胆突破,运用花鼓灯的主要乐器以及道具,如岔伞、花鼓、扇子、手巾等,通过夸张表现和高科技手段,做出形式新颖,构思奇特,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道具,来丰富这部戏的舞台。使得道具具有代表性、象征性、夸张性等特点,最重要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和艺术的真实性。

舞台表演会遇到很难实现的景象或不可能实现的景象,这时会用其他道具替换,并借助烟雾、灯光等特效来烘托气氛。在现代泗州戏《夙愿》中,有一场表演是角色通过回忆来描述以前的生活,戏曲舞台不同于影视,可以切换场景,笔者借鉴京剧传统戏《大闹天宫》《春闺梦》和泗州戏传统小戏《打杆棒》等神话剧目表现形式,在设计理念和材料的运用上作大胆尝试,并建议导演将单人的表演改变为多人配合,通过使用烟雾、舞台灯光变换和活动屏风等,准确地表达出时空转换,在实际演出时,积极调动观众丰富的想象力,获得感染力非常强的艺术效果。

三、戏曲道具继承和革新的深远意义

道具作为戏曲美术中的艺术形式和手段,如何改变并发展自身功用和形式的某些特点,使其综合在一起而成为线性的单一序列,也就是分析它们相互之间综合的前提和必然性,这些手段相互综合为和谐统一的艺术整体。戏曲中的道具尽量倾注力量于演员(在舞台上伴随戏剧动作不断活动着的事物)的装扮,尽量减少对于环境(在舞台上相对于戏剧动作始终处于静止状态的事物)的描写,使自身尽量依附于演员的表演动作,摆脱空间性的羁绊,增添时间性的羽翼,充分满足戏剧性的要求;又增强表现性的色彩,与戏曲艺术形体表演动作的特点更加协调,成为戏曲艺术的一个有机部分,表现为单一的线性节奏序列。一出成功的大戏,要求时间化、表现化的舞台美术为之点染色彩,浓化气氛,需要积极地有机地综合,不能分庭抗礼或消融,而是自然统一于戏曲艺术的内在要求,融合为一个和谐的、崭新的、绚丽多姿的、异彩纷呈的艺术形式和序列节奏。

戏曲道具的创新也是对戏曲剧本的二度创作,在创作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丰富又深刻的美学思想和艺术表现力,而且绝不能违背它具有普遍意义又独特的艺术经验和规律。戏曲的文学剧本中,从来不做舞台布景和道具的提示,戏曲舞台上也没有固定的布景装置和大道具,只使用可以随时移动、撤销和改变性能的(如桌子改成床、山岗等)少量砌末,所以戏曲中属于空间性的静止景物,即自然环境的描写,基本上都是由角色“表演”(包括形体动作和唱、念)出来的,如《西厢记》中的张珙游学普救寺的景象,《琵琶记》中蔡伯喈等举子赴京赶考的景象,《四进士》中宋士杰偷看书信的环境等,都是如此;再如传统泗州戏《樊梨花诉堂》中的帅帐点兵的环境,《赵美容观灯》中观灯的环境,《喝面叶》中陈士铎赶路的环境,《拾棉花》中张老汉看瓜的环境等,其中的寺院、佛殿、山川、村墟、店房、客舍、树林等等,在舞台上实际上是子虚乌有的,都是演员的表演“提示”给观众的。作为描写环境的实物,基本上只有一桌二椅,而它所具有的性质、功用以及环境、方位又是不固定的,一切要看演员如何使用方能加以确定。这就充分说明戏曲舞台艺术中的道具(包括一切布景),始终都是在为剧本、剧情、演员等提供最具表现性和实用性的根本保障,也是一部戏曲完满演绎的重要保障之一。戏曲道具的特征丰富多样,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也形成艺术表现上的程式性,因此,使戏曲道具在表现新时代的任务面前有一系列新的艺术问题亟待解决,其中最根本的,就是要明确地总结出它基本的艺术特性和规律,以确定它进一步革新、发展的正确方向和途径。因而,深入地总结、阐述戏曲道具艺术的基本特性和规律,就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紧迫性。

中国各戏曲剧种形成与发展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无论做任何的改革,都是万变不离其宗,都离不开最初创造的艺术形式。作为舞台道具的制作者、设计者,首先要学习并了解不同时期、不同物件的历史原貌,研究其规律特征。使得道具达到“求真”的要求。在舞台道具的制作中,应追求美、求巧、求真的境界,在舞台上发挥道具的作用,展现其艺术美,从而促进舞台艺术的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