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短视频实践教学研究

时间:2024-06-18

向成龙

(浙江横店影视职业学院 浙江 东阳 322118)

一、我国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的现状与问题

在表演人才需求上,行业对演员职业能力有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以下简称“表演”专业)以培养能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担任表演任务的演员为主。尽管国家对本科和高职办学有不同顶层设计,但是双方在该专业的教学模式上具有相似性。而在表演人才培养的问题上,高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才培养定位模糊

“定位”广泛应用于市场营销。营销学的经典著作《定位》中提到,“定位从产品开始,可以是一件商品、一项服务、一家公司、一个机构,甚至是一个人,也许就是你自己。”国务院2019 年发布的“职教改革20 条”,强调职业教育需注重产教融合发展,应“根据自身特点和人才培养需要,主动与具备条件的企业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合作”。从就业和人才培养定位角度,高职因生源特点和学制等与本科有所差异,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本应体现出自身特色。但是由于演员职业的不固定和不确定等特点,我国大部分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很难与当地企业开展固定的、批量化订单合作,多方面因素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相重合,造成培养定位的模糊。

(二)“压缩饼干”本科式培养

在表演人才培养路径和方法上,由于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惯性思维”的影响,大部分高职表演专业采用“压缩饼干”本科式培养方式。长期以来,高职表演教研团队在制定教学计划时习惯性沿着从基础训练到作品训练,再到毕业实习的本科“三段式”人才培养路径。而在专业课程设置上,一方面为传统的“声台形表”(即声乐、台词、形体和表演)课程,另一方面是开设表演基础元素训练、交流小品训练、戏剧片段训练和毕业大戏几个环节的常规表演课程。由于在人才培养规格上无意识地朝本科“看齐”,故而在教学内容上,高职往往将本科四年课程移植并压缩到三年中实现。这样的培养模式尽管可以帮助演员职业能力的提升,但是由于生源条件和学制等因素,无法使学生毕业时相比本科生更具竞争力。

(三)舞台教学形式占据主导

我国高职乃至本科院校的影视表演教学一直采用舞台现场展演的形式,对专门的“镜前表演”(Acting For The Camera)或片场实践类课程重视不足,往往导致学生在从事影视剧表演时发生现场事故、影响剧组的拍摄进度。尽管高职专业目录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对应“演员”职业,然而从艺术本体角度,戏剧和影视演员却是在两个不同的行业中工作,并以不同的技术和形式满足行业的工作任务。在这一点上,我国著名表演教育家林洪桐很早便提出,尽管“电影与话剧是相近的姐妹艺术……但是由于戏剧与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演出的方式和效果也不尽相同,这就势必影响到表演艺术的性质;同是表演艺术,但在戏剧中和在电影中就具有了不同的特点”。但是几十年后我国大部分院校甚至学者,仍将“镜头前表演和舞台表演的差别”看作伪命题不予考虑。综上所述,在表演教学的形式或方法上,无论高职还是本科院校,探索并开发专门的影视表演实践教学已成为当今影视表演人才培养的当务之急。

二、我国剧情类短视频表演的特征

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进入“E时代”后,电子传播媒介的演变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的创作方式和形态。在手机和各类视频APP 占据用户“碎片化时间”的背景下,众多影视公司和平台开始着力打造剧情类短视频作品。在多种变现模式和创作扶持政策下,部分演员开始从“大制作”的影视剧组转向微型的影视创作团队。从早期在优酷等网络平台播出的《万万没想到》和《陈翔六点半》系列微短剧,到现在抖音和快手等平台上自媒体团队制作的剧情类IP,演员在短视频中的表演整体呈现为以下几种特点:

(一)表演戏剧化

为适应剧情类短视频高度集中的故事情节,演员作为创作中的核心构成要素,在表演角色时通常需要进行“景观式”的戏剧化表达。作为一种新兴的视频作品形式,短视频“内容简短但却直奔主题,视频表达生动有趣,内容信息紧凑,在最短的时间将最核心的信息呈现给观众,并通过短视频的快节奏紧紧抓住用户的眼球”。短剧作品在情节冲突、人物关系和情节反转等方面一应俱全,呈现出高度紧凑的作品特点。因此,相比传统的影视剧表演,演员在参与短视频拍摄时需要发展类似于广告式的戏剧性较强的表演方式,如夸张的手势和表情、程式化的人物形象和高反差的角色塑造等。

(二)风格多元化

剧情类短视频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兴趣,从最早的喜剧类作品占据主导已发展成多种类型作品并存的局面,因而也对演员的表演风格提出了相应要求。目前在国内主流的视频APP 中,除了像《陈翔六点半》这样的生活喜剧类作品,以及《万万没想到》类型的无厘头式的闹剧型短剧,还渐渐涌现出了一批偏向“新现实主义”风格的IP 系列剧。如从2019 年12 月开始创作的《奇妙博物馆》系列短剧,以“人性”为主题进行脚本创作,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吸引了1200 万粉丝。这类作品人物性格设定贴近生活,要求演员参与拍摄时要运用接近现实主义的表演风格。在商业的驱使下,短视频跟随电影艺术的步伐,也渐渐发展出面向不同观众的作品类型生态,因而也对演员表演风格的多元提出了要求。

(三)演员类型化

演员类型化概念来自电影,是在“上镜头性”(Photogenie)艺术规律下形成的演员“行当”。在追求娱乐最大化过程中,短视频充分利用观众的猎奇心理和对“奇观式”表演的喜爱,打造出众多个性化极强的角色形象,而这些也使得其在演员多样化方面甚至比电影艺术发展得更为成熟。相比当下国内影视剧和艺术院校中清一色的“靓男靓女”型演员,从事短视频拍摄的演员身份和类型更加多样化,既有像“papi 酱”“祝晓晗”这样艺术院校毕业的学院派演员,也有像“朱一旦的枯燥生活”“霸王别急眼”和“宝藏男孩”等账号中形象个性突出的素人演员。这些“网红”演员有一部分曾接受过专业表演训练,但很大一部分是非科班出身,通过业余时间进行视频创作和拍摄。然而无论如何,短视频为我国演员的就业带来了新的领域和选择。

三、短视频在表演专业中的教学价值

将短视频融入表演专业教学环节,有利于解决目前表演人才培养中的一系列问题。我国影视演员的表演问题从20 世纪80 年代起逐渐成为学术话题,然而从进入新时期后的行业和观众反馈来看该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近年来,职业演员的匮乏甚至为娱乐综艺提供了商业空间,《演员的诞生》《我就是演员》《演员请就位》一系列表演类节目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表演人才培养的不足。“我们众多高等院校影视表演专业培养出来的青年演员,还无力与中国电影产业需求对接,尤其是与高端的演员标准对接,如此数量不菲的影视表演专业毕业生还无法转化为电影产业的现实生产力,它折射了影视表演教育的非高效性甚至低效性,颇值得中国电影表演教育界总结和反思”。从专业技能、综合能力和学生素养各个方面,短视频教学能够为演员培养带来颇多益处。

(一)有助于学生镜头前表演能力的提升

我国目前表演人才培养存在问题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缺乏系统的影视表演训练。片场实践对演员塑造的重要性早已成为业内共识,如日本著名演员山田五十铃所说,“一个演员表演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丰富的经验。正因为有这种缘故,所以就在选择了演员这个职业以后,首先考虑的就是要争取多拍影片。通过扮演各种角色,慢慢就会了解到电影的表演是怎么一回事,等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后,演技也就自然而然地形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表演教学形式上大多以舞台为主,对影视表演教学的忽视往往造成学生进入片场时不懂行规和流程,因而无法满足岗位的工作需要。而国外的部分院校,如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电视学院(The UCLA School TFT)和纽约电影学院(New York Film Academy)等,在表演专业人才培养上都会设置专门的《电影表演》或《镜头前表演》课程。这类课程在实施上通常是邀请摄制组以模拟影片拍摄的形式,通过作品拍摄实践提高学生的影视表演技术和能力。

将短视频拍摄融入表演人才培养过程,能够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掌握镜头前表演的一系列技术和要求。电影表演和舞台表演两者的区别之一在于表演形式的不同,舞台表演是直观的现场展示,而影视表演则需要与多个部门配合完成。短视频虽然时长有所限制,但是其在制作过程和技术上与剧情长片是相似的,同时因为其“短”反而能够为教学带来一定的操作方便性。学生在参与短视频拍摄时,同样需要以镜头为媒介记录自己对角色的构思,同时与导演和摄像部门等进行合作完成拍摄计划。在表演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听从导演的调度提示完成场面调度要求、根据现场拍摄实际情况完成无实物“借位”表演,同时还要考虑到后期剪辑需要,在每一条不同景别的表演时做到前后一致等。综上所述,在镜头前表演能力的提升上,短视频教学能够为演员人才培养带来巨大的帮助。

(二)有助于复合型影视表演人才的培养

我国影视表演人才培养的另一个短板,在于高等院校表演专业课程的单一和同质化。长期以来,国内高等院校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大多以声乐、台词、形体和表演(声台形表)为主,另外辅修《戏剧影视史》和《作品赏析》等课程。随着影视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多元化表演教学手段和内容设置已刻不容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带给影视产业全新的形态和制作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推进了影视表演创作方法和创作流程的改变,这就对当下影视演员的创作能力提出了新的更严格的要求,以适应这种改变”。在影视产业发达的美国,部分院校在强化表演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影视综合能力的培养。如上文提到的两所艺术院校,在表演类课程之外还开设有剧作、导演、摄像和剪辑类课程,使学生技能满足影视行业的需要。

将短视频拍摄融入表演专业课程教学,能够培养学生对影视制作全流程的认识,补齐学生在影视综合能力上的不足。短视频制作整体呈现出“粗糙化”艺术特点,在“创意为王”的行业规则指导下,创作团队在摄像和剪辑等环节上往往不会追求电影级制作水准,因而也为表演专业开展教学带来了可行性。短视频创作往往以团队形式开展,拍摄前需要学生掌握影视方面的相关技术,如基本的编剧、导演、摄像和剪辑技术等。因此,学生在共同进行短视频创作的同时,也就掌握了影视制作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而满足行业新媒体趋势对演员表演的更高要求。

(三)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在自媒体发展迅速的趋势下开展短视频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一定程度上缓解就业压力。表演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已成为国内外院校共同面临的问题。2020 年初我国教育部发布的一系列就业难的专业名单中,影视表演专业名列其中。在该问题上,国外部分院校选择将目光投向了戏剧教育,通过“戏剧进校园”的美育普及政策为毕业生找到就业方向。虽然我国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戏剧教育专业,提出“影视进校园”等发展策略,但是表演专业顺应自媒体发展潮流,培养自主创作和创业能力反而能开辟一条新的就业领域。如从中央戏剧学院导演专业毕业的姜逸磊,毕业后开始以“Papi 酱”的账号从事自媒体短视频的创作,短短几年已坐拥几千万粉丝,现如今已成立了专门的影视传媒公司,甚至开始为传媒类毕业生提供就业岗位。类似的案例在抖音平台上还有“祝晓晗”“钟奇钟奇”和“宝藏男孩”等IP。在注重创意的自媒体时代,短视频的观看量和点赞量已近乎成为衡量创作者创新能力的标准,学生学习期间通过尝试创作短视频IP 并进行平台运营,不仅能够开发自身的创新能力,同时也提高了自身就业时的竞争力。

四、影视表演短视频实践教学设计

在将短视频纳入戏剧影视表演专业人才培养时,需要考虑它在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及开展形式,从而发挥其在影视教学中的潜在价值。

(一)前期准备与设置

本课程以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为目标,建议安排在整个教学计划的中期或后期阶段。为使课程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专业在实施表演短视频教学前应在前期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以及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使其具备基础的影视技术和知识。短视频脚本在情节设置中通常会涉及人物性格和矛盾冲突等,因而学生在前期除了具备表演的基本素养,如信念感、观察力和交流适应等能力外,还需要掌握组织角色行动的方法以及把握人物关系等能力。而由于短视频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影视综合能力、强调学生在作品创作时的全程参与,因而人才培养的前期需开设相关专业课程,使学生掌握基础的影视技术,如影视脚本写作、现场导演调度、设备拍摄构图和后期基础剪辑等。

由于短视频课程需要一定的专业积累,因而建议从第二学年开始实施。在将课程设置到人才培养体系时通常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和其他表演类课程一样贯穿在整个学期当中;另一种是在某个学期的最后几周以阶段性实践课程出现。针对以上两种不同的形式,本课程建议采用第二种方式实施。我国表演专业的课程设置一直以来习惯贯穿式教学,将每周三个半天的表演课程安排在每个学期中,不同的在于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内容。这样的安排形式由于专业技能培养的需要有其合理性,因而国内外院校或机构也一直延续至今。但是短视频表演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由于作品创作的需要更适合安排为集中的阶段性课程。

(二)中期开展与实施

作为一门实践类课程,高职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在开展短视频实践教学时建议设置为整周实训课程。师生在头脑风暴后确定创作方向,同时根据脚本需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各小组作为团队基本涵盖了创作的各个领域,包括编导、摄像、场记和演员等。在整个短视频课程实训中,教研团队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成为创作的主体;而教师则应转换为“艺术指导”的身份,对各个团队的创作过程进行监督、对作品的质量提出要求,以及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问题。

实施课程时学生因缺乏经验容易出现创作的“短路”,而教师作为艺术指导无法面面俱到、对每个细节照顾周全,因而在短视频内容的创作上可以采取以下几种形式:第一种是和学生一起以“工作坊”的形式进行故事脚本和分镜的创作,最终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原创短视频作品;第二种在师生都没有思路的情况下,采用“描红法”寻找成熟的短视频作品,在不侵犯版权的情况下从分镜到表演对其进行模仿;第三种是将两者进行结合,对经典的舞台剧或影视剧作品进行短视频的改编,将原创与改编创作进行有机结合。以上几种不同的形式,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程度进行自由选择。为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教师应组织学生进行阶段性成果汇报,各个小组带着各自的短视频样片进行展示,所有人共同参与讨论并提出优化方案。

(三)后期评价与改进

为检验短视频表演教学的成效,课程在评价上主要采取观众评价和行业评价两种形式。观众评价是指将短视频表演实践教学时形成的成果——剧情类短视频,发布到网络媒体平台,根据观众的点赞数和后台评价进行综合分析。通过对后台观众留言的分析,创作团队能够更好地把握观看者的心理,以及对作品创意和演员等有全面了解,从而优化团队下一阶段的创作。同时,为检验本课程对学生镜头前表演能力的提升,教师联合校外行业专家对学生的表演成果进行观摩和指导,通过邀请剧组导演、职业演员等业内人士的加入,使课程教学与行业需求紧密对接。

五、总结与启示

戏剧影视表演专业开展短视频实践教学,是对教育部职业教育改革的响应和探索,同时也是影视表演类人才培养的必要手段和途径。为突破我国表演教学的瓶颈,各高校应重视短视频实践课程的开设和组织,鼓励教学团队开发相关课程、丰富教学资源,从而更好更快地为我国影视行业培养戏剧和影视领域的表演人才。

①艾·里斯、杰克·特劳特.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3.

②林洪桐.电影表演要电影化[J].电影艺术,1979,(04):29.

③高菲.短视频发展的现状和瓶颈[J].当代传播,2018,(04):34.

④电影中演员的“上镜头性”通常指演员面孔摄入镜头后具有特殊吸引力的纯外在视觉印象。

⑤肖英,厉震林.迈斯纳表演训练法与中国当代电影表演教学[J].当代电影,2017,(05):192.

⑥山田五十铃,陈笃忱.演员的直觉与训练[J].世界电影,1988,(04):5.

⑦李立宏,孙德元.新媒体技术趋势下的影视表演与教学模式研究[J].当代电影,2013,(09):15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