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王静怡,李广晨
(青岛大学 音乐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山东古琴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1990 年出土于章丘女郎山战国大墓的抚琴俑是目前古琴艺术在山东发展的最早实物证明,后来又有著名的诸城琴派和崂山琴派发展至今。对于山东古琴艺术的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先秦和明清这两个时期,但其实在山东古琴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唐代的积累也是非常丰富的,主要表现在唐代山东的专业古琴家、琴曲与琴学专著、古琴活动这三个方面。唐代山东地区经济发达、政治社会环境相对宽松,为古琴艺术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而且作为儒家文化发源地的山东,本身就具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古琴艺术作为儒家乐教思想的载体,在专业古琴家和文人群体的共同努力下,得以长足发展,这为后世古琴艺术在山东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隋唐以来,琴人群体逐渐分为专业化和非专业化两个群体,专业化琴家有的以琴师之名授琴为业,有的以琴待诏翰林,他们在古琴艺术传承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而非专业化琴家乃是不以琴作为职业的善琴之人。唐代山东地区出现了一批琴人,例如赵耶利、吕才、颜师古等,其中以专业古琴家赵耶利和吕才贡献最为突出。
赵耶利(563-639 年),曹州济阴(今山东曹县)人。据《琴史》记载,赵耶利向往修道,与世无争,擅长古琴,当世贤达之人无不尊崇他的琴艺,称之为“赵师”。他对于古琴艺术的发展贡献总结来说有五,其一,他“所正错谬五十余弄,削俗归雅,传之谱录。”他修正了五十多首琴曲的错误,删改庸俗不当的部分,使琴曲归于雅正,记谱传于后人。其二,他提出了有关古琴流派特点和演奏指法的精辟结论,在今天仍有一定意义。在古琴流派特点方面,他提出“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逝,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奔雷,亦一时之俊”,准确把握了两地截然不同的琴曲演奏风格,毫不偏颇地给予充分肯定,体现出他超凡入圣的审美意识。而在古琴演奏指法方面,他提出“肉甲相和,取声温润。纯甲,其声伤惨;纯肉,其声伤钝”,指出了最纯正音质的取得方法。其三,《诚一堂琴谱》记载:“唐曹柔有减字指法,赵耶利修之”,即赵耶利简化了文字谱后,曹柔又在他的基础上发明出减字谱,可见赵耶利对于古琴记谱法的改良也起到了关键作用。其四,《困学斋杂录》载,“商左山寒字号,赵耶利斫。”赵耶利还会自斫古琴,在当时斫琴师都集中于南方,北方的赵耶利可谓凤毛麟角。其五,赵耶利培养了一代名琴家如宋孝臻、公孙常、濮州的司马氏等。可以说,赵耶利在琴学上的贡献可以与司马相如、蔡邕相媲美。
吕才(606-665 年),博州清平(今山东聊城)人,唐太宗时期杰出的音乐家,不仅懂音律还能够作曲和编排大型舞蹈。在古琴方面,吕才对于《白雪》曲有很深的研究。吕才依据张华《博物志》所言:“《白雪》是大帝叫素女弹瑟之曲名”,又依据楚大夫宋玉对襄王所言:“有游客在郢中唱《阳春白雪》。城中而歌者数十人”。因此得知“《白雪》琴曲,本宜合歌,以其调高,人和遂寡。自宋玉以后,迄今千祀,未有能歌《白雪曲》者。”于是吕才按照宫中旧曲,确定好调式调性,以唐高宗所作的《雪诗》为歌辞,严格按照乐府演奏的规定,加以改创,使千年绝曲又奏新声。这首曲子以“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的特点,被记录在《神奇秘谱》(1425 年)、《西麓堂琴统》(1525 年)、《自远堂琴谱》(1803 年)等20 余部琴谱中,并流传至今,足以见得《白雪》影响之深远,吕才琴技之高超。
赵耶利、吕才等专业古琴家对于古琴艺术在唐代山东的延续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正如《旧唐书》所言,愚昧无知的史官以“并非朝廷郊庙所用”为由,没有记载那些珍贵的琴曲,幸好有这些“犹传楚、汉旧声”的古琴家们,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才使古琴艺术没有因为外来音乐的传入和流行而被淹没。
唐代是古琴记谱法革新的重要时期,先后经过唐初赵耶利、中唐曹柔、晚唐陈拙的多次改进,古老的文字谱逐渐精简为减字谱,从而促进了琴家们整理旧曲和创编新曲,此时还陆续出现各种琴学专著。山东琴人们也为此付出了心血,使之广泛流传。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河南省农业机械化发展围绕乡村振兴各领域、各环节找准切入点,围绕“转型升级行动”和“四优四化”找准突破点,顺应新时代、展现新作为。
赵耶利除了整理旧琴谱之外,还曾自作两卷琴谱赠予县令的儿子,《琴史》有载:“尝以琴诲邑宰之子,遂作谱两卷以遗之。”虽然他的这些琴谱被后人评价为“其文极繁,动越两行,未成一句”,但仍是他参酌古老的文字谱加以创新的成果,其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不容小觑。在崂山白云洞出家为道的济南人任新庭创作了《秋山行旅》和《鹊华春山》二曲,此二曲结构严谨,不落俗套,被誉为崂山道乐琴曲精华。晚唐崂山太清宫道长李守中创作了具有浓厚宗教色彩的琴曲《晋济三界》,在太清宫一带传续至清代。这些琴谱虽然都已经失传,但是根据时间来推断,想必已经运用了曹柔删繁就简创造出来的减字谱来记谱。
山东琴家赵耶利在撰写琴学专著方面也有突出贡献,可从多本史书中找到记载。《新唐书·艺文志》中记有“《琴叙谱》九卷,赵耶律撰”,虽然此书已经失传,但是从书名上来看,应该是有关古琴艺术的总体叙述。《崇文总目》中记载:“《琴手势谱》一卷,原释唐道士赵邦(耶)利撰。记古琴指法为左右手图二十一种。”正如明代著名音乐家朱载堉的《乐律全书》所载:“盖琴之有书,自西汉;其指法,自蔡邕;著谱,自唐以前;谱手势,自赵耶利。”由此看来,《琴手势谱》是琴学史上采用图谱形式说明弹琴手法的开山之作,书中还载有“调弦用指制之法及音律二十四时五图”,想必在当时也是文人学琴的基础教科书。《太平御览》记载的《执法象》和《宋史·艺文志》中记载的《弹琴右手法》,从书名上看,也应是与演奏手法相关的书籍。
㉑王子初,《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山东卷》,大象出版社,2001 年12 月第1 版,第247-249,253-256 页。
目前山东可见的唐代音乐文物中,在莒县城关伎乐图柱础、济南龙虎塔伎乐石刻和济南小唐塔伎乐石刻中,都可以找到抚琴的乐伎石刻图像。而且现在存世且在业界具广泛共识的17 张唐琴,曾留存于山东地区的就有4 张。这些珍贵的音乐文物也恰好说明古琴艺术在山东的传承发展是源远流长的,山东唐代的古琴活动是多样频繁的。有关唐代山东古琴活动的直接记载并不是很丰富,笔者整理归纳后,将其分为三类,一是文人习琴,二是崂山道家音乐中的琴乐,三是曲阜祭孔乐舞中的琴乐。
唐代山东地区凭借深厚的儒学底蕴和浓厚的科举文化氛围,文化教育蓬勃发展,培养出了宰相张镐、历史学家颜师古、文学家崔融等著名文人。自孔子以来,士与琴的关系就十分密切,随着魏晋时期“竹林七贤”的出现,文人与琴达到了真正的融合,除了上文提到的专业古琴家,文人群体对于唐代山东古琴艺术的延续发展也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大多有自己的稳定职业,将弹琴作为爱好,不过多关注琴技,仅注重自娱,虽然没有留下太多史料记载,但可以从唐代山东文人所作的诗中探寻琴的痕迹。
唐代汶阳(今山东宁阳)的刘沧是一位善饮酒、重情义、好谈古今的诗人,可惜仕途不顺。刘沧收录在《全唐诗》的作品共有102 首,其中谈到古琴的有3 首,例如“相思不见又经岁,坐向松窗弹玉琴”“对酒相看自无语,几多离思入瑶琴”,在他的诗中,弹琴是他惜别友人、怀念故人的方式,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唐代文人写诗、饮酒、弹琴,独善其身的生活方式。唐代泰山(今山东泰安)的羊士谔是位极其反对过分雕琢、怪僻晦涩的文风,提倡流畅自然、简而有法的诗人,他也将古琴写入诗中,《全唐诗》中收录了羊士谔的唐诗共95 首,其中谈到琴的有4 首,例如“无能愧陈力,惆怅拂瑶琴”“忘言意不极,日暮但横琴”,在羊士谔的诗中,弹琴是他排忧解难、静心启智的方式。唐代青州乐安(今山东省博兴县)的文学家任华,在《全唐诗》中载有3 首作品,其中1 首谈到古琴。“南阳葛亮为友朋,东山谢安作邻里。闲常把琴弄,闷即携樽起”,他的诗生动描绘了唐代山东文人间以琴会友、赋酒歌琴的娱乐消遣活动。
⑲[宋]王应麟,《玉海》,广陵书社,2007 年版,第3 册,一百十卷,第2013 页。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的民族宗教,植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沃土中,自东汉末(公元126-144年)道教形成之后,作为道教文化有机组成部分的道教音乐也开始了其发展历程。道教最早的音乐理论始于东汉时期的《太平经》:“得乐人法者,人为其悦喜;得乐法治者,治为其平安;得乐天地法者,天地为其和。”音乐具有感通天地与神灵、安邦治国的作用。唐代是道教音乐发展的兴旺时期,唐朝李渊自称是老子的后裔,他大力扶持并推崇道教文化,使道教音乐不断涌入宫中,宫廷崇奉仿制道乐之风,之后又渐渐波及文人阶层和民间。在此大背景下,崂山道教音乐也得以不断发展。
崂山道教作为“全真道第二丛林”,在道教史上有着极大的影响,崂山道乐体系分为“功课经韵”“应风经韵”及“琴曲道歌乐”三个部分。古琴音乐作为道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追根溯源,最早见于唐王朝时期。唐代右府大将军尉迟恭于武德乙酉(625 年)奉命至崂山建东华宫、庄子庵、海云庵,同时率兵安营扎寨,以讨伐时来崂山海岸骚扰的倭寇。在此期间,唐宫廷中琴曲《英雄》和《黄骢》被带到崂山这些庙庵中。唐代中期,崂山白云洞胜地已有为数不少的道士集聚,借着数个深广而神奇的自然石洞为神殿,诵经进香,同时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名贤居士前来栖居。其中典型例子是前文提到的任新庭,他从小善鼓琴,当过七品小官,因为看透了人情世故,仕途不顺后弃官返乡,抱琴携书,到崂山白云洞出家,在山中潜心修道30 余年。道士们在此练功静修,抚琴作乐,这便是青岛崂山古琴琴派的雏形,融合宫廷音乐和道家思想的崂山派古琴音乐,自此之后兴盛不衰。
㉓[清]曹寅,《全唐诗》,中华书局,1960 年版,第18册,第586卷,第6791页,刘沧《秋日山寺怀友人》。
唐朝不仅重道而且尊孔,甚至皇帝唐高宗曾于公元666 年、唐玄宗曾于公元725 年来到山东亲祭孔子。自唐玄宗于公元739 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后,孔子地位更加高尚,祭祀孔子的活动开始升格,经过近三百年的不断改进,乐器配置也愈加丰富。据《新唐书·礼乐志》:“登歌,钟、磬各一虡,节鼓一,歌者四人,琴、瑟、筝、筑皆一,在堂上;笙、和、箫、篪、埙皆一,在堂下。若皇后享先蚕,则设十二大磬,以当辰位,而无路鼓。轩县三百,皇太子用之。若释奠于文宣王、武成王,亦用之。依制去掉南面之宫悬。”由此可知,古琴作为祭孔乐舞中的伴奏乐器,与丝竹乐器、金石乐器等相得益彰,使庄严古朴的祭孔乐舞增加了幽雅缥缈的音色。
综上所述,唐代是山东古琴艺术发展长河中一个重要的积累时期,在山东众多专业琴家和文人阶层的大力推动下,通过各类古琴活动,与儒道思想相结合,得到了良好的发展,整理创作出了许多琴曲与琴学理论专著,为后世古琴艺术在山东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①②③[宋]朱长文,《琴史》,中华书局,2010 年版,第98 页。
④李祥霆.论唐代古琴演奏美学及音乐思想(上)[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5,(03):85-91.
⑤[清]程允基.《诚一堂琴谱》,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琴曲集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13 册第325 页。
⑥[元]鲜于枢,《困学斋杂录》,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 年版,第13 页。
⑫[宋]陈旸,《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37 卷。
⑯[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参见《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4283 页。
选健康雄性KM小鼠25只,随机分成为5组。设0.67、1.33、2.66 g/kg·BW三个剂量组,溶剂对照组(蒸馏水)及阳性对照组(环磷酰胺40 mg/kg·BW)。以最大灌胃容量20 mL/kg·BW每日灌胃给予受试物,连续5 d。
⑩[宋]李昉,《太平御览》,中华书局,1985 年版,第579 卷,第2616 页。
⑪[宋]陈旸,《乐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28 卷。
⑦[五代]赵莹主持编修,《旧唐书》,参见《二十五史·第五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3611 页。
本次调查的80只山羊粪便中总共发现5种艾美耳球虫,即克里氏艾美耳球虫(E.christenseni)、艾丽艾美耳球虫(E.alijeri)、阿氏艾美耳球虫(E.arloingi)、约氏艾美耳球虫(E.jolchijevi)、山羊艾美耳球虫(E.caprina)。各种球虫的卵囊大小和形态描述特征如下。
⑭[明]蒋克谦,《琴书大全》,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琴曲集成》,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5 册第151 页。
⑮㉙温增源.山东三大古琴传承群落与艺术流派漫论[J].海岱学刊,2019,(01):209-223.
⑧[明]朱权《神奇秘谱》,参见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琴曲集成》,中华书局,2010 年版,第1 册第144 页。
⑰[宋]王尧臣等,《崇文总目》,商务印书馆发行,1937 年版,第1 卷第17 页。
⑱[明]朱载堉,《乐律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年版,第1 卷。
对于山东文人而言,古琴是不可或缺、亲密无间的友人,是修身养性、抒发感情的寄托,也是启迪心灵、沟通万物的载体。古琴被山东文人频繁运用在诗句中,这是文人与琴相融合的重要标志。
“以前家里住的很偏,什么都不方便。如今搬到了县城,交通、就医、小孩读书都方便了,做梦都想不到,非常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兴国县良村镇村民谢国才在公证部门的见证下,拿到了易地扶贫搬迁进城进园第二期的安置房。像谢国才一样,去年底有192户移民搬迁户圆了新房梦。
以上谈到的琴曲与琴学专著大多都已经失传,但是仍能从只字片语中得知此时的琴学专著不再是前代言之不详的文学性描绘,更多的是一些客观真实的记述,比如在弹琴的指法、用调和曲谱的记录上,这意味着此时山东的古琴艺术正向着更专业、更系统的方向发展。
㉒刘岐荣.唐琴综述[J].收藏家,2015,(07):15-22.
据《阙立志·卷十譔述二·重修先圣庙并制御碑记》记载,孔子卒后不久(约公元前478 年),鲁哀公将孔子故宅设为寿堂来祭祀孔子,孔子故居成为世界上第一座孔庙,庙中陈列了孔子生前使用过的衣、冠、琴、车、书,琴是其中唯一一件乐器,爱好“弦歌鼓琴”的孔子推崇琴,使琴成为礼乐之重器,他的弟子们也将琴乐普及到城乡各户。自孔子去世后,每年祭祀尊奉孔子成了鲁地一种约定俗成的规定,起初祭孔乐舞多借用郊庙之乐,直到隋王朝时期(601 年)正式形成了以祭祀孔子为专题的祭孔乐舞,集歌、舞、乐三者为一体,是祭孔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雅乐的重要组成部分。
㉔同上,第18 册,第586 卷,第6802 页,刘沧《入关留别主人》。
㉕同上,第10 册,第332 卷,第3699-3700 页,羊士谔《乾元初,严黄门自京兆少尹贬牧巴郡……十四韵刻于石壁》。
㉖同上,第10 册,第332 卷,第3702 页,羊士谔《书楼怀古》。
㉗同上,第8 册,第261 卷,第2903 页,任华《寄杜拾遗》。
㉘[东汉]于吉,《太平经》,杨寄林译注,中华书局,2013 年版,第113 卷,第1895 页。
㉚[明]陈镐,《阙里志·卷十撰述二·重修先圣庙并制御碑记》,清乾隆武英殿刻本,第201 页。
㉛[战国]庄周,《庄子》(杂篇·渔父),叶志衡点注,青岛出版社,2009 年版,第230 页。
㉜[宋]欧阳修等,《新唐书》,参见《二十五史·第六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 年版,第4182 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