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王玖玲
(上海音乐学院 上海 200030)
音乐批评,简而言之,就是在各类音乐事项的基础上进行个人判断和评价的一门学问,其在中国音乐界是一门亟待设立的学科。明言在读博士期间针对音乐批评学在20 世纪的发展状况跟导师进行了深入探讨,其博士学位论文就以此学科的理论框架为基础,对新民主主义时期以来中国音乐批评史的发展进行总体脉络的梳理,并于2002 年10 月出版了《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以下简称《导论》),该书在音乐批评自身理论自洽的基础上对20 世纪以来大量的音乐批评基础理论文献、具有重要意义的音乐批评历史事件、具有代表性的批评家和批评文本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的音乐文化修养客观阐述个人观点。本书按照在历史中寻觅批评,在批评中书写历史的思路,秉承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以论带史、以史证论的研写方法,坚持言他人所未言,现他人所未现的创作原则,为中国音乐界清晰地勾画出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思潮和观念嬗变的曲折轨迹和发展轮廓。
《导论》全书由绪言、结论以及七章关于不同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发展问题的展开构成。作者在绪言中提出问题,在正文中对问题进行展开论述,最后总结。明言通过总结20 世纪音乐批评史的发展特征,将这一百年的历史划分为七个章节。第一章总结了学堂乐歌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这一时期是我国近代音乐历史上新型音乐批评的发轫期,它源于社会文化整体的转型需求。有志之士认识到要想救亡中国,就需要具有新思想、新道德能够承担起改良维新重任的人才,即“新民”问题。当他们变法失败后流亡国外,见到了外国的教育体系,反思变法失败的原因,更加认识到“新民”的重要性。可是,具有新思想、新道德的新式国民不可能从科举体制中培养出来,所以“新学”问题又凸显出来,这一章在为“新民”而“新学”“新音乐”这样一种链环似的文化革新的基础上,对学堂乐歌时期音乐批评观念的总特征、对社会文化生活产生的影响进行梳理。第二章讲述的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这是中国近现代音乐批评史上最重要的一段时期,部分纯粹的音乐批评文本开始独立存在,不再与普通的文艺、音乐论述等混在一起,音乐理论具有超越性。文化上的“启蒙”和政治上的“救亡”是这一时期的两个主题,随着思想禁锢渐松,涌现出一批具有自觉理论体系构建意识的音乐家们,他们思想萌芽渐现,意味着一个思想多元时代开始出现。第三、四、五章讲述了抗战到“文革”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的发展,音乐批评在这四十年的发展与中国的国情密切相关,笔者将之总结为中国音乐批评学在这一时期进行着曲折的探索。第六章讲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这是一个向西方开放学习较为彻底的时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个辉煌的乐章。它代表了我国音乐批评观念开始多维度迸发,音乐品种由“一枝独秀”走向了“三足鼎立”。这一时期的批评家们所提出的观念更加客观,可以在主流思想的涵盖下辩证地看待问题。艺术的本体属性也发生了改变,艺术家们开始从普遍关注“写什么”转变为更加关注“怎样写”,这就意味着中国音乐批评学的学科层次已经从外在上升到了本质。总之,这一时期音乐文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用“空前”二字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第七章介绍的是“后新时期”的音乐批评观念,因这一章缺少一定的历史距离,它给笔者的感受就是只有“热点”而没有“中心”,当然,这是相对来讲的。政治环境的宽松,导致文化气息日渐浓厚,人们也就能够更加客观地关注音乐批评这一艺术本体,为这一新兴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阅读《导论》后,笔者检索并阅读了关于《导论》的评论性文章,并对以下文章进行了梳理和评价。
文章作者从整体特征、研究的意义、展开的原则、结构的特点、思辨的结论这五个方面谈了对《导论》的认同。文章作者认为《导论》坚持史论结合的撰写思路是非常值得肯定的。文章作者认为,明言撰写论文论证充分、评价客观,体现了其在驾驭史料、理论思辨及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学术水平。文章作者认为,20 世纪的中国音乐是逐渐开放且问题多现的一个世纪。而这与音乐批评实践及其观念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因果关系。而明言对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历史的研究与梳理,则帮助我们由表及里,寻求最佳解决办法。他认为《导论》的出版是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历史研究的奠基之作。
同样,文章作者在阅读此书后也有一些建议和疑问,分别从宏观视角和具体细节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疑问。
从宏观视角看,文章作者认为,明言以公开出版的音乐期刊、教科书、著作作为第一手的研究文本是正确的,但是只注重诉诸视觉的“显学”,而不注重在人们内心深处生存着的“潜学”,得出的结论能否客观是值得推敲的。对此,笔者认为,明言撰写该书时坚持的是论从史出,有史可依的原则。在研写时既尊重主流批评思想,又不忽视旁支末端的批评理念,这已经是明言尽最大努力的结果了。如果文章作者认为史料有可能不是人们真实情感的体现,而应对历史人物及其事件进行访问与调查,收集、整理当事人的历史回忆,并以此作为文献史料的“互证”。笔者认为,对于研究课题秉承严谨的态度是必要的,而文章作者指出的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查也是应该的。对此应坚持史料为主,调查为辅,这样主辅结合才可以更加客观地阐述一个问题。
从具体细节看,文章作者认为,明言从20 世纪30 年代初期“左翼音乐”登上历史舞台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并把这一历史时期统称为“战争时期”,这纷繁复杂的整整20 年的音乐,能否仅以一章的篇幅承载?针对这一问题,笔者认为,这20 年对于中国而言,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抗战。不管音乐批评发展到什么层次,中国音乐批评家们的探讨也只围绕着一个中心,抗战音乐。所以笔者认为,明言把这20 年的批评发展史归为一章,是合情合理的。
文章对以上两部音乐批评著作进行了批评,在此笔者仅对有关《导论》的部分进行分析。文章作者认为,明言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音乐学者,他以敏锐的学术洞察力抓住机遇,从历史梳理入手,撰写的《导论》以史为主,附带议论。以音乐批评学的历史框架为横坐标,以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的历史发展为纵坐标,力图在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音乐与政治以及中国与西方等辩证互动的巨大张力场中,勾勒出一张音乐批评学的学术图景。
文章作者在肯定明言的研究成果的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认为该著作似乎更倾向于思潮史的研究论域,而非音乐批评就能涵盖。明言的《导论》收录了一些音乐家的美学思想,显然超出了音乐批评的范围。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学习《导论》这本书时也存在这样的疑惑,认为该书的涵盖面有些广,用《导论》来命名似乎不太妥当。可是当笔者反复研读此书之后,认为音乐批评这一学科本体是音乐,可是作为一门学科来看,它包含的是人文主义的思想,即隶属于人文学科。作为人文范畴的一个子学科,在此基础上编写的有关20 世纪音乐批评历史的发展,笔者认为用《导论》来命名是较为恰当的。
文章作者认为,《导论》是一部有较高创新价值的现代音乐思潮史书,通过对20 世纪音乐批评史的梳理和评说,以音乐批评观念的历史发展为主线,同时又涉及这一时期音乐领域的其他方面,尤其是音乐创作与其他音乐社会生活。这说明此书在音乐批评的基本框架下还体现了20 世纪音乐思潮研究的某些基本特点。文章作者认为,明言通过“20世纪中国音乐批评研究”这一“个案”,力图在综合、吸取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我国音乐批评学的学科建设提供了理论框架和实例批评。作者指出,明言在处理史实、史料、史学、史识、史胆、史观、史笔、史境之相互关系上均有建树,亦存在某些不足。明言在坚持“史实第一性”的原则下,科学把握史料,在唯物史观统领下正确处理史实、史识、史胆与史境之双向互动,是影响乃至决定史家手中之笔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历史,把握其规律并使之具有学术风骨的必要条件。文章作者提出“回到史实中去”的口号,认为任何创作必须以史实为依据,对所有史料的真伪进行严格检验和科学分析,然后决定取舍。
文章作者对明言做出的努力进行肯定之后,也提出了两点缺陷。其一,他认为此书将注意力较多地集中于几种音乐刊物,而对非音乐报刊或其他边缘性音乐刊物中的批评文本则极少注意:其二,认为明言基本上将史料关注的目光投注在公开出版物上,而恰恰忽略了对音乐批评史和现代思潮研究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某些实际存在但从未公开发表过的文献和史料,因此难免遗漏了一些重要的思想材料,从而影响《导论》的观察广度和理论深度。
文中作者还提到明言在阐述不同时段音乐批评的历史发展时,都有关于“生长基”的专门篇幅,来概述某一时段音乐艺术和音乐批评所面临的时代环境,以及这一环境中影响音乐发展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现实,从而把音乐史研究置于较为开阔的历史视野中,从而使得出的结论透出较深沉的历史意识。通过对《导论》的研读,笔者认为每一章之前有关于文化生长基的介绍,这有利于读者初步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背景,从而深入地看待音乐批评观念在此时期的发展。
笔者通过对《导论》及以上文章的阅读,对音乐批评学这一学科及这一学科在20 世纪这一百年之中的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切身感受到了完善音乐批评学这一学科的急迫性。对于以上所提及的关于《导论》的评论性文章,笔者从中学到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其中许多观点都是笔者在阅读之初未曾注意到的,也有部分观点引起了笔者的强烈共鸣。纵观以上三篇关于《导论》社会评价的文章,虽均是在肯定明言此书的同时提出自己的不同观点,但他们的视角不同且各具特色。鸿昀在文章中对明言撰写《导论》的整体特征、研究的意义、展开的原则、结构的特点、思辨的结论这五个方面十分认同。而鸿昀从宏观视角和具体细节两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和疑问也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徐天祥在《经纬纵横 建构批评——对〈20 世纪中国音乐批评导论〉与〈音乐批评学〉的批评》中对明言的写作思路和撰写此书的社会价值两方面给予了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对此书的结构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居其宏对明言在《导论》中处理史实、史料、史学、史识、史胆、史观、史笔、史境之相互关系方面提出了值得肯定的地方与不足。这让我们从细节上了解到此书在文学方面与音乐本体上所独具的魅力。
相对其他音乐研究学科而言,音乐批评学还尚显年轻,其发展中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20 世纪这一百年是中国音乐批评发展史最为重要的一段时期。明言通过撰写《导论》,将这一百年音乐批评发展的总特征科学划分为七个时期,并对每一个时期的音乐批评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论述。在这本书中既有恒定的学术灵魂,又有百家争鸣特有的炫彩多姿的丰富文本,为音乐批评这门学科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文化生长基。音乐批评这门学科在当下社会并不为大众所熟知,甚至许多音乐理论研究专业的学生对此学科也不甚了解,故而《导论》一书的出版可以使音乐学习者从历史的角度去看待这一百年音乐批评的发展,从而对音乐批评学进行深入的研究。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