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及影响

时间:2024-06-18

张婧雯

(河南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开封 475004)

自古以来,音乐都被人们当作宣泄情感、调节心灵的重要方式,各个历史时期,人们对音乐都有不同的探索。西周时期,中国传统音乐就已经成熟,不管是在演奏团队的组建还是编撰书籍的内容方面,都建立了非常严明的秩序,大大推动了音乐的发展。音乐的发展受到历史环境的影响,同时,音乐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当时的历史现实。因此,研究中国传统音乐,探索音乐美学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音乐美学思想概述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有很多流派,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儒家、道家、墨家的音乐美学思想。

首先,儒家的音乐美学思想重点是“善”与“和”。孔子认为,音乐中所寄托的情感应当是适度的、平和的、中正的,这与他主张的中庸思想不谋而合,他认为,音乐能影响和感化人,所以,他提倡音乐审美要保持“和”的态度。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音乐的“善”与“和”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和阐释,孟子认为,世界上所有人都能感受和领悟音乐的美感,只存在先后之分,而没有贤愚之别。荀子则充分认可音乐的社会功能,强调以礼为本,且荀子认为,人们的音乐审美水平有高低之别。

其次,道家的音乐美学思想则呈现天人合一、自然顺心的特点,其核心是虚静、自然。老子最有名且最具代表性的主张是无为而治,希望百姓保持无知,统治者保持无为,老子崇尚自然、朴素、平和,反对和排斥所有欲望。因此,老子认为音乐应该顺应自然,展现最自然朴素的状态。庄子则对世间万物都不感兴趣,渴望寂寞无为,认为音乐应当虚静安宁。道家非常钟情于山水,向往天人合一,他们超然物外、寄情山水,崇尚自然之乐,作品《梅花三弄》就是用音乐衬托梅花的高洁清雅,表达作者对梅花的崇敬和赞美,深受道家赞赏。

再次,墨家音乐美学思想最显著的特征是非乐。墨子非常批判和反对儒家的不务实利、繁饰礼乐的主张。墨子的非乐思想主要是认为儒家所提倡的音乐会损害百姓的利益,比如,君王们为了享受音乐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制作音乐乐器、排演节目,这只会让统治阶层的生活更加奢靡,也会让百姓的生活过得更加艰难。对于儒家所说的音乐能避免祸事的观点,墨子也提出了针对性的反驳,墨子认为,音乐不能解决百姓休息不足、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问题,也不会让战争消失,也无法阻止弱小的人受到欺负,不会让小偷放弃偷盗,可见,音乐不会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墨子的非乐并不是完全排斥和反对音乐,也并不是完全否定音乐的审美价值,而是反对儒家对音乐的过度提倡,墨子在一定程度上也认可音乐的价值,认为音乐的声、色、味能让人身心舒适。墨子对音乐的批判具备一定的合理性,但他的思想具备强烈的实用功利性,导致这种思想存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很快就消失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依旧以儒家和道家的思想为主。

二、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地位

(一)启蒙

音乐美学思想是美学中研究音乐的本质、特征、社会功能、音乐内容和形式关系、音乐美的法则等问题的分支学科。音乐美学思想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启蒙,人们最早有审美意识是在远古时代,那时,还没有文字,但人们已经开始懂得如何利用其他东西来装饰自我,出现了最早的审美意识活动,也就意味着审美意识诞生了。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正是因为音乐美学思想的出现,人们开始对音乐产生探索和创造的欲望。

(二)继承

中国传统音乐继承了音乐美学思想,其精华部分又被提炼凝聚到音乐美学思想中,成为音乐美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精神养料,丰富了音乐美学思想的内容,随着音乐美学思想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优秀部分得以继续保持,促进了中国传统音乐的繁荣发展。

(三)发扬

音乐美学思想同样是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源泉。音乐美学思想将中国传统音乐的核心和实质进行升华,将其亮点不断扩大,让更多人感受中国传统音乐的美好,让中国传统音乐更加发扬光大。音乐美学思想也会不断吸收新时代内容,丰富自身内涵,更加具备科学性和可持续性,并对中国传统音乐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三、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影响

本文对音乐美学思想在中国传统音乐中的影响的论述,主要从以生命为本体,以“和”为审美准则和追求“天然合一”的境界三个方面展开。

(一)以生命为本体

中国哲学的基础是生命本体、有机本体,诞生于中国现实生活的传统音乐审美也以这一思想为基础。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由气组成的,八卦、阴阳、五行构成了宇宙,哲学家在探讨和分析宇宙起源时,往往有两条思路,一条是阴阳,一条是五行。汉代董仲舒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两条思路进行创新融合,开创了阴阳五行说,奠定了中国宇宙本体论的基础和框架。至此,气、五行、阴阳成为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和核心关键词。中国传统音乐也在发展和变化过程中表达和呈现了该思想,比如《乐记·乐礼篇》关于音乐的生命本体特征就有详细的论述,认为音乐是天地之间的节奏和秩序,音乐是万物生长、生命衍生的基础,音乐能反映勃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古人也会用音乐表达自然中存在的一些现象,比如万物复苏、春雷震动。很多人认为,对生命最好最真切的表现不是通过战争,而是通过音乐。音乐不仅仅是一种形式,更是人们内心深处的律动,展现了人们的心灵,反映了心灵的节律。也有人认为,音乐的基本符号是从生命的演化中诞生的,音乐反映的就是生命,而自然世界中流淌的生命感本质就是音乐感。因此,中国传统音乐是以生命为本,是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一种方式。

(二)以“和”为审美准则

音乐审美以“和”为准则的说法最早始于西周。周太史伯阳认为,相同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往往无法诞生新的事物,也不会带来创新和发展,而不同的东西聚集在一起却往往有可能产生奇妙的反应,诞生新事物,推动社会的发展进步。音乐之所以是美的,正是因为组成音乐的声音很多,不同声音之间相互影响、相辅相成,产生了单一声音所不具有的美感。齐相晏婴也非常认可“和”的审美准则,并进一步推进了这一思想的发展。他认为,音乐之所以是美的,是因为构成它的因素虽然很杂,但它们的方向是一致的,因此,它们能求同存异、相互影响,形成和谐一致的节奏,让音乐变得更加美好。春秋时期的单穆公则进一步提出,音乐之所以和谐美好,是因为“平”发挥了重要的调和作用,使构成音乐的不同因素更加和谐。孔子认为,音乐的“和”基于礼乐,音乐的情感表达应当克制、适度,呈现最佳的中和状态,以实现音乐的社会功能。魏晋的阮籍也从不同层面对“和”的审美观念进行了阐述,他认为,音乐是为了体现万物本性、天地精神,如果音乐能容纳万物,就能更加和谐美妙,也能让所有事物都更加和顺;如果音乐背离了万物和天地,则难以和谐,也不会和顺。阮籍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强调平和。北宋周敦颐则创新性地提出了“淡和”的准则,他认为,音乐如果趋向于平淡,那么,听音乐的人内心也会受到感染,慢慢趋向于平静安宁。所以,他认为音乐应当保持淡而不伤的状态,要克制和驱除欲望,平复躁动,才能让天下保持和谐太平。徐上瀛也曾指出,在演奏琴时,要用心感受音乐的平和中正,感受音乐的温柔敦厚,才能做到尽善尽美、文质彬彬。

(三)追求“天然合一”境界

“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人要与自然和谐统一,这一观点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哲学思想区别于西方哲学思想的重要特点,这个观点强调,我们要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来探讨和研究宇宙起源。在春秋时期,天人合一的音乐理念已经诞生,战国时期更加强调音乐要源于自然,音乐也应当像自然那般适中平和,当时的人认为,音乐是沟通人、天的重要桥梁,会影响自然状态和社会政治,这些都表明,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趋于成熟。道家、儒家都推崇天人合一,但两者存在明显区别。在道家思想中,天是指自然世界,不具备道德性,而在儒家思想中,天则具有明显的道德性。孟子提倡和主张天人合一,他认为,世间所有的伦常、道理都可以从人的内心中找到,我们要努力发现和挖掘内心世界,将善的部分无限扩大,才能理解人的本性和外在的天理。孟子还主张用音乐来表示内心的喜悦,对仁义的优美德行进行歌颂。道家则认为,人和自然存在着紧密的联系,相互制约、相互影响、不可分割,人想要更好地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学会与自然友好相处,顺应自然,音乐也要与天相合。道家对儒家倡导的礼乐教化非常排斥和反对,认为这是违背人性的主张,人应当顺应自然,顺应天性,道家认为,天籁之音是能符合和满足自然之情的音乐。

四、结语

中国音乐美学思想流派较多,最具代表性的是儒家的善和道家的天人合一、墨家的非乐,这些音乐美学思想对中国传统音乐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突出了以生命为本体、以和为审美准则、追求天人合一境界的特征。要让中国传统音乐更富有中国特色,推动中国传统音乐不断发展,就要加强对中国音乐美学思想的研究,充分激发中国传统音乐的活力,促进中国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