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谭嘉琪
(运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山西 运城 044000)
艺术来源于生活,许多创作出伟大作品的艺术家在生活中都经历了许多磨难,在音乐创作领域,说到命运多舛,大家一定会联想到贝多芬,他的艺术创作过程也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过程,他是千千万万与悲惨命运进行抗争的人的代言者。他的《第五交响曲》被后世称为《命运交响曲》,是这位伟大艺术家不屈不挠的精神的真实写照,同时,这首经典乐曲也感染着千千万万的听众不向命运妥协。
《第五交响曲》的创作离不开贝多芬坎坷的生平。贝多芬于1770 年出生于德国波恩,他的家族是一个音乐世家,父亲为宫廷男低音歌手,从小,贝多芬的父亲对其教导就非常严厉,贝多芬年少时期学习音乐的主要原因是,当时,他父亲在宫廷乐队中才能并不突出,随时面临着被辞退的风险,为了让贝多芬继承自己的职位养家糊口,便要求贝多芬学习音乐,这种被动的为了完成父亲使命的学习也使贝多芬父子俩的关系日益恶化。终于,在1787 年3 月,贝多芬决定离开家乡,只身前往维也纳,以自己的方式学习音乐。身处他乡,孤独的贝多芬失去了父亲的支持,只能通过教钢琴课以及为贵族作曲维持生存,并进行音乐学习。在某一次贵族音乐沙龙上,贝多芬终于见到了自己的偶像——著名的“音乐神童”莫扎特,贝多芬在沙龙中进行的即兴演出也受到了莫扎特的青睐,自此之后,他一直跟随莫扎特学习钢琴演奏曲作曲,在莫扎特的大力帮助之下,贝多芬在奥地利古典音乐圈中声名鹊起。
贝多芬的作品同时具有维也纳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两种风格,在欧洲音乐历史上,他被誉为“集古典主义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锋”,特别是他的著名的交响乐作品,例如《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对整个西方的交响乐坛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贝多芬也被后世称为“交响乐之王”,连他的老师“西方交响乐之父”海顿都盛赞贝多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然而,天妒英才,在贝多芬完成了《第三交响乐》以后,他的听力逐渐下降,直到创作了《第九交响乐》之后,他的双耳已经听不到任何声音,对于一个音乐创作家来说,无法辨别声音是一种致命的打击,这种打击使贝多芬一度非常绝望,他佩戴助听器,尝试各种民间偏方,甚至把耳朵紧贴在钢琴上几个小时,但这些方法在面对命运残酷的捉弄时,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尽管他曾在绝望与痛苦中变得越来越暴躁与疯狂,但他从没有一刻想过放弃音乐创作,当他意识到自己的听力退化得越来越快时,他仍然坚持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地进行音乐创作与指挥,最终完成了9 部交响乐、32 部奏鸣曲、5 部钢琴协奏曲、小提琴协奏曲《四季》、6 部弦乐四重奏曲以及《庄严的弥撒曲》等优秀作品,为西方音乐乃至世界音乐史留下了音乐瑰宝。
《第五交响曲》是贝多芬第一部表达内容非常复杂的作品,同时,这也是一部经典的以戏剧性动机贯穿第一乐章的作品,戏剧性也奠定了整部作品的主导动机。这种以一个核心动机进行一系列有机的发展,最终形成一部大型作品的方式是交响曲中的一大创新,许多音乐学者认为,《第五交响曲》是最完整最基础的交响曲原型。
《第五交响曲》总共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个乐章是奏鸣曲式,在这一乐章中,贝多芬通过强有力的弦乐以及单簧管齐奏的方式,展开整个交响曲的主题。然后,主题逐渐扩散,与各个声部的演奏形成鲜明对比,以一个个声部来模拟命运为人们带来的各种艰难险阻。接下来,进入副部主题,这部分主题以亲切抒情的方式表达了,人们即使面对残酷的命运,仍然饱含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与前半部分整个第一乐章的奏鸣曲中展开的辩证思维形成一种极具戏剧化的冲突,展现了人生中命运的残酷与生活的美好是相互转换、相互影响的,二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二乐章是以抒情性的双主题为主的双重变奏式行板乐章。这一乐章充分展现了贝多芬创作过程中的“斗争间隙的哲学性思考”,这一部分的两个主题都非常接近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歌曲的题材表达方式。第一个主题是较为内敛含蓄的表达,第二个主题则是坚定威武的陈述,这两个主题也象征着个人的思考与人民群众的立场。第二乐章中,在两个主题不断变奏发展的过程中,第一主题最终融入第二主题,并在最后的结束部分塑造了一个威武的英雄形象。第二乐章也在两个主题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深刻反映了,在与命运斗争的过程中,个人最终要将个人理想与人民的理想紧紧融合在一起,相互团结才能取得胜利,这一哲学思想也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深远影响。
在第三乐章中,贝多芬向人们展示了在与命运斗争的路上存在的一些尖锐冲突,第三乐章是以复三部曲式的结构创作的谐谑曲,但其中并没有谐谑意味。第三乐章在结尾部分运用了一个逐渐增长的形式与第四乐章进行衔接。在第三乐章中,整个交响曲的主导动机经过了三次变化,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运用了大量和声式织体,第二部分运用了复调手法。在第一部分中,弦乐组和木管组演奏出人们面对命运时的犹豫和踌躇,铜管组圆号演奏出艰难的命运,犹豫与艰难的命运形成对比,告诉人们面对命运时不能软弱,而应该迎难而上。第二部分运用弦乐低音区奏出舞曲风格的旋律,激烈的旋律仿佛是人们在与命运搏斗。第三部分通过重复的方式再现第一部分的主题,通过弦乐播奏的方式,仿佛展现了艰苦的命运终于在人们的拼搏之下俯首帖耳。总体而言,第三乐章的三次动机变化充分展示了,面对艰难的命运,逃避是无用的,只有坚定奋斗才取得最终的胜利。
第四乐章是奏鸣曲式乐章,欢快的旋律诠释了人们最终战胜命运之后的喜悦与自豪。在这一部分中,贝多芬通过双主题的形式在呈示部进行了创新。第一主题是通过铜管组急速的方式呈现的,塑造出威武雄厚的氛围。第二主题是通过舞曲性的旋律呈现的,展示了人们战胜命运之后不可抑制的喜悦。展示部仿佛是对整部交响曲的回顾,时而低沉、时而悠扬的旋律相互交织。再现部通过对呈现部进行补充,以欢快的旋律结束第一部分的主题,结尾处巨大的声势宣告着人们最终战胜了黑暗的命运。
音乐创作中情感的表达十分重要,可以说,情感就是创作者创作的动力和源泉,创作者运用各种旋律组成音乐的过程,也是创作者把自己的情感、他人的情感转化为符号注入音乐创作的过程。与其他艺术创作一样,音乐作品中表达的喜、怒、哀、乐等情感,有时是在特定的时间、背景、事件中即时产生的,有时是在周围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产生的,这些情感借助创作者的灵感形成创作思维,最终形成生动的艺术作品呈现给听众。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之所以被称为《命运交响曲》,就是因为乐曲充满了充沛的情感,深深地引起了听众的共鸣。
贝多芬是不幸的,他自幼时起便饱受磨难,年少时父亲严苛,母亲也卧病在床,生活的苦难使他不得不很早就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同时,他也十分幸运,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遇到了尼飞、莫扎特、海顿这些音乐大家,使他在音乐方面的天赋被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其中,尼飞曾在波恩大学学习希腊文学和哲学,深受启蒙运动的影响,这些思想也在贝多芬的音乐中体现了出来。在他的《第五交响曲》中,我们能清楚感受到他与命运斗争时流露的情感,四个乐章清晰地向我们呈现了,面对悲惨的命运,贝多芬在情感上从受到压迫的痛苦,到抱怨过后的思索,再到直面命运的反抗,最后终于取得胜利的喜悦。可以说,这时候,交响曲更像是一个鼓舞人心的故事,更像是对千千万万在命运的压迫下挣扎呐喊的人们的情感剖析。
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通过不同乐章中同一主题或者不同主题的融合交织,充分诠释了被命运压迫的人们奋起向上的决心。从第一乐章到第四乐章,都以激昂的音乐开头,在演奏过程中穿插舒缓的音乐,体现了人们面对命运时矛盾的心理变化。第一乐章的结尾由一系列较强的音对第二乐章进行衔接,表现了人们在迷茫之后树立了坚定的决心。第三乐章整体较为欢快的节奏代表了人们内心充满了希望,以及困难生活中掺杂的那些快乐瞬间,同时,这部分乐章也以欢快的曲调反映了人们憧憬美好未来的情感,第四乐章作为整个交响曲的终章,更像是作者吹出的凯旋号角,充分向听众展示了在冲破黑暗的命运之后看见光明的喜悦。
《第五交响曲》是在《第三交响曲》之后的又一部经典作品,贝多芬将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的主题命名为“命运在敲门”,这一主题也贯穿了交响曲的各个乐章。“命运”这个主题最初指的是当时德国封建社会令人窒息的统治,贝多芬创作这首交响曲的初衷是希望德国人民“通过斗争得到胜利与自由”,因此,四个乐章从黑暗到光明,体现着人民与封建势力的搏斗,最终以欢乐的胜利为结尾。并且,《第五交响曲》也是贝多芬作品中最富哲理性和戏剧性的作品之一,四个乐章的结构环环相扣,严谨且完整,各个乐章的主题形象而生动,在循序渐进中鲜明简练地突出主题,并且,作品中主次矛盾、矛盾的对立面展现出的冲突极富哲理和戏剧性,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使整个作品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宏伟气魄。
对于《第五交响曲》的艺术价值,有学者曾这样描述:“贝多芬就是在这部交响曲中成为巨人的”,在创作过程中,贝多芬将充分展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形象作为交响曲创作的中心和主旨,无论是《第五交响曲》还是《第六交响曲》《第七交响曲》《第九交响曲》,作者都从各个角度细腻描绘了人们进行革命斗争以及与大自然、与命运拼搏的过程中丰富的内心世界。而作品中那些气势宏伟的、富有英雄主义氛围的音调,也离不开贝多芬对自己的日常生活以及对当时社会中人民群众的观察。
贝多芬的交响曲在创作过程中经常采用扩充的奏鸣曲形式,他的创作思维宏伟而深邃,在音乐主题的表达上善于使用鲜明的对比制造激烈的冲突,带给人们听觉盛宴,并且,他对各种旋律与风格的调性的运用高度统一,让这些不同的音乐形式共同为主题服务,进一步扩大了交响曲的表现能力与表现范围。此外,在《第五交响曲》中,贝多芬还在配器方面进行了大胆的创新,通过在乐队中使用弹簧管,使整个交响曲更有新意,这种新颖的创作风格也为交响曲开拓了一个新领域。贝多芬在他创作交响曲的过程中做出的各种各样的创新,受到了启蒙运动的影响,充分反映了当时欧洲社会的进步思潮,使当时欧洲古典音乐的发展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开创了19 世纪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先河。
综上所述,在《第五交响曲》中,贝多芬开拓性地对一些历史题材、英雄人物的事迹进行表现,打破了西方音乐创作史中的惯例。这首本来是贝多芬写给拿破仑表彰其英雄行为的交响曲,在拿破仑称帝之后,贝多芬对其进行了修改,用来赞颂千千万万与命运抗争的不屈不挠的英雄们。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中,通过动机式的创作手法为作品赋予了独特的音响效果,据说,这一作品初次登台时气势宏伟的旋律甚至吓跑了一名贵妇。在整个交响曲中,贝多芬通过扩大结尾部分的容量,让“命运”这股威力无比的岩浆洪流终于在凯旋门前化作了英雄们勇敢斗争后取得自由的胜利凯歌,交响曲也至此辉煌地结束,作者鲜明的创作个性,身在苦难中仍然满怀对音乐创作的热爱,勇敢与生命抗争的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就像恩格斯给妹妹写的信中说的那样,“昨天晚上听到交响曲真是了不起的音乐,要是你没有听过这部壮丽的作品的话,那就可以说一生没听到过什么好音乐。”《命运交响曲》是当之无愧的表现与命运战斗的最美的赞歌。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