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舞蹈作品中角色人物形象的塑造方式

时间:2024-06-18

高 烽

(白俄罗斯国立文化艺术大学 白俄罗斯 明斯克)

从根本上说,舞蹈作品的表演效果与人物形象的塑造密切相关,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角色的确定,人物角色是设立舞蹈框架的前提,日常生活的情感积累和体验是塑造舞蹈人物角色形象的基础,除此之外,良好的文化素养对人物形象的塑造也具有重要作用,它可以帮助创作者明确舞蹈创作过程中角色与舞蹈结构的对应关系,有利于编导更好地掌控情节发展方向,也有利于编导准确抓住角色的个性特点,有序且有目的地塑造角色,使人物角色形象更加鲜明生动,从而增强作品的张力与感染力。与此同时,人物形象的塑造也离不开演员的主观作用,演员基于对角色的理解进行二度创作,才能更好地将角色所蕴含的情感展现出来。本文从人物角色服装道具的设计、主观模仿和提炼舞蹈语言、重视想象性创作形象、捕捉人物性格、发挥演员的主观性这五个方面切入,探讨舞蹈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方式。

一、以“衣”喻人,用服饰道具塑造人物形象

舞蹈是一门高度融合的艺术,服饰道具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种特定的环境中,服饰是一种象征符号,它能帮助观众识别角色身份,给演员带来造型上的变化,还可以传递多种意象。舞蹈是肢体的艺术,它没有语言表意的部分,所以,舞者只能通过肢体来传递情思。“拙于叙事”便成了舞蹈艺术的短处,演员无法直接向观众说明“我是谁”。在这样的情况下,服饰道具可以提供帮助,向观众表明舞蹈角色的形象,从而使观众更好、更快地融入表演,加深代入感。在舞蹈《唐印》中,演员头梳单刀发髻,身着对襟齐腰襦裙,额贴花钿,画妆靥,描斜红。观众通过角色的外观形象分析便可了解人物为唐朝女子,轻盈飘逸的服饰质感和艳丽的服饰色彩很好地从侧面烘托了角色灵巧活泼的性格。在安徽花鼓灯中,女性角色大多头戴大花,身穿贴身大襟衫和灯笼花裤,通过服饰来突出舞者端庄秀丽的气质。服饰道具一方面强化了直观性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升华了舞者的表现力,由此可见,服饰道具对人物形象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编导在为角色设定服饰道具时,需注意角色与服饰道具之间的协调性。舞蹈服饰道具多样且繁杂,在设计时,应首先考虑其是否适合剧中角色的人物设定,能否增强观众的视觉体验,最后再考虑其是否影响演员舞台表现。服饰道具设计得恰到好处会使其与演员角色融为一体,丰富舞台表现力,突出人物个性特点,增强人物角色形象的艺术性。

二、用主观模仿提炼舞蹈语言

模仿是创造之始,人们从模仿中总结经验,突破创新。舞蹈创作人员对“模仿”应该并不陌生,学习舞蹈的第一步便是模仿,模仿是练习舞蹈的必要方式,也是舞蹈编导频繁使用的一种技巧,是编导的思维指向现实的写照。编导通过模仿生活中的事物的形态特征,并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把所要表达的情感意境融入舞蹈,使生活动作演变为具有表意性质的身体语汇,并运用于塑造人物形象的实践中。模仿这一手段必须通过观察和捕捉日常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来进行。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编导应如何通过观察提炼出具有典型艺术魅力的人物形象呢?这就要求编导在观察记录生活的同时,用主观意识进行思考,见微知著、独具匠心,“察常人所不能察,思常人所不能思”。这里的“模仿”已不再是单一的名词,而是指舞蹈家对生活中的人物、事物或情感进行观察之后,利用主观意识进行加工、提炼,是具有“主观意识”的模仿。例如,敦煌舞创作者把舞谱、壁画中的舞蹈形象等作为模仿提炼的对象,在模仿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感知其内在韵律,循序渐进地掌握其精髓并加以节奏律动的呈现,塑造了《飞天》《迦陵频伽》等舞蹈中的经典形象。所以,在舞蹈创作中,编导要注重模仿的价值,塑造鲜明的角色形象,才能打动观众。要观其表象而明其韵律,由表及里地把握并再现人物形象。

三、重视想象性形象创作

编导在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常对所要塑造的事物或人进行表象观察和主观想象,在遇到无法直观观察的状况时,编导只能依照自己的理解进行想象性创作。想象性创作是一种编创舞蹈的方法,也是一种塑造舞蹈作品人物形象的方式。虽说是想象性创作,但编导也不能任由自己的想象任意驰骋,要在想法合理且符合人物形象的基础上进行探索和创作,因为创作艺术的前提是尊重艺术。

以舞蹈《唐印》为例,编导通过对唐代“侍女佣”外观形象的观察,以及查阅相关史实资料,在符合史实及人物设定的情况下进行想象性创作。作者在编创时所想的或许是唐人“浓烈的开放和自信,心中包含着大唐盛世孕育出来的森罗万象”。所以,作者在舞蹈语汇的编创上比《相和歌》更为开放,其中,作品中不再有侧身遮挡这样的含蓄的动作,而是通过斟酒、饮酒以及小幅度摆胯、舒展胸颈、绕场跑等一些开放性动作来刻画人物形象。舞蹈中,灵动活泼的仕女穿梭在长安城中,问酒香、品美酒、逗鹦鹉、逛庙会,迈着飘逸的步伐,引领观众一同游赏,为我们呈现了盛唐的繁荣光景。想象性创作除了可以帮助编导塑造人物形象之外,也可以极大地丰富所编创作品的内涵,提高其可观赏性。

四、用性格特性丰富人物形象

深入了解人物特点和背景,是编导在舞蹈中塑造人物形象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对人物的了解越细致,刻画人物时的思路就越清晰,深入感知人物角色的个性特征与性格感情,才能为人物编创合适的舞蹈语汇。性格与个性能丰富舞台人物形象,使人物充满活力,使人物不再仅仅用肢体来展现经过艺术加工、组织、提炼、美化后的舞蹈动作。个性、性格伴随且影响人的一生,是构成人物形象的典型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的人与我们虽只有几面之缘,却使我们印象深刻,而有的人虽与我们长久相处,却没有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这是由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性格特性,鲜明独特的个性易使人印象深刻,反之则不然。

以舞蹈《宁采臣》为例,编导胡岩首先抓住人物角色入世未深,尚为懵懂少年的特点,再抓住原著提到的人物外表耿直内心软弱乖张的性格特点,在此基础上,用自身理解加以补充,与角色“共情”,感受人物的个性特点,进而细致刻画人物形象,最终刻画出一个虽“性康爽”却有些胆小怕事的宁采臣。在舞蹈中,清晨醒来,演员跳跃上场伸腰打哈欠,时而观察嬉鸟,时而遥望远方;赶路途中,演员双手挥洒,仰天跺步前行;宁采臣初知“小倩”非人后落荒而逃;面对“黑山老妖”时,宁采臣多次重复使用“双手挡眼”这个单一动作。这一系列的动作是编导在深入了解人物性格之后,根据角色性格设计出来的。所以,这些动作呈现在舞台上时,能迅速引出观众脑海中对宁采臣的印象,并使观众相信此刻舞台上的演员正是已经印象化的“宁采臣”。舞蹈艺术要依托人物形象的性格魅力来凸显其气势,而不能背离人物性格。

五、发挥舞蹈演员的主观性

舞蹈演员通过肢体动作表达情思,目的是把所扮演的人物形象塑造得鲜明生动,这要求舞蹈演员在舞台上不仅要完成舞蹈动作,还要融入主观情感。舞蹈动作是真实感情的载体,演员要真挚地相信所表演情境具有真实性,才能与角色“共情”,进而与观众共鸣。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说:“我们在舞台上的每个瞬间都应该充满着一种信念,即相信所体验的情感是真实的,所做出的动作是真实的,也就是说,一个演员在舞台上必须具有内心的真实,以及对这种真实的纯真的信念。”这即要求演员在表演过程中跳脱自身,转而表现剧中角色,此时,演员本身为客体,角色为主体且占据主导地位,因此,演员需剖析、思考其所饰演的形象,并进行二度创作。

舞蹈“长于抒情”,“抒情”是舞蹈的重要艺术特性。舞蹈不是简单的肢体运动,而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表演艺术。舞蹈演员除了要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外,还要具有丰富的文化素养和知识储备,舞蹈演员要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观察生活细节的习惯,抓住生活中的“亮点”,感受不同人的生活和不同人的心理特征,只有这样,在揣摩角色时才能更好把握其感情基调,感受人物内涵,与角色产生共鸣,进而打动观众。

六、总结

舞蹈中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水平是衡量舞蹈作品好坏的一大标准,也是衡量编导和演员专业水平的重要参考。在舞蹈中塑造好人物形象需要全方位的考虑,编创舞蹈时,编导要根据心中所想,通过演员配合,创造并筛选合适的舞蹈语汇塑造理想的人物形象。这不仅要求编导抓住角色的主要特征,还要求编导觉察演员与角色之间的“共性”,再通过贴合角色设计的服、化、道使人物形象更加具象。此外,演员与编导要加强沟通了解,从而更好地拿捏和揣摩人物角色,与角色建立情感联系,将内心情感和想象与肢体动作相结合,使刻画的人物形象鲜活生动,使观众对人物形象印象深刻。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