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王一平
(青岛科技大学 山东 青岛 266100)
当代新文科建设特别关注人才培养方面的话题,特别是课程建设、通识教育、新文科实验平台等方面的创新。其中,网络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相结合这一新模式,目前已经有许多院校在尝试。这种新教学模式采用的教学方法包括MOOC、微课等形式,其将一些个性化课程录制成视频,学生在观看教学视频时提出问题,授课教师将会集中给予解答。当前,网络音乐教学逐渐兴起。除了一些必须面对面教授的课程外,其他很多特色课程,学生都可以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
在音乐教学体系中,音乐专业重奏课程是非常重要的必修课之一,琵琶重奏是琵琶艺术发展道路上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要求演奏者具备演奏琵琶的多种技能,更要求演奏者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和审美能力,才能达到音响的平衡与音色的统一。这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艺、演奏能力的全面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专业琵琶教学中的关键环节。
音乐教学模式的创新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是当代高校音乐教学模式创新应当遵循的总体思路。教学模式创新,最简易可行的层面是教学内容层面的创新,比如,将更多富有时代气息、能够吸引学生的新元素加入原有课程当中。然而,如何使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教学的内容对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有益则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内容。
新文科建设的根本在于人,在于人的观念更新、思路出新、成果创新。要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首先就要在观念和意识上下功夫,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教师应该牢固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发展思想主线。然而,在实际教学环节中,随着学生质量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主观能动性,能够主动地学习、思考一些问题,并能提出新的问题。这种现象在专业课的教学中是非常好的现象,但在琵琶重奏的教学中,就显得有些背道而驰。俗话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在重奏教学中更是如此,如果每个学生都只发扬自己的个性,那重奏的演奏效果只能用灾难来形容。因此,笔者认为,在重奏教学中,应该提出正确的重奏训练意识,明确学生“合作”的概念,打破学生在器乐独奏时所养成的独自投入、过于专注自我的意识,培养学生倾听、平衡的理念,以此训练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默契程度,为进一步提升团队的综合素养打好基础。
在教学创新中,一方面,要顺应国家对高校新文科建设提出的要求,在大的方针政策上不出现偏差,另一方面,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思维上和学习方式上有所不同,教师应当转变教学思维。教师应将过去被动灌输式的记忆式教学方式转变为互动的、理解性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对于重奏的兴趣,学会创设问题情境,了解学生的演奏个性与特点,因材施教,这样更有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这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常常遇到的问题之一。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领悟能力不同,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和学生沟通,消除双方之间的隔阂,帮助学生树立主体观念,改变被动学习的心理。学生对作品有自己的理解是件好事,但是教师要实事求是,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配其在重奏团队中的角色。例如,针对专业技术良好但是音乐感觉欠缺的学生,教师可以让其负责一些技术性片段的主旋律,充分发挥其优势;而对于情感把握较好的学生,则让他们担任乐团中的“气氛组”,带动整体的音乐氛围感,也可以让他们负责一些抒情片段的独奏。
音乐本身具有很强的文化性,每一部作品都拥有自己的个性且意义各不相同。音乐既是一种艺术,又是一种文化。在以往的教学活动中,学生主要学习单一作品的特点、演奏技巧等,缺少自己的思考与理解。这限制了学生未来的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的理念,让他们发自内心地感受作品。教师在编撰教学大纲时就应该充分考虑各种音乐风格的均衡性,让学生充分领会不同风格之间的差异性,对不同的音乐风格及乐曲形成清楚的认知,并学以致用。这样的音乐教育理念不仅能使学生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而且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奠定了厚实的专业基础。这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能使学生坚定文化自信。
视奏是将乐谱转化为演奏的中介行为,转化过程越快,视奏效果越好。由于传统琵琶作品多以简谱记谱,而大量的现代琵琶作品多以五线谱记谱,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多数琵琶专业学生在入学之前从未进行过五线谱视奏训练,因此在调性、指法等方面要进行相应的训练与调整。其次,不同演奏者演奏相同的音乐片段,如果指法、技法、力度、气息不同,所使用乐器的材质不同,演奏出来的音色会大相径庭。因此,在实际的琵琶重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综合演奏水平是教学训练中的最高要求,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
针对这样的情况,增加视唱练耳、乐理等理论课程,对于辨识演奏符号、判断音高与时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视唱练耳从听觉训练、旋律听辨与视唱作品三方面进行专项训练。音阶训练、浏览作品,有利于学生熟练掌握并应用演奏中的传统指法与非传统指法;总结规律,有助于学生提高视奏应变能力,缩短视奏时间,从而启发学生的听觉,增强其对音乐旋律的记忆力,培养正确的音准和节奏感,并且在实际的音乐演奏中积极使用听觉。教师要引导学生训练演奏技法,明确力度、气息标记与标准,精简装饰技法。尤其是在重奏实践中,要慎用或少用揉弦,教师要有意引导学生进行音色训练,即参与重奏的学生经常在一起磨合相同的音色,同时,这也能增进成员之间的熟悉感和默契度。
休止符与“留白”等节奏感的训练是琵琶重奏训练的关键。一方面,应遵循乐谱的时值要求,每位学生在练习的过程当中应当首先攻克节奏的问题,使用节拍器辅助训练,确保自身的演奏完全按照谱面的要求。另一方面,应与气息等身体语言相结合,用气息来丈量音乐中的“留白”,从而达到节奏统一的目的。这要求教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音乐基本的处理能力,并能够自发地解决一些音乐上的问题,例如,复杂节奏型的把控、声部间节奏的交替重叠等。
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应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互相提出演奏建议,从而提升学生对于音乐的感知力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这有利于学生自身的重奏能力的提升。另一方面,教师要从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方面着手,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让他们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团队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演奏出精彩的重奏作品。擅长技术的学生可以发挥自身优势,负责困难片段的演奏;而擅长情感的学生则可以带动其他成员的音乐感觉,进一步发挥自我价值。这样的训练能够成就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扬长避短,学会倾听,提高在乐团中随机应变的能力,进一步提高重奏的能力。
要想实现琵琶重奏的音色和谐,需要演奏者音量(力度)、时值(速度)、音高(音准)、气息(肢体)的平衡与统一,这是琵琶重奏训练中较难把握的环节。琵琶重奏作品的演奏是否出色,核心在于演奏者们是否做到了音色的统一与融合,因此,培养学生对音色的审美是琵琶重奏训练最关键的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朱亦兵老师曾在一次访谈中提到,现在许多人拉琴会出现音不准的问题。这个“音不准”并不是指演奏的音高不准确,而是指演奏者没有聆听音乐。在日常的琵琶重奏教学中也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所演奏的音乐并不符合作品本身所要表现的音乐形象。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刻意培养学生这样的思维方式,让他们能够清楚地辨别作品间细微的情感的差异,通过控制力量、速度、音准、气息等因素,尽量贴合作品的要求。
培养音乐审美要求学生认真思考和大量积累,更要求教师在平日带领学生浏览大量不同风格类型的作品,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引发他们对作品的思考,使其产生联想。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并不完全相通,要想让一个团队的人力往一处使,心往一起走,教师应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音乐认知,尽量使每一个学生听一遍乐曲就能大致了解其音乐风格,这才是重奏教学的重中之重。
新文科建设是高校撬动新一轮人文社科发展的重要杠杆,需统筹协调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以新文科科研与学科建设方面的成果反哺人才培养,形成良好的互促关系,是新文科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动力。在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当从学校的顶层设计入手,打通新文科教学与科研这两个环节,在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中融入新方法,在应用研究中提升回应和解决重大社会现实问题的能力,并且把成果及时应用到一线教学实践中。
因此,以琵琶重奏为代表的音乐专业室内乐教学实践,作为艺术教育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必须紧紧抓住教学改革的契机,对标新文科建设要求,全力实现专业课程升级改造和结构优化,全力探索提升专业内涵、培养创新人才的新路径和新方法。在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和专业技术的基础上,展望未来,希望学生在就业和实践中能够具备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高校要全力满足国家、社会和艺术行业对艺术学院学生专业能力的新期待与新要求,传承与发扬传统文化。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