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戚 迪
(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1191)
《肖申克的救赎》改编自斯蒂芬·金的小说《肖申克的救赎》,该片主要介绍肖申克监狱中发生的逃狱故事,肖申克监狱强调高度纪律性,帮助罪犯改造,实质上却剥夺罪犯的人权,揭露了当时美国法治黑暗,犯人任人践踏的现象。电影《肖申克的救赎》通过讽刺手法展示了人性的黑暗和闪光点,给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发生在美国20 世纪40~70 年代。当时美国社会法治黑暗,犯人受人压迫。在电影中,导演使用了大量讽刺叙事的手法,将人性的闪光点、黑暗面、救赎和自由呈现在观众眼前,让观众对人性进行反思。《肖申克的救赎》中强调的救赎以及自由,都和自私、卑鄙以及迫害共生共存。电影以对立关系展示讽刺。监狱作为惩治犯人的机构,具有救赎教化犯人的职能,但事实上它充斥着暴力和犯罪。安迪没有犯罪,但受到他人诬陷,被关进监狱,重获自由之日遥遥无期,只有自我救赎才能改变现状。安迪无辜获罪是社会黑暗面的缩影,其对典狱长的反抗,与监狱机制的对抗,都是对当时黑暗社会背景的反抗,象征着对自由和希望的追逐。
影片一方面将主人公刻画为一个崇高、神圣的英雄形象,另一方面也对这一形象进行解构,充斥着结构悖论。这样的主题也体现出《肖申克的救赎》复杂的内涵,让影片讽刺意味更加强烈。安迪凭借自己高超的智力水平、理智的情绪、坚持不懈的勇气,成功逃狱,追求自己的自由和救赎,但仍然有很多“安迪”“汤米”没有得到救赎和解脱,安迪的成功只是个体意义的成功,并非整体意义的救赎,更不是人类和社会意义上的救赎。在影片中,安迪是好莱坞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让观众短暂进入梦幻童话中,同时,电影也抛出了讽刺的现实话题,让观众进行反思。
《肖申克的救赎》是极具现代社会价值的电影,带有强烈的反思性,更是讽刺当时社会黑暗背景的经典之作,其讨论了真相、自由、希望等主题,值得人们赏析与反思。
《肖申克的救赎》的故事发生在1947 年,当时美国正处于黑暗的社会背景下,电影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司法体制进行讽刺,也引导观众批判性看待自由、救赎等价值观。对于观众来说,执法者惩治罪犯,监狱关押罪犯,都是公正和崇高的,但在电影中,监狱成为关押无辜者的地方,将无辜者推向黑暗的深渊,这呈现了丑陋的社会现实,对观众的价值观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电影主人公安迪被指控杀害了妻子和她的情人,律师用漏洞百出的证据诬陷主人公安迪是杀人凶手,即便连杀人凶器也没能找到,安迪仍然被定了罪。然后安迪从一个无辜受害者逐渐成为帮助监狱长洗钱的犯罪者,代表正义的典狱长逼迫安迪通过犯罪方式救赎自己。整个故事体现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法治制度的荒诞,让观众感受到自由和犯罪的对立。
安迪入狱后无意中听到狱警哈雷谈论继承遗产的问题。安迪大胆给哈雷献计,对于瑞德等人来说,安迪的行为无疑是自寻死路,但安迪却戏剧般地换来了冰啤酒,让同伴们第一次享受到自由的美好。汤米将杀害安迪妻子和她的情人的真正凶手告知安迪,安迪向诺顿提出重新调查自己案件的要求,看似迎来了光明和希望,但典狱长诺顿立即杀害了汤米,浇灭了安迪的希望。这一情节让观众唏嘘不已,作为典狱长的诺顿为了自己的利益肆意扼杀生命,伤害无辜的人,即便知道安迪无辜也仍然选择掩埋真相,让安迪出狱的希望付诸东流。这一讽刺手法无疑给观众当头一棒,让希望、自由和黑暗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诺顿对于“三姐妹”的变态违法行径视若无睹,一再纵容,但对于威胁到自己利益的汤米则狠下杀手,狱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随意暴打罪犯,甚至打死他们,生命如尘埃般卑微,在严肃的监狱中法律形同虚设。对于罪犯而言,监狱不仅禁锢了身体,更压迫了灵魂,典狱长等人以法律名义管理约束犯人,背地里却干尽杀人灭口、违法犯罪的勾当,二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对黑暗制度进行讽刺和抨击。
主人公安迪在入狱前是一名青年银行家,拥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进入监狱服刑期间,他依靠专业知识,成为狱友的导师和理财师。电影通过镜头特写展示安迪冷静理智的表情,凸显主人公坚毅理智的性格特点,最终他凭借着清醒的头脑和聪明才智,获得了自由。电影通过主人公安迪的形象对监狱长阴毒、愚蠢、贪婪的嘴脸进行讽刺。
在安迪进入肖申克监狱之前,瑞德已经在肖申克监狱度过了20 年。电影第一个画面用黑暗的色彩营造压抑的氛围,用高机位展示着五个西装革履的审判员,讽刺了官员们道貌岸然的形象,通过镜头的推动,又讽刺着官员们掌握着他人的自由。瑞德进入法庭后惴惴不安,手脚不知道放在哪里。20年来,瑞德已经习惯了监狱体制化的生活。假释请求被官员们驳回后,瑞德能够在同伴面前快速转换情绪,以一种更加沉稳、理智的情绪对待这一结果。瑞德的监狱生活看似游刃有余,但实际上也讽刺了监狱机制下罪犯的麻木心态,他丧失了对未来生活的希望。
影片对典狱长诺顿的刻画也充满了讽刺意味,在人前他是帮助罪犯改造的救赎者,在人后却是唯利是图,中饱私囊的压榨者,充分展现了戏剧性冲突和矛盾。影片以戏剧化的手法叙事,以救赎者自居的诺顿最终获得了法律制裁,而安迪和瑞德却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反抗,获得了自由和希望。典狱长出镜画面以暗调为主,拍摄囚犯时是逆光,拍摄典狱长时是仰拍,囚犯们笼罩在阴影中,讽刺着他们生活在地狱里。典狱长诺顿手捧圣经,口口声声唤着上帝,冷漠驯化罪犯,这讽刺着典狱长虚伪的嘴脸。
汤米是安迪的帮扶对象,在监狱中跟着安迪读书学习,点燃了汤米对于未来人生的希望。导演通过镜头语言展示了一个坦诚幽默的汤米,让阳光大男孩的形象浮现在观众眼前,但很快他因受到典狱长迫害而死亡,这无疑是对典狱长、监狱黑暗制度的讽刺。
电影大量的镜头画面体现出反讽意味,电影整体以灰暗颜色为主,只有影片结尾部分,安迪获得了自由,色调变为明亮颜色。蓝色的大海,蓝色的天空,都象征着自由和希望。影片通过大量镜头语言呼应着剧情,如在影片中多次出现的小手槌。小手槌是安迪和瑞德第一次接触的原因,安迪拿到小手槌后在墙上刻字,墙皮脱落,也给安迪逃狱埋下伏笔。最开始安迪使用小手槌雕刻国际象棋,在影片结束后观众才知道这是越狱工具。虽然影片中没有安迪掘洞的镜头画面,但通过小手槌的暗示,观众已经知晓安迪克服了怎样的困难和挑战。小手槌也对应着对监狱体制的反抗,对恶势力的抨击。安迪成功逃狱后,小手槌代表着反抗黑暗的成功,是一种自由、希望的象征,也是安迪救赎自己的信念象征。镜头语言用安迪的经历展示追求自由和救赎的过程,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此外,安迪第二次找瑞德拿到了海华丝海报,遮挡洞口,躲避狱警检查。但直到影片最后,典狱长向海报扔石头才为观众指出了安迪的自由之路。电影通过镜头语言讽刺典狱长的所作所为,通过符号化的画面展示着安迪的精神力量。
典狱长诺顿是影片的重要反面人物,电影用大量画面暗示了诺顿对于《圣经》的崇尚,墙上的画布、书籍等多个画面呼应着《圣经》,但崇尚《圣经》的诺顿却做着黑暗的勾当,这成了电影最鲜明的讽刺点。
罪犯布鲁克斯出狱后,由于无法适应监狱外的生活而自杀。他习惯了监狱的生活,面对着监狱外的车水马龙,他感到恐惧,最后只能选择自杀来解脱。画面暗黑的色调暗示着他们这类人受到当时社会体制的迫害,讽刺着当时美国监狱体制驯服着人们,让人们的心灵麻痹,逐渐成为体制的依赖者,沦为体制背景下的牺牲品。镜头语言压抑克制,让影片的悲剧色彩蔓延开来。
在电影中,大巴车载着囚犯进入监狱中,不断向人群靠近,将主人公安迪的压抑情绪展开。在电影中,大巴车为白色,代表着无辜,而罪犯身处于灰蓝色环境中,灰蓝色代表着抑郁、昏暗的环境。电影通过镜头语言将观众带入氛围中,用大面积的灰蓝色强调主人公的忧郁感,这和安迪的希望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主人公每次善举都存在暖色系的光线,代表着自由和希望,这和监狱中的灰暗颜色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安迪换来了冰啤酒后,他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播放歌剧音乐。所有人全身心投入歌剧音乐背景中,观众甚至可以在罪犯的脸上看到充满生机的表情。瑞德将安迪形容为美丽的鸟儿,飞进了囚笼,让墙壁消失无踪。至少在此刻人们都感受到了自由。暖色调给人带来生机和希望,和以往监狱内的环境和氛围形成鲜明的对比。所有关于典狱长暴力、黑暗勾当的画面都使用灰暗色调,讽刺着典狱长的行为和监狱背景,明暗色调对比更能让观众产生共鸣,从而感受到自由和希望的美好。在电影中,任何微弱的希望都显得弥足珍贵。
声音是电影中的重要元素,很多对话、旁白都能影响剧情发展。在《肖申克的救赎》中,很多台词语言也能体现出反讽意味。典狱长诺顿想要利用安迪洗钱,杀了唯一了解安迪案件真相的人,还将其伪装成越狱被杀。但他在演讲中却强调让犯人恢复道德,追逐光明等,其言论完全脱离行为。他本质上是一个唯利是图,自私自利,目无法纪的人,却在演讲中呼吁城市光明。虚伪的语言也体现出电影对于社会阴暗面和法治制度的批判和反思。安迪被叫到诺顿办公室时,办公室墙壁画布上写着“主的审判迅速降临”,但诺顿却想利用安迪帮自己获取利益,这也讽刺了诺顿的卑鄙行径。诺顿实施了外役法案,让囚犯在监狱外劳作,为社会作贡献,但诺顿却利用这项法案获得经济收益。他在演讲中强调,服刑人员参与公共服务,是一场有意义的、进步的、真正的改造,看似崇高的意义背后是贪婪的欲望。影片中承包商为了争取生意,通过贿赂方式取悦诺顿,“尝尝我太太为您烤制的馅饼,再考虑一下。”堂而皇之地用馅饼掩盖贿赂,通过语言台词讽刺追求私利的诺顿。
瑞德服刑多年,对于假释失望以后,他抱着玩世不恭的心态对待监狱生活。从他和安迪的对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深谙人性,了解监狱里的潜规则,对未来丧失希望,永远保持着轻描淡写的态度。瑞德说话语调平淡,更多的是对监狱生活的麻木,度过多年炼狱生活后,他早已不再关心有罪无罪这样的话题,更像是一个旁观者,戏谑地看待监狱的一切。在最后一次假释中,瑞德甚至用反讽语调和法官对话,宣泄着自己对于监狱制度和潜规则的不满。
综上所述,《肖申克的救赎》使用了大量讽刺叙事的手法,讲述了主人公追逐自由和希望的故事。影片中,主人公安迪用自己的智力、坚持、理智对抗监狱制度,讽刺了当时黑暗的社会背景和监狱制度,对诺顿等人卑鄙、暴力的行为进行讽刺。影片通过镜头语言、故事情节、台词语言、人物设定等进行对比,让讽刺点得到凸显,刻画了反抗监狱制度、追求自由和救赎的主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