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葬花吟》文学特征与演唱风格的融合

时间:2024-06-18

黄富兴

(哈尔滨师范大学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一、词曲作者简介

(一)曹雪芹(词作者)

曹雪芹不只是《葬花吟》的词作者,更是《红楼梦》这本巨著的作者。曹雪芹出生在一个贵族世家,从曾祖父曹玺起,曹雪芹祖父曹寅、父辈曹頫三代世袭当时的要职——江宁织造。曹家与康熙帝之间的密切关系使曹家盛极一时,然而,雍正即位后,政治风波迭起,曹家累受斥责,雍正五年,曹頫被罢免官职,随后又被抄家产,一夜之间曹家大厦将倾,曹雪芹晚年经历了严重的贫困,但他以惊人的意志力坚持创作和修改完成了“字字看来皆是血”的《红楼梦》。《葬花吟》是《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时所吟的诗词,后被作曲家王立平谱曲,成为家喻户晓的音乐作品。

(二)王立平(曲作者)

王立平,大学本科学历,国家一级作曲家,他为很多影视写过曲子,其中就包括《红楼梦》,他作曲的《葬花吟》《枉凝眉》是大家耳熟能详的音乐作品。

二、《葬花吟》的文学特征

(一)突出了黛玉的性格特点

林黛玉的性格与葬花一事紧密相连,换作是《红楼梦》中的其他姑娘,不见得会做出此事。林黛玉表面上看是个说话尖酸刻薄、诸事挑剔的姑娘,但其实,我们结合她的悲惨遭遇就能明白,她尖酸刻薄的背后是一颗十分敏感、自尊的心灵,自尊是她性格的核心部分,黛玉在葬花时将这些残花的命运与自己融为一体,暗示自己最终会和这些残花一样消逝在人世间。

(二)预示了“宝黛爱情”的悲惨结局和贾府的大厦将倾

即便《红楼梦》这本巨著的情感氛围到了故事中后期才逐渐悲痛起来,但作为悲剧文学,《红楼梦》的悲伤凄凉之感贯穿始终,即便作者在前半部分写出了贾家的兴盛,但也早已为后期的悲剧结局作了预示,如《葬花吟》中写道:“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漂泊难寻觅”便是暗示黛玉的结局如同之前的晴雯一般,又如:“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表面的意思是,三月时双宿双飞的爱巢已经建成了,但是梁间的那只雄燕子飞走了,第二年鲜花盛开时节雌燕已死,巢倾梁空,雄燕子飞回来却没有了爱巢,结合《红楼梦》的后半段我们知道,在这两句中,黛玉把宝玉比作梁间燕子,把自己比为三月香巢,等宝玉归来,自己和贾府就如同这雌燕和鸟巢,即将燕死巢倾,这里不只暗示了黛玉的结局,也暗示了贾府即将走向衰亡的命运,“梁间燕子太无情”,黛玉深知自己在这样的环境下必死无疑,这首诗同时也表明了宝黛之间的关系,“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即暗示了“我”去了以后宝玉也无处安身的处境。

(三)表达了作者的心境

《红楼梦》的伤感基调与曹雪芹的人生遭遇密不可分。曹雪芹在写作《红楼梦》时,正处于穷困潦倒的生活境遇之中,借着《葬花吟》这首诗词,作者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哀愁与忧伤,而且对当时的黑暗势力进行了暗喻,用黛玉的口吻说出了自己的故事。如《葬花吟》中“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这正是曹雪芹对自己当时内在心境的表达,曹公写的不仅仅是《红楼梦》这本书,更是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当时的心境。

(四)暗示了“大观园”中人物的结局

《红楼梦》中贾家的女子虽然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随着贾家的崩塌,最后都无一例外花落凋零。《葬花吟》中,“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明年百花盛开的季节,你还能叼衔花草,但你怎能料到房主人早已死去,旧巢也已倾落,只有房梁空空,这句诗隐含了破败萧条之意,预示着大观园即将毁灭,一切美好即将逝去。

三、陈力演唱版本的特点

(一)独特的歌唱方法

对《红楼梦》这样的中国古典文学来说,配乐必然要有中国传统民族风格,在这样的风格限定之下,对其唱法也有一定的限制。发源于意大利的美声唱法虽然世所公认,但因其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演唱方式,不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独特的音乐色彩,并不适合这部作品,更适合这部影视作品的是中国民族唱法,然而,中国民族唱法也是多种多样,从气息运用方面来讲,大多数民歌小调只需将气息保持在胸腔即可,唱出来的声音干、亮,虽然,对于特定的歌曲来说,这样的演唱方式没有任何问题,但是对于《红楼梦》这样的古典文学来讲,这样的演唱风格就不够大气。《红楼梦》作为四大名著之一,不只是讲儿女情长,更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通过写出贾府的兴衰,作者也道出了人生无常、事物盛极必衰的深刻道理。在《红楼梦》电视剧的最后一集,作者道出了他对整部作品的总结,“陋室空堂,当年笏满床。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演绎这样富于人生哲理的作品,气势尤为重要,民歌小调唱出的是地方特色,而《红楼梦》需要唱出国家、民族乃至世界的特色,要唱出气势,就不能仅仅从风格入手,而是要从演唱方法上寻找解决方案。

如果说,美声唱法过于厚重,民歌小调过于干亮,那么,《葬花吟》的演唱就要在这两种方式之间找到平衡点,要在诸位学者、歌唱家及艺术工作者的努力下找到更为完善的胸腹联合呼吸的民族演唱方法。而陈力演唱的《葬花吟》就运用了胸腹式联合呼吸的民族演唱方式,唱出了中国传统民族特色,凸显了《红楼梦》看似儿女情长实则大气磅礴的特点。因为《葬花吟》蕴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所以,演唱者在演唱时的咬字和吐字尤为重要,在歌唱表演中,咬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咬字要短促而清晰、咬而不死,也就是发音清楚但不死板、不僵硬。吐字时字腹和字尾部分的韵母发音要在快速咬字后立即吐字,吐字要遵循字腹延伸不变形的原则,保持口型不变、气息不断。在演唱中国民族作品时,很重要的一点是,演唱者在演唱时要把“字”融入“声”。听众在欣赏陈力演唱的《葬花吟》时可以清楚感受到这一点,每个字都咬得都很清楚,但是又不死板,流动性很强,如此一来歌曲就有了一种诉说性,这正与《葬花吟》的风格相吻合,因为《葬花吟》整首诗都是黛玉对自己的不堪命运的诉说。

(二)歌唱方法与《葬花吟》情感的高度统一

一位好的演员在表演时不会意识到自己在表演,因为,演员此时已经将自己融入到了作品中,“我”就是“我”所表演的人物。同样,一位合格的歌者在演唱时也不会意识到自己在演唱这件事,而是将自己融入歌曲当中,此时此刻,“我”便是这首作品中的人物,她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都是“我”的亲身经历。故而要想成为一位真正的歌者,仅仅把方法、旋律、节奏唱对是远远不够的,歌者要在这些基础上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是考验一个人有没有资格成为专业歌手的金标准。陈力演唱的《葬花吟》所表现的情感与诗作情感十分贴切,使听者在听的过程中脑海中就能浮现相应画面,仿佛真的看到了残败的花儿和忧愁的黛玉,仿佛黛玉即便真的走到天尽头,也无法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净土和那一份幸福。

四、《葬花吟》的演唱风格

(一)时代性与故事性

曹雪芹是清朝人,因此他写作的《红楼梦》文字风格半文半白,整体基调充满了古韵,尤其是,书中多次出现古诗词,《葬花吟》便是其中之一。歌者在演唱时需抓住诗词中的古韵,注重古韵感觉的传递,表达作品中的哀愁与忧伤。另外,《葬花吟》极具故事性。一天晚上,黛玉想要去看宝玉,奈何宝玉房里的丫头晴雯认错了人,将黛玉凶了出去,黛玉以为是宝玉的指示,伤心欲绝,宝玉与黛玉的这个梁子算是结下了,黛玉内心悲痛万分,在葬花时,看着残败的花儿,黛玉想到了自己,和这些凋零的残花相比,自己的命运又有什么不同呢?伤感之际,黛玉便吟出了《葬花吟》。因此,《葬花吟》不仅是黛玉对自身遭遇的感慨,也是黛玉性格的体现。

(二)极具伤感之“美”

《葬花吟》所表现的感情大气磅礴,不仅是男女之间感情上的悲痛,还有黛玉对人生和命运的无奈感慨,更有对未来贾家大厦将倾、众人花落人亡的隐喻,种种结局令人惋惜,因此,如果歌者只唱出其中男女情爱的伤痛是远远不够的。开篇“花落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句便定下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之后,作者运用各种精妙手法和哀伤字眼贯穿全文。花儿开放时有各种娇媚的姿态,有属于自己的芬芳,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再美丽的花儿也终将花残柳败,最后回归于土,而世上又会有谁记得那花儿曾经的绽放呢?然而,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或许,和花儿相比,人的命运更加残酷,作者以花儿的绽放与凋零,预示黛玉和贾府众人凄惨的结局,同时也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自古以来,盛极必衰”,正是这些伤感之“美”成就了《葬花吟》,因此,歌者在演唱时应把这种伤感之“美”拿捏到位。

(三)中华民族传统之“美”

曹雪芹先生生活在清朝,曹公所作的《红楼梦》具有中华民族传统之“美”,这种传统美符合当时人们的审美趣味和现实生活。虽然《葬花吟》全诗悲伤忧愁,但古风古韵华美至极,表现出中华民族传统之美。

五、结语

《红楼梦》凝结了曹雪芹的毕生心血,蕴含着丰富的文学内涵,展现了意味悠长的伤感之美,体现了具有时代性的民族传统之美。陈力的演唱将独特的唱法与作品内涵相结合,演绎出了《葬花吟》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