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的教学策略与作用分析

时间:2024-06-18

方 晓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00)

声乐表演是音乐活动的基础,歌唱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构成,也是人类开展音乐活动的最原始和最本能选择,牙牙学语的儿童就已经开始用自己的方式歌唱,正如中国古人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由此可见,歌唱顺应了人类的天性,有时候语言无法表达的情感可以用歌唱的方式表达。《声乐表演基础》课程在知识传递、技能培养、观念塑造、审美发展等方面具有非常突出的作用,教师在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教学过程中,有必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更加有效地发挥《声乐表演基础》课程的价值。

一、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的作用分析

(一)培养审美观念,塑造审美能力

审美教育是引导歌唱教学的关键,《声乐表演基础》课程的开展是为了有效积累学生的审美知识和审美修养,德国美学家席勒所言“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是美育的根本任务,课程的实施始终坚持以审美为核心,有效培养学生的感知力、想象力和理解力。学生们对音乐旋律、节奏、速度、力度及和声从听觉到心理的感知是音乐感知力的直接体现,音乐利用这些要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声音艺术,声乐表演能够将音乐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中国著名民歌《绣荷包》在东北、西北、云贵等地区呈现出不同的地方风格,音乐的旋律与人的情感、经历密切相关,这也是审美情感的直观表达。歌唱作为声音的艺术,能够对人的心灵产生强烈震撼与影响,歌唱中传递的情感带给学生更强的美的享受,《声乐表演基础》教学给予学生音乐美的熏陶,这将使学生们的情感进一步升华,潜移默化形成的精神影响对学生审美感知能力的提升作用显著。与此同时,教师借助课程向学生们展示优秀的声乐作品,例如《绣红旗》《黄河大合唱》《我和我的祖国》等等,其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爱国热情将催动学生奋进,给予学生真善美的启迪,使得学生们用更加积极的态度面对世界和生活。音乐教育的美育功能借助情感渗透渠道给予学生们有效熏陶,逐步深入学生心灵并达到育人目标。

(二)塑造健康心理,实现全面成长

当代大学生的全面成长同时涵盖了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双重层面,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不稳定和不平衡的心理状态导致学生们容易出现波动情绪,这些情绪很容易导致学生们陷入困惑和迷茫,进而对学习与生活产生不利影响。《声乐表演基础》课程能够健全学生的心理,通过歌唱的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并陶冶学生的情操,学生们的情感在歌唱的同时得到抒发,忧虑和烦恼得到排解。自古以来,人们就将歌唱作为强化身心健康的有效方式。在公共艺术课程之中,教师可以选择思想健康且情趣高雅的作品作为教学素材,进而对学生的听觉、感官和情绪产生积极刺激,实现情绪的改善和调节。例如,热情欢快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们的精神开阔;安静宁静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们的心境平和;宏伟博大的旋律能够让学生们的内心刚毅;温暖抒情的旋律能够消除学生们的孤寂烦躁;磅礴厚重的旋律能够激发学生们的昂扬斗志。当学生们陷入人生的困难时可以聆听贝多芬的《命运》,其凝重激昂的情绪将坚定他们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心。教师在《声乐表演基础》中目的明确地展开教学活动,将使得学生们的情绪控制与调节能力得到不断地加强,激活学生们的个性与创造力,实现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目标,进而达到完善人格和突出优质个性的素质教育效果。

(三)启迪学生智慧,培养创新思维

思维是人类探索和挖掘新事物的高级认知方式,具体分为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智力则同时涵盖了感知力、观察力、记忆力和创造力等等能力,思维能力的提升必须要从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两个方面入手,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是培养优秀人才的主要方向。音乐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重要构成,音乐通过旋律、节奏、和声等的律动实现生活中声音的模拟并完成氛围的渲染,将某些情景呈现出来,听众在获得这些信息后在脑海中完成形象的再现。例如演唱《青藏高原》时,演唱者和听众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连绵的雪山,音响让人们的思维更加活跃,想象能力和联想能力不断提升,而这也是学生智慧发展的基础。长期以来,我国教育工作侧重于智育而忽视美育,进而导致学生右脑思维难以得到发展和培养。借助《声乐表演基础》课程完成学生们的形象思维和创造思维培养将进一步开发学生们的智力,使得学生们拥有更强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这将帮助学生们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社会的挑战,并获得更强的竞争能力。

二、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的教学策略选择

(一)大组课教学策略

大组课是面向所有学生展开的教学模式,同时面向多个班级学生展开教学活动,其主要教学目标是提升学生们的审美能力、歌唱能力、欣赏能力,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重点将大组课分为多个板块,例如声乐理论、声乐欣赏、声乐表演训练、讨论交流等等,同一课时内可以完成多个板块的交叉教学。例如,在声乐理论教学中,教师可以重点讲解发声器官、歌唱姿势、共鸣、吐字咬字等等理论知识,使学生们对声乐理论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拓展视野的同时提升学生对声乐表演的兴趣;又如,声乐欣赏课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们介绍古今中外的经典声乐作品以及声乐代表人物,强化学生对独唱、合唱、重唱等的了解。合唱是大组课教学的重点,在教学开始之前,笔者首先带领学生欣赏优秀的合唱作品,认真聆听各部的旋律,从听觉能力训练入手,帮助学生们感受合唱之美,激活学生们的合唱兴趣。在训练时,笔者针对学生们的情况,帮助他们掌握正确的呼吸方式,引导学生像闻香水一样展开深呼吸练习、像打哈欠一样张开喉咙等等。合唱还需要学生们能够形成统一的节奏和精准的音高,笔者在训练过程中,首先带领学生展开唱准上下行自然音阶的训练,随后展开听辨和模唱训练,最后再开展听辨和模唱简单旋律的练习,这也实现了学生调式调性的有效训练,为后续的两声部合唱做好了准备。此外,教师在合唱训练环节还要对咬字和吐字基本功训练保持重视,正确地咬字、吐字与歌唱结合能够更好地传递歌曲的思想情感,提升歌唱的感染力,进而达到更好的合唱效果。合唱是《声乐表演基础》大组课的重要内容,它对学生的音色、声部、音量均具有较高要求,科学的训练不仅仅能够提升学生们的合唱水平,更能够激活学生们的声乐表演兴趣,提升学生们的声乐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大课是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最有效的教学方式,本校学生人数众多且声乐基础较为薄弱,大组课能够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小组课教学策略

小组课的教学方式更加灵活多样,能够有效解决学生们存在的个性问题,践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通常情况下,小组课的学生人数在十五人以下,重点提升学生们的音乐技巧,主要教学形式包括集体歌唱和集体发声,实现学生声乐技能的针对性提升。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重唱、对唱、小合唱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逐步提升声乐基础发声技能。教师既要明确学生们的个性情况,又要了解小组学生的共性基础,例如歌唱状态、气息保持、作品处理等等。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大组课的基础上展开小组细化讲解,因为学生们的数量较少,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讨论交流和观摩研讨等活动,不断地演唱、讲解、训练,实现学生声乐技能、舞台表演、心理素质的全面提升,学生们声乐水平得到提升的同时,也能够近距离感受其他学生的演唱,对比自身情况做出调整和优化。小组教学的实施不仅仅提升了学生们的演唱与表演能力,更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加开放的学习环境,较好地解决大组课中覆盖范围不足的问题,同时能够及时发现具有强声乐潜能的优秀人才。

三、结语

公共艺术课程《声乐表演基础》对高校学生的审美观念培养、健康心理塑造、智慧思维启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大组课和小组课,推动教学工作的全面落实与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实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