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董思彤
(佳木斯大学 音乐学院,黑龙江 佳木斯 154000)
交响乐起源于古希腊时期,在古希腊语中被译为“一起响”,顾名思义即多种乐器共同演奏,也有音与音间相互和谐之意味。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与审美追求的转变,交响乐的文化内涵得到深化,并且在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诸多交响乐流派与风格,如巴洛克时期的华丽宏伟;浪漫主义时期的热情奔放;现代主义时期的灵活自由等。当代交响乐民族性、地域性特征愈发凸显,自交响乐传入我国以来,作曲家们便开始探索中西方音乐融合之路,或是将我国传统器乐嵌入大型套曲之中,或是以多种乐器演奏我国传统音乐曲目。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便是由吴祖强、王燕樵、刘德海于1972 年创作的,将我国传统乐器琵琶与西方新式管弦乐相结合的民族化交响乐。下文将以此曲目为例探究交响乐欣赏基本方法,以供参考。
交响乐是多个乐器组共同演奏所形成的音乐艺术形式,各组乐器有其独特的音色,在相互配合之中打造出别样的听觉效果与审美空间。聆听与欣赏交响乐,若能将科学的欣赏原则与正确的欣赏方法结合为有机整体,将会获得更为丰富的审美享受、更加系统的音乐体验。具体而言,交响乐欣赏的基本原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从交响乐欣赏层面来看,主观是指欣赏者完全按照自身的审美追求、音乐感知力、音乐文化素养、乐理知识基础等对交响乐的表现力、演奏形式等进行评价;客观是指欣赏者的思想、心理倾向等完全由音乐控制,按照固定的欣赏范式限制自身的想法。实际上,交响乐欣赏是一个主客观相统一的活动,唯有把握好主观意识与客观条件之间的平衡度,将自身情感情绪与音乐的情感情绪融为一体,遵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原则才能更好地欣赏交响乐。
如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在创作技法上与西方传统交响乐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因此不能以看待西方传统交响乐的眼光来欣赏此部作品,而是要初步了解该部作品诞生与创作的背景、基本把握作品内的音乐材料以及作曲家想要借助该作品传达的思想与情感,同时要坚持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意识审视该部交响乐的演奏、表演,以此实现主客观平衡,在受到音乐感染与带动的同时保持自身独到见解与个性化观念。
感性是个体认知客观事物最为直接的渠道,理性是在积累一定感性材料后,经加工组合、归纳总结、提炼推理所形成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系统性的心理范式与行为倾向。在交响乐欣赏中,感性是以直觉对交响乐进行审美判断;理性则是在把握印象结构中的审美价值的基础上通过理性的思考与反思获得审美愉悦、产生审美感知,即在欣赏交响乐后,交响乐带给欣赏者的启发、带动、感召等在短时间内不会消散,并且会逐渐转化为对欣赏者思想及行为的指导。为此,在欣赏交响乐中应当遵循感性与理性相契合的基本原则,一方面以单纯的直觉摆脱概念的约束,将丰富多彩的联想、想象融入到交响乐欣赏过程之中,记住交响乐欣赏所带来的瞬时的感动、震撼;另一方面,要避免一味追求短暂的视听觉享受,在欣赏中致力于通过感性与理性的交织融合、相辅相成构筑完整、系统的审美结构,在欣赏中有所思、有所悟,不仅要感受交响乐宏伟壮观的音响效果、层次丰富的音乐表现力,还需要深入挖掘交响乐的审美价值意蕴、文化内涵、民族风韵及魅力,以此从多维度、多层面欣赏交响乐。
任何一部交响乐作品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文化环境下产生的,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也不例外,在欣赏此类蕴含民族内涵、具有地域特色的交响乐时,需要从乐曲的结构及内容出发把握其音乐形象、音乐内容与音乐表现手法,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的基础上品味其创作技法的独特性、音乐表现的新颖性,将有助于走进色彩斑斓、奇幻美妙的交响乐世界与作曲家产生交互,更为深入地领会交响乐魅力。
交响乐作品是社会生活在作曲家头脑中反映的产物,正如德国音乐家舒曼所说:“时代的一切大事都打动了我,然后我不得不用音乐把它表现出来。”由此可见,在欣赏交响乐时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创作意图才能对其进行追根溯源,进而更为准确地把握交响乐的社会与时代价值。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创作于1972 年,正值我国交响乐逐渐摆脱西方束缚朝向民族化发展之际,作品题材源于内蒙古草原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1962 年2 月,龙梅、玉荣姐妹二人在草原放牧过程中遭遇暴风雪,小姐妹用坚强的意志,热心向党、忠诚为民的精神,坚韧不拔、顽强不屈的品质保护了羊群的安全,避免人们的财产受到损失。了解该部作品的故事背景,在欣赏中便会饱含敬佩、赞扬之情。
交响乐结构形式丰富多样,除了四乐章结构布局之外还包括交响狂想曲、交响随想曲等等,不同结构类型的交响乐在结构组成上也十分灵活,可以打造出层次更加丰富的音响效果,既可以辉煌宏伟、大气磅礴,又可以含蓄内敛、低回婉转。把握交响乐的结构内容是交响乐欣赏的基本方法之一,在分析作品结构时需要欣赏者具备一定的乐理知识与音乐感知力。
《草原小姐妹》是一首大型琵琶与西方新式管弦乐队协奏曲,具有中西合璧的结构特征以及极富民族性与时代性的音乐内容。该部交响乐结构以故事情节发展为依据,共包含草原放牧、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千万朵红花遍地开五个部分,在蒙古马头琴般引子部分之后为呈示部,包括两个性格不同的主题a、b。主题a 为内蒙古短调风格,共有四次主题变奏,主奏琵琶与管线乐队交相辉映,塑造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的音乐形象;主题b 为内蒙古长调风格,与主题a 形成鲜明对比,描绘出内蒙古草原的广袤无垠、开阔辽远。展开部分包括与暴风雪搏斗、在寒夜中前进、党的关怀记心间,表现两个小姐妹热爱党、热爱生活及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毅力。再现部是主题的倒装再现,兼具收拢的作用,进一步升华主题,昭示希望之花开遍祖国美好河山。
交响乐是音乐与情感的有机整合,交响乐的演奏形式、乐队组合等都服务于作品思想情感内涵的彰显,在欣赏交响乐,尤其是欣赏诸如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等具有民族性特质的交响乐时,需要将自身融入音乐所营造的情境之中,调动自身生活经历、生命体验细细品味交响乐的思想情感内涵,才能够于交响乐欣赏中获得心灵的启迪与文化的浸润。
交响乐欣赏中品悟其情感内涵的有效方法便是展开合理的联想与想象。交响乐虽然以抽象的音乐语言为主,但其中包含着描述性音乐,例如对自然之声的模仿,对故事情节的展现,对人物形象的塑造等等,这些都是联想与想象的切入点,若能在欣赏时于描绘性音乐中体会情感,便可以获得更为深入的交响乐审美感受。
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呈示部第一主题为小快板,2/4拍,该主题的材料取自动画电影《草原英雄小姐妹》主题歌曲,以内蒙古短调风格、具有颗粒感的琵琶音色营造出一种单纯、明快的音乐氛围,欢快的节奏、极富舞蹈性的音乐让整段乐曲充满活力,欣赏中仿佛可以看见两个小姐妹在内蒙古大草原上快乐自由地奔跑、蹦跳、玩耍,孩子们的脸上洋溢着幸福、质朴的笑容,在内心不由生出喜爱之情。
交响乐大多与戏剧、文学、民间传说等具有密切的联系,因此作曲家与演奏家们致力于通过音乐展开情节,推动音乐的发展。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以内蒙古地区广为流传的英雄故事为依托,根据故事内容创作,其中包含着情节性乐章。如呈示部三个标题生动展现了小姐妹与暴风雪作斗争、热心向党、获救的场景。在展现恶劣环境时,乐曲的紧张性越来越强,音乐转调频繁、速度持续提升,扣人心弦且跌宕起伏,小姐妹的主导音调与情节性音乐交织发展,可以感受到恶劣气候环境下小姐妹坚强的品格以及对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在寒夜中前进的结尾部分,有类似于马蹄声的音乐,昭示着救援队伍的到来。在党的关怀记心间乐段中,部分人认为此时小姐妹已经获救,应当将其规划到再现部,但从音乐自身来看,该乐段材料由前一段派生而来,与马蹄声相呼应,因此应当留在呈示部,以此体现出孩子们对党的热爱。
交响乐虽然具有一定的描述性与情节性,但相对于文学、戏剧等艺术作品来说,其对情感内涵的传达更多的是依赖于欣赏者的感情体验。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立意深远,内涵深刻,在欣赏时需要将个人经历、生命体验融入音乐情境之中,想象自己置身于暴风雪中会出现何种行为与感受,感同身受般体会小姐妹对党、对生活的无限热爱以及战胜困难的决心与毅力,由此实现与音乐形象、故事情节的呼应,在欣赏之余对自身的生活、工作等形成启发,学习草原小姐妹的品质与精神,这才是交响乐欣赏的最高境界与最优效果。
综上所述,交响乐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与表现力,蕴含着深厚的情感内涵与文化底蕴。在欣赏这类中西合璧、蕴含民族精神与地域特色的交响乐时,需要遵循主观与客观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契合的基本原则,并从曲式结构、音乐内容、情感内涵等多维度、多方面对其美学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进行评判,在获得视听觉享受的同时为自身思想行为、生活工作等提供指导,以此于交响乐欣赏中产生审美愉悦、审美感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