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何小艳
(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0712)
民歌是从社会基层发展起来的一种民间音乐,其创作背景比较贴近生活,传播方式主要是通过人传人的口头方式。刚开始也许就是一句俗语,通过不断地改编,就演变成了一首完整的民间音乐。民歌一般具有地方特色,不同地区的民歌都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他们共同组成了民间音乐,让音乐的内容变得更加丰富,民歌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也是传统艺术的瑰宝。
所以,民歌是幼儿园的音乐教育中不可缺少的教育资源。但是,如何将民歌引进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才是最合适的,还是需要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的,本文对民歌和幼儿音乐教育的分析,给出以下几点建议。
民歌不是一种普通的音乐形式,更是生活背景的一种体现形式。它是在基层生活的背景下被创作出来的,可以体现出独有的地方特色。我们可以通过各式各样的民间音乐,带领幼儿感受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风俗和性情以及他们的审美方式,所以民歌就是地区文化独有的传播方式。
幼儿时期正是幼儿发展的启蒙期,这时候的孩子还是一张白纸,对音乐的接受度比较高,在这个时期给他们灌输民歌,是一个绝佳的机会。营造幼儿园的民歌氛围,从发展的角度上看,幼儿启蒙时期就受到民歌的影响,对其未来的发展和音乐的启发都有很大的帮助。
民歌主要的来源方式是民间生活,在传播过程中得到发展。其创作者也是社会基层的人物,也许是正在劳作的农民,也许是正在赶牧的牧民,也许是正在工作的工人。总之,它是对生活的一种表达,是真情流露的过程,音乐来源于生活,是生活酸甜苦辣的一种体现形式,在民歌的熏陶中,儿童能更贴近生活,感受生活。
在幼儿的音乐教育中,先开展民歌教育,利用全国各地的优秀民歌作品,影响幼儿对音乐的认知,使其在未来的音乐道路上的审美偏向民间音乐。用民歌丰富自身的见识,了解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并将民间音乐传承发扬下去,成为民间音乐的继承者,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播者。
在其他时期的教育中,学生占主导地位,而老师则是给学生给予更多的支持和鼓励。幼儿时期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时期,是一个需要老师引导的关键时期,大多数孩子还处于一种没有想法的时期,老师要发挥领导的作用,引导幼儿去探索世界。在民歌这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老师要先将民歌资源进行整合,并学会将其利用到幼儿的音乐教育中,用最有效率的方式对幼儿进行民歌教育。而在此过程中,老师必须要有过硬的音乐知识,但现在部分幼儿教师不注重自身的音乐发展,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支撑民歌教育,使得民歌教育停滞不前。对此,教育部门指出,在音乐教育中,学生必须学习具有各个地区鲜明特性的民间音乐,对民歌进行深入的探究,除此之外,要注重当地民歌的传承和发展。所以,要注重培养幼师的民间音乐知识,让其将民歌带进幼儿园的音乐课堂中,在音乐教育中也要设置专门的民歌课程,并对课程老师进行相应的培训,提高其专业素养。
用优美的旋律、欢快的节奏让人从音乐中感受到听觉上的愉悦,艺术气息浓厚,对人的情绪也能产生不少的影响。要想提高幼儿的民歌兴趣,就要教会孩子善于运用听觉感受世界,让孩子养成听歌的习惯,运用音乐带领幼儿感受艺术的美好,感受民歌中所想要表达的情绪。中国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音乐,他们的音乐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利用小孩子爱玩游戏的天性,在放松的状态下,潜移默化地激发幼儿的民歌兴趣。老师可以通过游戏,让幼儿参与其中,比如,在民间音乐《找小猫》中,通过歌词进行游戏,在播放到音乐中的特定歌词时,就开始找“小猫”抓“小猫”。也可以进行独特的场景设置,建立一个虚拟的空间,模拟地方特色,再播放与该地区相符的民歌,让幼儿在游戏中感受到当地的特色风采。比如,在民间音乐《拔根芦柴花》中,为了对应歌词中的优美景色,我们将真实的芦苇设置在场景中,还用贴纸装扮场景,让现场变得更加真实。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可以在空余的课间时间里播放民歌,营造出满是民族文化的气氛。
1.选取本土民歌
在实行民歌教育之前,老师要做好筛选工作,可以先从本地的民歌入手。假如你生活在桂林,可以选取《刘三姐》作为民歌教材,带着幼儿从歌曲中感受甲天下的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奇故事;假如你生活在扬州,可以选取《拔根芦柴花》作为民歌教材,带着幼儿从歌曲中感受扬州的文化底蕴和农民插秧的愉快;假如你生活在新疆,可以选取《掀起你的盖头来》作为民歌教材,带着幼儿在歌曲中感受新疆人民的热情好客和欢歌乐舞。
2.选择乐观主义民歌
民间歌曲的内容较为广泛,但并不是每一首的内容都是积极向上的,民歌内容良莠不齐,不是每一首民歌都能运用到幼儿教育中。所以,选择好积极向上的民歌才会对民歌融入幼儿的音乐教育有帮助。儿童天性爱玩好动,老师可以选取旋律较为欢快、律动性强、能让儿童动起来的民歌,比如《打柴舞》这首歌,节奏轻快,具有舞蹈特征,内容积极向上,能在小朋友学习的过程中不自觉地跟着翩翩起舞,也保障了幼儿的心理健康。
3.适当改编民歌帮助其融入幼儿教育
民间歌曲一般都是由成人创作出来的,其内容也比较趋近成年人的生活,但幼儿的思维比较迟缓,还不能理解成年人的世界。所以,把将部分民间音乐进行改编再创作,有助于幼儿理解民歌的内容,也能促进民歌教学的开展。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音乐出现,民歌教育不是只能出现在课堂中,还可以出现在幼儿园的各个角落,让幼儿处在一个充满民歌气息的环境中,更有利于给幼儿灌输民歌文化。所以,在对幼儿进行民歌教育的过程当中,创建一个所有人、事、物都参与的教育环境尤其重要,在每个教育活动中,加入民歌的元素,更有利于幼儿对民歌的记忆。比如,在早操时,可以采用《两只老虎》这首民歌作为背景音乐,音乐欢快律动性强,让幼儿根据歌词中的内容进行肢体活动。不仅让幼儿完成了锻炼身体的目的,还让其对民歌变得熟悉,营造出良好的民歌氛围。
1.在音乐课上增加视觉效果
将图片和图谱运用到民歌的教学上,可以将民歌内容变得形象具体直观生动好理解,在音乐教育中,利用图片和图谱产生视觉传达是一种常用的辅助手段,用这种教学方式让幼儿参与到民歌教学中,是一种很好的方法,让其感受其中的乐趣,并激发了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为了让幼儿能够迅速掌握音乐的旋律,就要运用图谱将对于幼儿难以理解的乐谱以更直观的方式表现出来,深化幼儿对民歌的理解程度,提高儿童对音乐的敏锐度。比如,在《阿细跳月》这首民歌的教学中,将歌曲乐谱以图谱的方式体现出来,运用图谱这种有节奏的跳动,能让幼儿更直观地理解乐谱,将复杂的音乐符号简化,这种教学形式更容易让幼儿接受。
2.运用体态律动辅助民歌教育
音乐是建立在听觉的基础上的,但音乐教育不受限于听觉。体态律动是音乐家达尔克罗斯提出的一种结合肢体动作学习音乐的方法,在幼儿学习民歌的过程中,也可以利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其学习。肢体动作的加入可以使幼儿集中注意力,用听觉控制动作,将肢体动作作为一种音乐符号去表达。老师通过平时的积累,对动作进行设置,听到什么音乐就做什么动作,运用游戏的方式去教学。但注意肢体动作不要过于复杂,肢体动作和传统的舞蹈动作不能混为一谈,它并不需要优美的动姿和严格的要求,只是让幼儿在松懈的条件下对提到的音乐作出反应,只要认真倾听就能做好。在这个过程中,如果发现幼儿出现开小差或者因为注意力不够集中而反应不过来的现象,老师不妨从幼儿的角度去反思自己,是不是这首民歌听太久了造成幼儿的听觉疲劳,要及时更换,以保证幼儿的新鲜感,保持幼儿的参与度。比如,在《小卓玛上学》民歌的学习中,老师可以借助歌曲中的内容,给幼儿设置相应的动作,当幼儿提到歌曲中的指令时就能做出相应的动作。幼儿时期孩子比较好动,将体态律动以游戏的方式加入到民歌教育中,必将深受幼儿的喜爱,是不错的教学选择,有助于将民歌加入到幼儿的音乐教育中。
将民歌加入到幼儿的音乐教育中,不仅丰富了幼儿的民歌曲库和音乐知识,更是为幼儿的民族情怀打下基础,对未来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扬和传承有着极大的帮助,将民歌融入音乐教育中也是每个幼教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将民歌变成音乐教育的素材,能够丰富幼儿的音乐教育资源,影响幼儿对民间文化的看法,增进幼儿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认知,让其感受到民族文化瑰宝的魅力。总而言之,在民歌教育中,还需要广大教师努力,让民歌教育体系更加成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