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非遗视角下地方高校钢琴室内乐教学初探——以钢琴三重奏《晋剧印象》为例

时间:2024-06-18

蔡馥坤,张敬云

(晋中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19)

室内乐,是由两件或多件乐器共同演奏的小型器乐表演形式,同宏大的管弦乐相比,室内乐艺术追求各乐器间的配合,音色变化更加细腻。钢琴室内乐,指以钢琴为主的室内乐艺术,通常由钢琴、小提琴和大提琴组成。钢琴室内乐发源于16 世纪末期的欧洲,表演场地主要在贵族的家中,多为小型器乐或声乐作品。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室内乐演出逐渐走出私人住所,转移到音乐厅等公共场所。到19 世纪中叶,钢琴室内乐艺术日臻完善、颇受欢迎。无数作曲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至今仍是各大音乐节的保留曲目。在国外的音乐院校中,钢琴室内乐属于必修课,学生最少需要修习两年,教学体系比较健全。

相比之下,我国的钢琴室内乐艺术起步较晚,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马思聪、朱践耳、许常惠、江文也等音乐家开始创作钢琴三重奏作品,这些留学海外的音乐家,在民不聊生、战火连绵的年代,毅然决然回到祖国,运用所学的西方作曲技法,将中国音乐文化融入到钢琴室内乐创作中,引领了民族音乐与室内乐艺术中西融合的创作风格。目前,国内多所地方高校的音乐院系开设了钢琴室内乐课程,大多为专业选修课,有些院校以双钢琴和四手联弹为主要形式,是钢琴基础课程的补充,学生们大多需要修习两年。但是仍有很多院校未开设系统的室内乐课程,总体来看,我国的钢琴室内乐教学还处在发展阶段。

一、地方高校钢琴室内乐教学的意义

现代钢琴的制造,有效地丰富了室内乐艺术的音响效果,它有着更强的共鸣、音量和层次感,宽广的音域和丰富的音色变化,在音乐形象的刻画和情感表达等方面,独具表现力。钢琴在室内乐艺术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在高校音乐专业课程种系统而全面地开展钢琴室内乐教学,有助于从以下四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解力

大部分室内乐作品是无标题音乐,在演奏时,如果仅仅机械刻板地完成每个音,不能有效地展现作品的内涵,更无法引发观众的共鸣,长此以往,将大大降低演奏者的表现力。如果任课教师在教授室内乐作品时,引导学生认真聆听室内乐作品各乐器各声部丰富的音响,理解作品创设的特定音乐形象,解读乐思背后的内涵和情感,推敲演绎作品中的每一处细节,必然能够通过更丰富更多元的渠道,更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联想力、理解力和表现力。

(二)提高速度节奏的精准度

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首音乐作品的速度、节奏的理解和弹奏中的准确性,往往存在一定的差异,这是因为在钢琴独奏中,速度、节奏方面的自由度较大。而室内乐排练中,首要的要求便是:所有参与者的速度节奏高度统一,无论是在抒情的段落,还是在快速的技巧性段落,都要遵循统一、稳定的速度和精准的节奏。所以,通过系统科学的室内乐训练,学生们控制速度和节奏的能力,将会得到切实有效的提高。

(三)提高音色层次的控制力

钢琴在室内乐艺术中最大的魅力是:丰富多变的音色和层次。钢琴可以模仿很多乐器,制造立体多变的音色。这就要求钢琴专业学习者,在排练演出的过程中充分观察各种乐器的音色特点和演奏方式,把握各个声部在作品中的发展和层次,调整自己的触键方式。对于其他器乐专业的学生,室内乐作品的排练同样有益,在排练过程中,学生可以近距离感受钢琴的多声部器乐特点,充分拓展自己的听觉辨别力,进而提升对音色层次的控制力。所以,长期的室内乐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不同乐器音色的辨别力,提高他们对于音色层次的控制力,也会有效提升其独奏的能力。

(四)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钢琴和器乐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独奏作品时,从练习到演出大多为独处状态,往往存在合作能力参差不齐的问题。在排练钢琴室内乐作品的过程中,所有参与者都要与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音乐演奏的各种具体问题并达成共识。演奏者们需要有聆听对方声部的“分神”的能力,通过不断地磨合和排练,调整自己的音量、奏法、音色等细节,进而掌握知取舍、懂退让的能力,最终才能达到默契和谐的效果。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们的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音乐素养都得到了切实的提高,为其将来步入社会从事各种工作,奠定良好的人文素养基础。

二、地方高校钢琴室内乐教学的现状

钢琴室内乐课程在国外的专业艺术院校中是学生的必修课程,有着科学系统的教学体系和丰富的作品。我国的钢琴室内乐艺术起步较晚,各地方高校开课情况各不相同,专业音乐院校开设了完整系统的室内乐课程,而大部分地方综合院校的钢琴室内乐课程还只局限于双钢琴和四手联弹形式,未能像国外院校那样形成钢琴同各个器乐专业的广泛联动,产生这一现状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很大一部分老师认为,只有独奏才是钢琴或器乐教学的最终目标,室内乐课程是耽误学习时间。在重独奏轻重奏的错误观念下,很多师生对于室内乐课程的重要性,缺乏客观的认识和重视。

第二,在教学作品选择方面,大部分院校以欧洲古典音乐为主。授课教师对于国内作曲家作品的涉猎不足,单一固化的情况较普遍。

第三,国内关于钢琴室内乐的演出推广和创作实践还很不足。西方古典主义的钢琴室内乐作品对于听众的鉴赏力要求比较高,使得一些省市的室内乐演出曲高和寡,推广受限,导致与之相关的创作活动也相对滞后。

第四,在理论研究方面,国内对于钢琴室内乐作品的本体研究成果较多,但是对于训练、演奏等实践性选题的研究还很匮乏,也进一步证明相关的师资投入、课程开设、教材编写和创作推广等方面发展不足。

基于以上对于国内钢琴室内乐教学、演出、创作和研究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从事相关教学的教师,应当放眼学界,多选取、多研究那些我国优秀作曲家们创作的独具中华民族韵味的室内乐作品。甚至可以积极联络当地文艺院团和研究机构,挖掘本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传统音乐素材,委约创作具有本地音乐文化特色的室内乐作品,这对于培养学生热爱家乡音乐文化,培养非遗文化传承新生力量,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在笔者工作的山西省晋中学院音乐系,钢琴和器乐教研室已开设系统的室内乐课程,在学科建设初期,教学曲目的选择确实存在以西方古典主义作品为主的情况。近几年在学院领导的支持下,音乐系同山西省晋剧院、歌舞剧院充分联动合作,委托业内专家创作了大量以山西民歌和晋剧音乐为素材的室内乐作品,笔者有幸参与了多部作品的排练和演出活动,积累了不少实践经验,收获了很多,也思索了很多。在参与了一系列排练、演出和教学活动后,深深感到学院这一系列联动合作、创新融合的举措,充分发挥了地方高校在传承非遗文化传统音乐艺术工程中的阵地作用,形成了地方高校室内乐学科的专业特色,更重要的是,有效地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批热爱家乡传统音乐艺术的莘莘学子。

三、钢琴三重奏《晋剧印象》教学价值

(一)作品特点

钢琴三重奏《晋剧印象》由山西省晋剧院作曲家张敬云创作。作者运用晋剧曲牌的音调作为素材,为钢琴与两把小提琴创作了这部三重奏作品,力图为晋剧音乐的推广和室内乐教学探索新的可能。钢琴三重奏《晋剧印象》是一部具有创新融合特点的作品。(见谱例1)

创新性特点主要体现在:呈现形式方面,三重奏仅三件乐器便可满足演出的需要,不再需要冗杂的服装、道具等。呈现场地方面,三重奏的演出场地较灵活,大小室内外场地皆可演出,不再拘泥于戏台。呈现载体方面,三重奏挖掘西洋乐器同传统乐器的共性,用更新颖的载体呈现传统艺术的美。

谱例1:《晋剧印象》主题片段

融合性特点主要体现在:主题创作,三重奏将晋剧音乐中经典的元素提炼重组,生成新的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主题。音乐处理方式,三重奏将晋剧音乐固有的旋法同多声化创作方式结合,使原本简约的主题呈现多元的美。调性转换方面,三重奏将同主音调性交替和五声性移宫转调、同宫交替方式相结合,使作品充满新意,又不失晋剧音乐特有的韵味。乐器运用,三重奏充分发挥了钢琴音域广、音色丰富的特质,将晋剧文武场乐队的律动融入钢琴声部的创作中,极具创新融合性。

(二)教学价值

室内乐作品钢琴三重奏《晋剧印象》在地方高校钢琴室内乐教学中,有着很高的教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利于提高学生对非遗传统音乐艺术的感悟力。在排练这部作品前,学生们要学习晋剧音乐相关知识,如调性、特点、结构等,聆听经典唱段,感受晋剧音乐的韵律美,经过一系列专题学习和有计划的排练实践,提升了学生对于传统音乐艺术的感悟力,实现了非遗传统音乐艺术的有效传承。

第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乐器音色的辨别力。《晋剧印象》中,钢琴声部肩负着音色变换的重任,如第一乐章引子部分,钢琴先后模拟了晋剧乐队中二股弦、小锣、马锣的音效,中部模仿武场乐队“小家具”的敲击,小提琴声部模仿晋剧文场乐队的晋胡、二股弦等乐器,奏响不同的主题。再现部钢琴又模拟大唢呐嘹亮高亢的音色,奏响了主题旋律。诸如此类创作手法,都要求学生观察、辨别和借鉴晋剧传统乐队中各类乐器的奏法和音响,唯有如此,才能做到中西合璧、惟妙惟肖。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传统晋剧艺术韵味的理解力。晋剧音乐为板腔体,板式变化是最常见的音乐发展方式,在《晋剧印象》中借鉴了这一重要特点,尤其在第一乐章中巧妙运用了晋剧慢板【四股眼】和较快的【夹板】完成了“慢——快——慢”的布局,学生们在排练本乐章时,就需要具备对晋剧板式变化规律的正确认知和良好的合作能力,才能步调一致地及时变速。在排练的过程中,学生们能直观感受到晋剧音乐的韵味在不同速度中的变化,进一步提高对传统音乐艺术的理解力和表现力。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非遗传统音乐艺术的感情。通过学习《晋剧印象》,学生们完成了相关的理论学习,聆听观看了音视频资料,观察琢磨了传统器乐的奏法和音响效果,再运用到调整自己演奏方式的实践中,过一系列复杂的内化转换后呈现出来,这无疑是一个系统的创新融合转化过程。通过感性层面的积累和理性层面的学习,学生在获得成就感的同时,对于传统音乐艺术的感情将会更加深厚。只有拥有了年轻观众发自内心的喜爱,传统艺术才有可能继续大放异彩,代代相传。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