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程小意
(北京融乐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北京 102442)
贾樟柯的电影尊重时间,宏观上是时代,微观上是时间线,里面的时间串联起来、人物串联起来就是一部20 世纪末到21 世纪初的中国当代史,不仅仅是电影、文艺作品,也是一部部文献资料。“在我很多电影里面,我希望可以做到文献性。若干年后,人们看到1997 年《小武》的时候,里面所有声音、噪音,就是那一年中国的声音,它经得起考据——我有这样的考虑在里面。”刚开始走上拍摄道路的贾樟柯就有这种纪实性的考虑,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是他影像的“野心”。贾樟柯最初受邀参加国外影展时,不同于他人,在当时如此艰难的行业背景下,他有超乎寻常的慷慨和杰出的战略眼光,带着其他导演的DVD 前往。一路走来,他带着谦卑、广阔的思考,明确、持久地关注着中国这片广袤大地上发生的巨大变化。纵观贾樟柯的所有作品,深刻体现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一种执着的创作理念,其所有故事所唤起的又是生活中很真实的关于命运、记忆,以及沉默的东西。无论纪录片还是剧情片,都承载了这个“文献性”的功能。
《三峡好人》以真实为背景,虚构了两个互不相识且在片中也不会相见的男女主人公从外地来到老县城奉节寻找彼此爱人的故事。贾樟柯说他喜欢长镜头,因为有利于呈现生活经验。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个绝妙的长镜头,从船头到船尾,底层人民的众生相展现得淋漓尽致,伴随着川剧《林冲夜奔》,最后到男主人公韩三明的出现,早已让观众内心震颤。长镜头拍摄,沉默比讲述更重要。活生生的人,是现实情境下的直接反映,人生如浮萍,底层挣扎,四海漂泊。韩三明在面对生活的打击时,克制忍让是他的生活之道。沈红千里寻夫,最后在找到丈夫时,本来自己没有心上人,却自尊地说自己有人了要离婚,引观众注目并心疼不已。这部影片的伟大之处在于用镜头还原捕捉了一座城市的变迁,真实地记录了一个时代,超出了一般电影的范畴。它是一幅当代的《清明上河图》,是一座丰碑。即使岁月流转,每当观众再见它时,总会有身临其境之感,好似进入了那个时代。里面充满了人文关怀,意义非凡。
女主沈红去厂里找完丈夫郭斌之后,坐在江边简易搭建的茶座旁歇息。一个穿着绿色短袖的女孩手足无措地站在路边,似乎在等她。当沈红背着包疲惫失落地走在江边时,绿衣女孩保持距离轻轻地跟在后面。她叫住了沈红,询问她要不要找保姆,沈红无奈地走了。沈红自身漂泊,只能抚拍一下女孩的肩膀,以示温暖安慰,低头继续赶路。从此她们不会再见。无需多言,女孩肯定是移民,未成年的她在寻找活路。盛世蝼蚁,你我皆同。这不过是从影片里随意选取的一个场景,肯定不是片中重要的故事,却在讲着同一个故事:移民。
小马哥在码头和一群人一起行骗变魔术,被装在编织袋里放在废墟中,最后为拆迁领头干活而被人埋在砖瓦中。男主韩三明点三根烟送他上路,他们在废墟中相遇,又在废墟中告别。这片土地上的生命是如此的卑贱和不值得一提。
老鸨叫出卖春女齐聚拆迁后只留下四分之一的阳台,最后老鸨带着男主回家,老鸨断了手臂的丈夫心知肚明地离开,老鸨手纳鞋底背着行囊头都不抬地和男主韩三明告别南下广东,白描刺眼,如此扎心。住在桥洞的旅店老板最后何去何从?移民中,他们互帮互助、互相理解,每一个都是好人,各有各的生活方式。生活最可贵的东西就在这茫茫人海中。然而人们从一种艰难的生活转移到另一种更艰难的生活。无论人们遇到什么,都得活下去。
一个领导模样的人领着一群人来到露天舞会上,责怪下属:我的贵宾到了,灯怎么还没亮呢?一座两亿四千万的巫山大桥就是为了博得贵宾的愉悦心情。剥削随处可见,每个大工程背后都是血肉。那个老鸨断了手臂的丈夫和妹妹去找厂里讨说法,永远没有结果,他们推着自行车如静物一般停留在那儿,停留在观众的内心深处。
影片就由这样一个个片段组成,直击心灵,他们都是移民,男主韩三明、女主沈红,他们是因为这些移民而在“移民”。中国处于社会飞速发展的阶段,带来了种种巨变,很多小人物的命运在无形中被改变,时时刻刻都生活在迁移与变化中,每个人的命运和特定的时代紧密联系在一起。
韩三明面对着茫茫江面气愤地质问摩托车夫,“你明知道淹了还带我来,骗我5 块钱?”摩托车夫低头辩解,他家以前也在青石街5 号旁边,也被淹没了。
韩三明从店主那打听到幺妹大哥此刻住在行船上,背着行囊一路前行,一路的废墟断壁,还有突然崩塌的墙垣,满目疮痍。
沈红跟随丈夫郭斌的朋友王东明回家,路上一排拆迁的高楼瞬间好像要向他们倾倒而来。韩三明和幺妹在一栋未拆完的大缺口房子里蹲着吃大白兔奶糖时,透过墙的缺口看到一栋巨大建筑轰然倒塌。
如火箭般腾空而起的建筑,在这样的一个影片里,极具魔幻现实主义色彩。可能很多观众瞬间都是茫然的状态,随着片子的推进,却又感觉那么理所当然。不断提示的水位线,红色的、白色的,在时刻警醒着人们,山河在移动,人们要离开。一个时代,一座城,一段记忆。
建造全世界最大的大坝,是国家几代领导人的理想,库区人民也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是由奉节前往上海的森林号客船上的电视机播放的纪录片的画外音。客船在李白“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中沿着滔滔江水,载着人们的希望缓缓前行。三峡工程被纳入国家经济发展的整体构想之中,举世瞩目,成为全世界的焦点。
影片通过三段时空的跨越来讲一个山河依旧、故人离去的故事。时间横跨26 年,以中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为背景,讲述在中国北方小城汾阳,涛儿被两个好朋友张晋生和梁子追求着,最后涛儿选择了晋生,梁子远走他乡,主要展现了涛儿1999 年做出选择后,2014 年的状况以及之后2025 年的故事。正如许知远对贾樟柯的评价:贾樟柯的最佳时刻,不是来自他的深思熟虑,而是他的敏锐与穿透力,他能意识到崭新的时代情绪,并且准确、迅速地表达它。这部影片一以贯之地继承了贾式电影的人文关怀主题,作者敏锐地捕捉当下、预言未来,试图通过岁月与人的变迁勾勒出时代变迁、社会转型的巨大脉络。
涛儿选择了晋生,梁子负气离开再也不回来了。梁子的离开自以为是一生,却终究敌不过阶级固化。当他拿着CT 从医院缓步出来时,看到了笼子里的老虎。这是梁子,也是社会里的平民百姓,是你我他。富者仍是富者,穷人在底层挣扎不已。
张晋生是社会的弄潮儿,离开是他的必然。年轻时拎着炸药包炸开冰面,释放青春的荷尔蒙,年老时哆哆嗦嗦拿着枪,面对儿子的漠视叛逆无济于事。
张到乐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站在澳大利亚的海边,眼前一望无际,撕心裂肺地摸着胸口的钥匙,孤独地叫着母亲的名字“Tao”。情真意切终为陌路,血浓于水却相隔天涯。
新千年的鞭炮声不断,涛儿骑着小摩托穿梭在汾阳的街道上,龙狮迎面而来,古塔静静地矗立在那儿,那是她的青春年华。当她开着奥迪,坐在旁边的儿子沉默不语,背后是层次分明的古塔,而她要面临和儿子分别的抉择,那时她已是中年。涛儿在雪地上踏步取暖,但风乍起,身心飞舞,都伴随着塔尖,腾空而起直上苍穹,那时她白发两鬓。
没有激烈,不需要尖锐,一切都发生得顺理成章、自然而然。一切看似波澜不惊,实则每处都洪流暗涌。山河依在,故人离散。
贾樟柯电影鲜明的风格表现为一直存在的悲悯精神和对时代变迁的准确描摹。从1995 年第一个学生作业开始,二十多年来,他一直在用有条不紊又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揭示着中国不同阶层的生活,目睹人们的矛盾与苦难,从而展现出人性关怀以及对于生存的探讨与反思,艺术创作渐渐向“普遍性诉求”靠拢。
《三峡好人》叙事性地记录着,为了建立神话般规模的大坝,大自然山河也跟着移动,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山河故人》采用跳跃式编排,三段式、三种画幅、三个人物焦点与情感核心,跨26 年,用更概括的方式呈现生活的印记。片中两把钥匙、两首歌,交通工具包含小摩托、自行车、小汽车、大卡车、绿皮火车、高铁、飞机,同时这些也在改变着人们的情感方式。贾樟柯的电影变化的是形式,是导演的视野,坚守的是内容,是贾式电影的平民视角、对现代性的审视,紧随当下时代,孜孜不倦地书写着对社会变迁的关注和对国人命运的体察。时代高速发展,山河依旧在那儿,等待故人归来。
《三峡好人》中的移民是被迫的,面对破碎的家园,人们的身体和精神无处安放,不得已移民。以船为家的幺妹大哥,开旅馆最后住在桥洞下的旅店老板,南下的老鸨,永远沉睡在废墟里的小马哥,听到韩三明说很多人早上下去、晚上不知道能不能上来后沉默抽烟的拆迁工人……一群好人,在环境和生活的重压之下,他们没有一句冷漠的话,没有抱怨、暴怒、反抗,竟然绽放的是人性中向死而生、任劳任怨、乐观善良的光辉,这些足以向伟大的中国“底层”人民致敬,它孕育着中国的希望。影片结尾,一个在两座高楼间走钢丝的人,是社会上每个寻找活路的人。时代的滚滚洪流,让人无处可逃。
《山河故人》里的张晋生离开上海去澳大利亚,垂垂老矣无法归故里。父母为了给到乐最好的教育,跟着时代的步伐,一定程度上主宰了孩子的未来,到乐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儿。无数华人子女和到乐一样孤独、割裂。到乐的老师也回不去,只能在国外的中文课堂上给学生放着叶倩文的《珍重》。中国传统女性沈涛,性情温良,她是唯一坚守故土的,身上有一种关于人本身的东西,温柔坚定。煤车的倾颠,对时代的轻描淡写,拿着关公刀的男孩不断穿梭在街头,年龄变了,肩上的关公刀不变,他或许是穿过街道的神明,代表着中国人最重要的情义。沈涛在那样贫瘠的雪地上情不自禁地舞蹈,是对过往的释怀,也是对当年的怀念,回想起当年依旧激情澎湃、热泪盈眶。影片透过时间跨度的沉重感,断裂的人际关系、伦理关系来揭示未来人可能面临的生存境遇,呈现出抽象又具体的情感,随处可见对时代的缅怀。
贾樟柯1995 年学生时代的中篇作品《小山回家》跟拍了一个在北京大街上游移不定、四处找人的民工,记录了在北京的外省青年人的漂泊与不安。这部片子获得1996 年香港独立短片及录像比赛故事片金奖,自此贾樟柯逐渐走上了导演之路。他表示,我拍的时候没有意识到在拍一种“新的人”。我刚刚从农村进入城市,大家还没有意识到这类社会现象是后来中国很重要的社会问题。我捕捉到了,就跟当时我们学习理论有很大的关系。一定是有哪种当代的理论触动了你对社会的观察,因而找到了这样的形象。贾樟柯不止一次在访谈中强调电影理论、电影史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这是他行走的基础,他带着这种基础在不断地塑造人物,这些人物都在不停地行走,小山在九十年代的北京街头行走,小武在中国的县城汾阳行走,张军在中国大地上行走,小桃在深圳行走……“行走”这个题材就包含了很多的可能性,行走使得地域发生了变化,从而引入了不同视角的主题思考,形成了各个时空之间的对话。贾樟柯站在世界电影大师的肩膀上,背负着悠久的历史、政治文化史,带着一颗悲悯的心,和影片中的人一样,行走在中国和世界的电影行业中,行走在中国的时代变迁中。贾樟柯表示,前辈马丁·斯科塞斯告诉他,让他保持低成本。其实所谓低成本,意思是坚持一种理想、一种导演的自由、一种创作的方向。贾樟柯找到了非常好的方法,来介绍中国社会、社会关系,揭示了中国人生活的本质。本文释读的《三峡好人》《山河故人》是时代变迁的记录者,还有《站台》《二十四城记》《天注定》等,还有未来会产生的“记录者”,时代需要这样的记录者,需要这样的艺术选择,一直需要。
注释:
①蔡明亮/贾樟柯.是剧情片,也是纪录片(对谈)[J].诚品好读,2008(1).载 贾想I 1996-2008 贾樟柯电影手记[C].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262.
②他们比贾樟柯更孤独(对谈)[J].单读App,2016.载 贾想I 1996-2008 贾樟柯电影手记[C].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213.
③道与术:从理论到实践.贾樟柯导演北京电影学院讲座,2021.05.31.
④马丁·斯科塞斯——我的“长辈”.载 贾想I 1996-2008 贾樟柯电影手记[C].北京:台海出版社,2017,2.226.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