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江西民间舞地域文化特色及功能研究

时间:2024-06-18

周维萍

(豫章师范学院 音乐舞蹈系,江西 南昌 330000)

江西地区蕴藏着丰富多样的民俗文化,对本地区人们生活产生巨大影响。而江西民间舞则是当地人们在生活与劳作中创造出来的,呈现出江西特有的地域文化。

一、江西民间舞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

江西民间舞是在当地地理环境、生活习惯以及社会文化的影响下,长时间发展形成的。江西地区民间舞蹈整体动作与风格和当地人们的劳动联系密切。所以,充分了解江西地区民俗文化和习惯是掌握当地民间舞蹈思想内涵与精神的重点。江西地区民间舞蹈一般均是在传统节假日与婚丧嫁娶时进行表演,是当地民俗活动的主要内容。并且,在江西各种民俗活动中融入民间舞蹈表演,可发挥吸引观众的作用,与此同时,江西地区民间舞蹈也是当地民俗活动不断流传发展的主要载体。另外,江西地区民族文化是当地民间舞蹈的中心,而民间舞蹈也在特定环境与氛围中得以传承,比如民俗活动与祭祀活动。众所周知,舞蹈是人们日常生活与劳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艺术形式,主要来源于劳动人民创造的地域文化。而且,由于不同民族拥有不一样的生活方式以及民俗文化,因此形成了各具特点的民间舞蹈。针对江西民间舞蹈进行探究,不只是研究民间舞蹈具有的艺术价值,更主要的是研究当地民间舞蹈蕴藏的地域民俗文化,感受江西人们特有的生活方式以及精神面貌。

二、江西民间舞地域文化特色

(一)舞蹈动作

江西地区民间舞蹈,是当地人们在实际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来的,江西民间舞蹈的动作具有极为显著的劳动特点,主要囊括以下几点:第一,体态内敛沉稳,江西民间舞蹈表演时身体重心逐渐下沉,并且动作十分简约朴实,会形成上下移动的顿挫感。与此同时,表演者手臂动作强劲有力,且步伐灵活敏捷。除此之外,在江西地区诸多民间舞蹈中,表演者舞蹈动作具有“拧”“圆”“倾”“曲”等特征。第二,江西地域民间舞蹈对于表演者头部、颈部、胯部以及腰部动作均提出相应标准和规定。民间舞蹈动作不仅囊括农耕文化地域性特点,而且还蕴含江西传统文化的特征。

(二)舞蹈音乐与服饰

江西地区民间舞蹈采用的音乐及服饰和地域民俗文化联系密切,而且江西地域文化会对江西民间舞蹈音乐产生直接影响。譬如,赣南地区特有的采茶舞,这一舞蹈的音乐就受到当地民俗文化的直接影响。起初,采茶舞选用的音乐是江西地区人们传唱的通俗的山歌。但是伴随着江西艺术的不断发展和流传,山歌逐渐由“十二月茶”到“四季茶”。将“四季茶”与江西采茶舞相融合后,其音乐特征产生极大改变,在具体表现形式上融入了诸多乐器伴奏,并且应用了现代化音乐表现模式。由此可见,江西地区民间舞蹈的音乐不仅继承和发扬了地域特色文化,而且还呈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特征。另外,江西地区民间舞蹈的服饰也受到当地文化习俗的影响。在当地民间舞蹈实际表演过程中,很多女性表演时头上均会插花,在腰上围围裙,并带着手帕,而男表演者则需要穿着草鞋与长布袜,以此呈现出江西人们的劳动形象,从而彰显江西地域的农耕文化特色。

(三)舞蹈目的与功能

江西地区民间舞蹈的目的及功能和本地区民俗文化存在直接联系,由于以往祭祀文化以及巫文化的严重影响,江西地域民间舞蹈最初是为祭祀进行表演,主要功能在于沟通神灵、驱邪祈福,祈祷当地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庇佑子孙,且因民间地域的差异而呈现出多元舞蹈风格。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江西人民在实际劳动中面临极大的劳作强度,所以江西地区民间舞蹈逐渐用来表达丰收的欢乐喜悦,以此缓解劳作的辛苦。伴随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持续提升,而江西民间舞蹈也渐渐演变成劳动人民空闲时的一种娱乐方式,主要用于娱乐与节目表演。

三、江西民间舞的文化功能

(一)文化传承

江西民间舞中含有体现祭祀文化以及巫文化的“醉仙望月舞”,流传于江西铜鼓县,每年农历中秋时演出。舞者身着红色宽大衣袍,披头散发。舞蹈中将酒坛夹于肋下,不时举双手将酒坛移至嘴边,作酣畅淋漓豪饮美酒的姿态,各样的动作兼具沉、活、柔、灵、散、神的特点。“醉仙望月舞”将对月亮的欣赏借助舞蹈表现出来,体现出希望凌驾于自然规律之上,在无限广阔的时空中享受自由生活的期盼。

江西地区采茶文化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这与江西地区茶园开发联系密切。在宋朝时期,江西地区就已经开始产皇室贡茶,在那一时期,赣南茶叶十分出名,茶园发展兴盛,逐渐形成茶叶贸易产业,并衍生出茶山歌舞这一地域文化。在明末清初时期,采茶歌舞形态与内容均极为简单,只体现在姐妹二人进山采茶时所歌唱的“十二月茶”,也会唱与四季有关的“四季茶”,其表演模式简单,姐妹手拿花篮,一路欢声笑语,载歌载舞,而茶童则手中拿着摇纸扇,穿插在二人之中,以此产生江西地区采茶戏的最初形式——三脚班。在这一阶段,采茶歌舞也逐渐在民间流传起来,所以可以融合诸多其他舞蹈和歌唱形式,从而提升了自身的表演水平以及艺术价值,推动了当地采茶歌舞的进一步发展。再后来,在采茶歌舞中增加了诸多表演技巧以及具有生活情趣的舞蹈动作,比如洗脸、上山等。由此,该民间舞蹈就具备了扎实牢靠的表演基础,由最初的采茶歌舞转变成采茶戏。

由此可见,江西地区民间舞依靠特有的地理环境以及生活方式,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创造,呈现出江西民族发展史、生活习俗等,充分展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情感,自得其乐,流传至今,为后代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艺术财富,值得代代相传。

(二)文化积淀

赣南地区民间采茶舞经历了不断变化,由最开始简单的采茶舞蹈动作,逐渐到成形的采茶歌舞“三脚戏”,最后演变成赣南采茶戏。江西采茶戏沉淀积累了特有的文化风韵以及特点,创造出独具一格的民间舞蹈。而《米童上路》则是江西采茶戏《睄妹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段男子独舞。在元宵节,长街上挂满各种各样的花灯,很多有钱人会上街寻找乐趣,然而米童家境贫寒,没有心情观看花灯,只能与妹子共同歌唱阳关小调来庆祝元宵节。米童手拿彩扇,边唱歌边跳舞,应用“矮子步”以及“扇子花”等相关动作生动形象地呈现出去妹子家中的欢快喜悦之情。而《对花》也属于《睄妹子》采茶戏中的一段,是一种双人舞蹈。在元宵节,米童来到妹子家中,二人有问有答,翩翩起舞,并根据报花名以及对花名的形式,把“矮子步”与“扇子花”和旦的“踩抬步”“双晃手”等舞蹈动作展现得淋漓尽致,成为民间双人舞蹈的典范。由此可见,人们必须注重江西采茶戏的积累沉淀,如此才有利于保存与传承江西赣南民间采茶戏。

(三)文化交流

采茶舞是我国赣南地域最具特色的一种民间舞蹈,与其他地区民间舞蹈进行比较,可见拥有共同的舞蹈体态,而这一“共性”不但可以推动不同地域舞蹈的沟通,还能推动文化的进一步交流。譬如山东胶州秧歌,其与采茶舞有着共同的舞蹈体态——三道弯。山东胶州秧歌的风格特征是“扭”“拧”“抻”“碾”等,属于徒步秧歌,重点在于“扭”,在跳舞时需要“扭断腰”,扭出“三道弯”,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反映出跳胶州秧歌需要达到的标准,比如胶州秧歌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动作:丁字三步、倒丁字步、碾步,身体颈部、腰部与膝盖需要在恰当的弯曲中进行变化,而头部、胸部、胯部、手臂、腿脚则需要在同一时间向同一方向做出连续弧线运动;这些身体部位左右两侧还存在不一样的运动方向与轨迹,由此构成胶州秧歌特有的三弯、九动与十八态外部特点,体现具备韧性和线条美的外在形态,且其舞蹈动作十分细腻柔美,重视形体传情及描绘人物内在。又如,“小扭”这一舞蹈动作,又被称之为“扭断腰”,尽管这个舞蹈动作节奏变化极快,然而脚与膝盖均要注重“拧”“碾”的整个过程,腰部需要跟随脚和膝盖一同扭动,使舞蹈每一拍均构成“三道弯”这个舞蹈体态。所谓三弯,就是扭起来需要出现三道弯的体态。在我国民间女性舞蹈中普遍存在“三道弯”的舞蹈动律体态,每个舞种均呈现出自身特有的个性。而江西采茶舞对应的“三道弯”亦是扭出来的,其是人体在各种舞蹈动作中产生体态曲线的一种体现,给予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在传统旧社会中,妇女由于裹脚只能做一些轻便的劳动,由此创造出脚后跟着地、脚掌踩地的特有的“踩合步”与“拧步”,侧重于彰显女性“摇”的姿态,娇柔可爱、轻松自如,展现出十分明显的“三道弯”舞蹈体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江西民间舞蹈由于地域文化的影响,具备鲜明形象的民俗特色。而且,民间舞蹈蕴藏着丰富的地域文化,巫文化、社会文化与民俗文化均呈现出江西民间舞中地域文化的特色,展现出民间舞特有的文化功能,对舞蹈动作、服饰和音乐产生极大影响。分析江西民间舞地域文化特色和功能,不但有助于提升人们对江西民间舞蹈的认识,而且对推动江西地域文化以及民间舞蹈更好地发展有着积极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