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 晶
(江苏省女子民族乐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随着新时代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稳步提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大众,文艺工作者开始重新调整创作理念、引入全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新颖的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传播。艺术家刘德海主动吸纳了现代化的艺术审美理念与传统的本土音乐文化,在作品《春蚕》中注入自身所感受到的时代精神与个人情感,重点刻画了处于矛盾中的人的精神面貌。创作者刘德海主动在乐曲演奏过程中使用了中西融合的技法,让琵琶作品《春蚕》具备了独特的艺术效果与文化影响力,给观众带来了高品质的艺术享受。
作曲家刘德海在琵琶曲《春蚕》的创作过程中主动使用了富有历史感的古老民族乐器与流行于西部的民乐演奏手法,营造出戏剧性的艺术情境对比与旋律高低变化,使琵琶曲《春蚕》成为近代以来琵琶表演艺术发展的标志性转折,在音色、音调、乐句转换形式等不同方面做出了整体性调整,突破了传统创作模式的限制,使用开创性的拨弦手法展现了人物在意识模糊的状态下的思考方式与精神面貌,对人所处的社会地位、常见的生活现象进行深入、全面的思考与观察,满足了人民群众不断提升的艺术鉴赏需求,能够迎合新一代文化艺术受众的审美理念,展现人的本我与自我的冲突。琵琶曲《春蚕》充分吸收了以新疆维吾尔族民乐为主的西部音乐表演风格,做出了突破性的技法创新,创作者刘德海并未简单地借鉴、参考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而是使用富有艺术张力的演奏技巧还原了西部民乐所营造的艺术意境,合理使用了有着不同功能的揉弦方式,让琵琶演奏出的乐音具备更为圆润的声调。创作者在乐曲中描绘了春蚕从生到死为他人无私奉献的事迹,借助“春蚕到死丝方尽”这一名句展现了永恒的艺术主题,乐曲旋律流畅、优美,能够激发观众的艺术鉴赏热情,带有坚韧、哀婉的气韵。
创作者在乐曲中使用了轮指技法,有节奏地触摸琵琶的主弦,手指在快速伸展的过程中演奏出力度较强、强劲张扬的音调,这种演奏方法通常被用于演奏倚音,通过在乐曲的第一部分使用轮指技法演奏大量持续时间较短的倚音,能够模仿悠扬、婉转的短笛的乐调,提高音量与音调,针对性地将重音放到倚音的后方,生动地还原了西部牧羊人吹出的短笛的声音,展现出庄重、肃穆的艺术氛围。创作者刘德海在开头部分的演奏中使用了较为刚健、直观的轮指演奏技法,演奏出简洁、有力的音色,并避免使用任何能够降低音调的揉弦,演奏者的手指必须与自身手掌的虎口部分呈交错状,争取演奏出音调干涩、摩擦感较强的乐声,使之与琵琶演奏所形成的回声形成鲜明对比,逐步加快演奏的速度,提高轮指的力度,面向观众描绘出具体的乐句线条感。演奏者必须随着乐句的推进逐渐拉高音调,逐步提升触弦的具体位置,避免指甲入弦程度过深影响演奏效果,以此形成一种朦胧、婉转的艺术效果,展现出能够被观众理解的高质量轮指旋律。
创作者刘德海在乐曲演奏过程中使用右手食指向下方快速拨弦,并以中指向上弯曲挑弦,演奏出富有张力与跳跃感的音调。为了正确使用这一演奏技法,演奏者必须调整自身手指的触弦形式,将右手的食指、拇指进行交叉连接,手掌整体向外弯曲,与掌部虎口部分合并成圆形,手腕可向外弯曲,在演奏过程中使用手指弹拨琵琶的主弦,由于在使用弹挑演奏技法时手指的入弦程度较深,因此能够演奏出音色厚重的乐声。为了提升演奏效果,创作者可选择正确使用弹挑手法的时机,模仿出我国西部地区民间乐器的音色与音调,达到弱音演奏的理想效果。演奏者可在演奏《春蚕》这一经典作品时,使用自身右手的小指轻触琴弦的底部,通过阻碍琴弦的振动,限制音调的起伏频率,固定左右手的具体位置,强化弹挑演奏的力度与速度。
创作者刘德海在《春蚕》中使用了自己独创的肉扫演奏技法,进行了系统性的音乐演奏技法创新实践,营造出富有开放性的音响效果,突破了传统扫弦模式的限制,使用拇指根部的肌肉触摸琴弦,让琵琶演奏出的声调、音色更为舒缓、柔和。在演奏过程中,表演者必须不断使用拇指与小指击打琴弦,形成观众可辨识的带音,发出一种优美、深沉的音色,可促进演奏力度的转变,逐步将音乐推向艺术层面的高潮。这一经典演奏技法可用于弹奏《春蚕》中的抒情乐句,能够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春蚕在辛勤劳动后破茧成蝶的状态。
创作者在琵琶乐曲《春蚕》中合理运用了上弦音演奏技法,使用自身左手的中指、小指、拇指按住琴弦,而后使用食指、无名指拨动被按住的琴弦,利用高超的上弦音演奏技法描绘出春蚕在劳动过程中吐丝的艺术形象,让乐调富有艺术张力与自然特色。这一特殊技法的应用可与《春蚕》中常见的七声音阶相配合,演奏出乐句中具体音阶的第二级、六级、七级乐调,这是形成西部民乐艺术风格的核心要素之一。在琵琶曲《春蚕》的第二段,作者使用了节奏具备规律性特征的上弦音技法,以左手拉弦为主,在定弦时将空弦音降低二到三度,演奏出独特的音响效果,让乐句中的乐调更具力度。
创作者在描绘具体艺术形象的过程中,主动使用了山口外拨弦技法,将其与具体的打音、垛音、带音等声调结合,描绘出蚕在蚕蛹中对外部世界的想象。演奏者可在使用该技法演奏乐曲的过程中,使用右手食指拨弄山口处的琴弦,调整发音的音高,演奏出尖锐的音色,详细、生动地展现乐句中蕴含的艺术情感。演奏者可在使用食指拨弄琴弦的同时,将演奏出的乐音与高把位的泛音相结合,在现代化演奏手法中融入传统技巧。
琵琶曲《春蚕》是作曲家刘德海将现代化艺术表现技法与民间音乐素材融合创作而成的独特艺术作品,旋律优美、自然,节奏感较强,能够恰当地描绘复杂、深刻的艺术场景与文化意境。创作者在乐曲中融入了较为先进的美学艺术理念与文化思想,借鉴、改编了多首我国西部维吾尔族民乐,合理地把握了不同乐段、不同乐句的内容与整体性基调,适当调整乐曲的演奏速度,采用了渐变式的音乐布局,对音乐演奏速度的要求较为严格,可借助高层次的演奏手法与艺术表现策略,描绘出空灵、孤寂的艺术意境,音乐风格松散、开放。创作者通过改编西部民乐,使用了虚实交错、动静结合的艺术表现方式,具备较为强烈的艺术爆发力与张力,取材于《艾介姆》《自由的生活》等西部民乐,将原本小调式的民乐艺术形式改编为大调式的长篇琵琶演奏作品,乐曲的音乐色彩变得明朗、轻盈,旋律优美动人,从不同程度上促进了中西音乐文化的交流与我国多民族文化艺术的融合。
创作者深入发掘了琵琶演奏艺术所具备的艺术号召性与文化感染力,在创作层面采用正确的双向呼应表现手法,在乐曲的B 段使用了滑弦演奏手法,制造了富有艺术张力的演奏效果,通过声调前后的强弱对比,塑造出商人与骆驼在行进中的步伐节奏,演奏者在演奏这一乐段时,必须主动使用右手拇指、中指、食指三根手指的指尖作为发力的中心,在弹奏过程中随着手臂的上下摆动而反复触摸琴弦,演奏者应当在抬手过程中不断吸气,随着自身吸气的节奏逐步积蓄手部的力量,将腕部、腰部、臂部肌肉的力量共同传递到指尖,在按压琴弦的过程中逐渐发力,调整演奏的力度与弹奏琴弦的速度,演奏出有力的音色。在演奏乐曲的引子部分时,演奏者必须根据刘德海先生的设计正确使用轮指演奏技法,调整自身演奏状态,让身体保持松弛,演奏速度应当尽可能地放慢,动作幅度必须维持在较小的范围内,以手指的根部作为发力的中心,突出声调的线条感与立体感,左手手臂肌肉可呈放松状态,随着触弦的频率而进行平缓的呼吸,演奏出音色较为和缓的旋律。
由著名作曲家刘德海所创作的琵琶曲《春蚕》直观地描绘了富有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的文化形象,选取了带有浓厚地方风情与民族特色的维吾尔族民间艺术表演技法与乐器,模仿了我国西部民乐的演奏技巧与艺术风格,为观众鉴赏新时代的琵琶演奏艺术提供了全新的视角。通过合理运用高层次的演奏技巧,乐曲更好地诠释了琵琶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与艺术特征,拓展了演奏技法的组合形式,为琵琶表演艺术的发展开辟了全新的路径。刘德海基于自身对我国西部民间音乐文化的理解进行了创新加工,在创作过程中使用了更多新颖的演奏技法,丰富了琵琶的声调与旋律,推动了现代琵琶表演艺术的发展。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