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巴赫《g 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柔板》

时间:2024-06-18

孙 琳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44)

一、巴赫所处的时代背景

巴赫(Johann Sebastian Bach,1685-1750)全名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巴洛克时期的德国作曲家。巴洛克是西方艺术史上的一种艺术风格,16 世纪末期产生于意大利,17 世纪在整个欧洲盛行,18 世纪初期在德、奥等国仍有较大的影响。巴洛克一词,最初是指那些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的,并且在1600-1750 年间繁荣起来的音乐和其他的一些视觉艺术。在欧洲,巴洛克可以说是宗教改革与反宗教改革碰撞之后的产物。在16 世纪中叶以前,人们虔诚地信奉宗教,在经过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萌芽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之后,宗教观随之发生了变化,人们开始注重现世享乐。

巴洛克风格表现在音乐、美术、建筑等许多领域,内涵也极其复杂,但基本的特点是没有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含蓄和严肃,崇尚奢侈华丽,注重感情的表达,整体感觉动人心魄、气场庞大。大约在16 世纪末至1750 年前后,在西方音乐史上被称为巴洛克时期。巴洛克时期通常以歌剧诞生为上限,1750 年巴赫逝世为下限。

巴洛克时期的舞蹈音乐也是当时很重要的音乐门类,人们将一些舞曲编为一组,并称它们为组曲。严格意义上讲,这些舞曲已经与舞蹈没有任何关系了,只不过是一些风格化了的乐曲而已。巴赫所写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中同样带有舞曲的风格。

这一时期的音乐特点是极尽奢华,加入大量装饰性的音符。节奏强烈而富有律动感,旋律颇为动人,动机性强。复调音乐依然是主流音乐,教会调式被大小调式所取代,主调音乐与此同时也蓬勃发展,这一时期复调的和声性越来越明显。复调在J.S.巴赫时代发展到极致。

二、巴赫的音乐

巴赫终身都在教堂和宫廷里工作,因此他的思想及音乐风格上也都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巴赫音乐思维具有高度的逻辑性、结构的严密性,这都和当时崇尚理性有关。他大力支持科学音乐也就是十二平均律的应用,并创作《平均律钢琴曲集》加以推广。笔者认为,巴赫的音乐非常具有哲理性和个性,极具内在的思想情感,在艺术上达到了深切动人的境地。从谱例看也好,还是静静聆听也好,我们都不难发现他的音乐绝大部分都是以严谨的复调写成的,听到巴赫的音乐可以感受到巴赫的这些复调常常结成严密的音线网,复调的织体错综复杂但每条旋律线又格外的清晰、脉络极其鲜明,即使独立的线条具有严格组织,从而使音乐织体的纵横关系达到有机的完美结合的境地。

巴赫的音乐不仅仅是以前音乐家的集大成,更是之后西方音乐发展的启迪和开辟者。之后的诸多伟大的音乐家都或多或少地从巴赫的音乐中吸取了精华。18 世纪末古典乐派的作曲家们,如莫扎特,就吸取了巴赫的复调音乐的写法,还有贝多芬创作音乐的逻辑性和丰富哲的理性更是传承了巴赫的音乐思想。巴赫在音乐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因此后人在评论他的时候说过:“他不是小溪,而是大海。”

巴赫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他的音乐创作大多都在德国民间音乐的基础之上,音乐语言丰富多彩。在他接受了他人生中第一个非常重要的职位——魏玛公爵宫廷管风琴师和室内乐演奏家期间,巴赫创作了各种前奏曲、幻想曲、托卡塔与赋格,这一时期他学会了创作比较简练的主题,紧凑的和声布局,加入他本人高超的对位技巧,以及戏剧性的音乐思维,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认识的巴赫。1718 到1723 年,在科滕担任乐队指挥期间,巴赫的所有创作主要集中在世俗音乐上,他创作了包括《法国组曲》和《英国组曲》在内的各种乐器组曲、协奏曲和奏鸣曲《平均律钢琴曲集》第一卷,《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在音乐形式上他无意创新,而是把现有的形式推上顶峰。

三、巴赫《g 小调无伴奏奏鸣曲》

巴赫的《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一共有六首,巴赫在这仅有的六首奏鸣曲与组曲中,创作了小提琴所能演奏出的一切和弦,使用了几乎不可能演奏的对位技巧。小提琴无伴奏奏鸣曲原本就很少有作曲家创作,而巴赫的这六首无伴奏更是无人能够逾越的巅峰之作。笔者认为,无论是演奏技巧还是音乐思想感情的把握,抑或是音乐深度的体会与挖掘,这六首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都是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仔细地研究才可以理解透彻的。如果我们单纯地聆听音乐,一定会感受到巴赫本人所创作的音乐无论是世俗音乐还是宗教音乐,都会带有对信仰的赞美和对上帝的忠贞。他的音乐是圣洁而高贵,严密而抒情的。

巴赫的《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中包括了三首小提琴奏鸣曲与三首小提琴组曲,还有《六首大提琴组曲与奏鸣曲》,都是巴赫在他任职于科滕时期所创作的。这六首小提琴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的顺序是穿插的,也就是说第一首、第三首、第五首乐曲为奏鸣曲,第二首、第四首、第六首乐曲为组曲。三首小提琴的奏鸣曲的组成十分一致,第一乐章是前奏曲风格的柔板,第二乐章是赋格的快板,第三乐章是慢板,第四乐章是单音演奏快板。其风格非常严谨,每首曲子第二乐章都运用非常复杂的对位手法的赋格,变化多样,技巧很高超。三首组曲由当时盛极一时的巴洛克时期的组曲组成。晚期巴洛克时期经常出现的舞曲有阿勒曼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和吉格这四种,音乐风格都是比较活泼热情的。

《g 小调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BWV1001)作为这六首无伴奏组曲与奏鸣曲的开篇,也是相当具有研究价值的一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这首g 小调无伴奏共分为四个乐章,四个乐章都是统一的g 小调。他们分别为第一乐章Adagio 柔板,第二乐章Fugue:Allegro 赋格曲:快板,第三乐章Siciliano 西西里舞曲,最后一个乐章Presto 急板。

第一乐章是柔板,整首曲子由g 小调开始,第一个和弦就是g 小调的主和弦,它是一部单三结构的曲子,是一部具有呈示-对比-再现的单三部曲式。纵观整首乐曲,从速度上看基本没有变化,节奏比较平稳,没有太大的起伏,虽然音符较为密集,但毕竟此曲是一首柔板所以应当注意速度的把握。由于节奏上的平稳曲子的旋律就逐步层次的有些起伏。从一开始的较为平稳到展开段落的大量和弦的出现,音乐色彩逐渐浓烈,音乐感情也越来越强烈,运弓应该是在力度均匀的基础上,将一些起骨架作用的和弦强调出来。结构严密,抒情性很强。由于是无伴奏,更显现出了柔板的旋律多层次的线条美。从第九小节以后开始了B 段的演奏,调式也由g小调开始展开变化发展。九小节后调式依次转入C 和声大调-降E 大调-降A 大调-降E 大调-C 和声大调的周期性调式循环,非常有规律。在再现部分巴赫又按照他的一贯写法再次回归主调g 小调上。他的这一特点对今后的作曲家影响很大。除了调式,巴赫还运用了大量的延留音来表现和声以及调式的发展变化。另一方面,他加入了丰富的变化音作装饰音,使音乐更加饱满,富丽堂皇,让人想起高贵华丽的巴洛克时期的建筑,那样耀眼奢侈,但却结构严密对仗整齐,彰显了巴赫高超的写作技巧。

由于巴赫所处的时代和我们有所不同,巴洛克时期小提琴弓子的形状不是现在的笔直且弓毛可松紧的,而是弯弓弓毛不可以紧绷的,再加上小提琴码的弧度较平,因此是完全可以做到同时拉响三、四根弦的和弦。而现在的小提琴琴颈增长,琴弦也都使用钢丝弦,拉力较大,琴码弧度增大就很难同时拉出三四个音的和弦。笔者认为演奏者在演奏的时候应当注意尽量使运弓平稳进行,先演奏和弦的下面两个音,随即演奏上面的音并保持,这就需要演奏者左右手完美配合,使音与音、和弦与和弦,和弦中的延留音可以自然地转换过渡,使每个乐句都完整流畅。

四、版本分析

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组曲与奏鸣曲》被许许多多伟大的演奏家演绎过。他们风格迥异,各有各的味道和思想情感。世界上最著名的小提琴家海菲兹、米尔斯坦、格吕米欧、梅纽因、帕尔曼、克莱默等音乐家都将它精彩地呈现给了后人。

笔者在此列举两个最有名的版本,即:海菲兹与米尔斯坦。

海菲兹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演奏家之一”。他的右手运弓非常有力,充满了弹性和张力,可以发出极其洪亮的声音,音色极为细腻饱满,速度较快、干净利索、感情充沛。在这首柔板中,海菲兹一如既往地充满了王者之风的气场,运弓非常有力,可以听得很清楚弓子与琴弦摩擦的声音,加入了他个人很惯用的上滑音,使旋律进行得柔软富有线条美。左手的揉弦更加映衬出了声音的细腻柔美。整首曲子在一个比较平缓的节奏下进行,并没有采用他平时演奏的略快的风格。整体来说是霸气中透着温柔,粗犷中流露出细腻的美。

米尔斯坦是一位一生都对巴赫的音乐非常热爱的人。他演奏的柔板温文尔雅,虽然没有海菲兹演奏得纵横潇洒,但他所表现的音乐内涵和每个乐句的理性思考都可以从他严谨的音乐处理中体现出来。他的风格是一种恬静清新流畅的感觉。

五、结论

巴赫作为巴洛克时期的一个音乐巨匠,也是到现今为止音乐史上一个划时代的符号。他的无数著名的作品如珍珠一般繁多而璀璨。在他无数的器乐作品中,这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与组曲》无疑是最具研究价值、欣赏价值和演奏学习的珍品与典范之一。笔者希望今后可以继续研究巴赫音乐更深层次的内涵,探索巴赫音乐精神的本质。这些研究对于今后针对音乐的演奏或是音乐史的学习以及更多作品的情感分析都会具有非常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