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杨 烨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随着音乐素质教育理念在高校的日益普及,以具有一定音乐演奏技能的高校学生为授课对象的艺术实践课程,日益受到高校师生的关注。教育部《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中明确指出,要强化普及艺术教育,把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纳入学校教学计划。艺术教育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让大多数学生融入艺术活动,让学有余力和学有特长的学生选修艺术实践课程,参与其中、享受其中,丰富“以文化人”“以美育人”的手段,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和艺术修养。如何教好学生、用好课程,日益成为了高校艺术实践课程任课教师和管理者的重要课题。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相对于应试教育,素质教育更强调人的发展,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目的是促进其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音乐作为素质教育的手段之一,可以通过学习音乐相关技能,用音乐感受人们日常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完善自己对美的感受和对世界的认知。
高校的音乐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在音乐的基础上,以高校学生为实施对象,对学生进行音乐美育教育。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礼乐”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如果没有音乐作为辅助手段,那实施的素质教育一定也是不完美的。实施音乐素质教育的目的,也是让学生对音乐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毕业后能把音乐作为相伴一生的伴侣,即使没有从事音乐相关工作,也能通过音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丰富自己的精神内涵,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
以音乐为代表的艺术实践课程,除了对理论知识进行传授以外,更重视的是对学生艺术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一门表演的艺术,与音乐有关的艺术实践活动的目的是对理论知识进行延伸和提高。以笔者所在的上海大学《弦乐实践演出》课程为例,课程以具有较高弦乐器演奏水准的学生为授课目标,以大乐队集体排练和分声部排练的形式进行授课。课程围绕学生的现有水准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与教材,旨在培养学生的基本弦乐演奏技能和乐队协作技能,并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作品演奏中。课程授课期间,组织丰富的弦乐艺术实践演出和弦乐团排练活动,充分锻炼学生的舞台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表演经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从而更好地演绎弦乐合奏作品。此外,课程与学校艺术团的排练、演出活动紧密结合。
艺术实践课程的授课质量,其核心在于授课教师的能力水平。作为以弦乐团排练和教学为目的的课程,任课指导老师除了要具有高超的弦乐演奏技能外,也必须拥有丰富的弦乐团或交响乐团工作经历,具有熟读演奏作品总谱的能力,同时也应具有一定的指挥技巧。对于一名出色的艺术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而言,由于学生的音乐专业能力不同,必须做到有教无类,准确地把握学生的特点,在弦乐排练和演出中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排练热情和积极性,激发其音乐潜能。艺术实践课程的师资,建议以授课教学团队的形式进行设置,这样能在分声部排练时进行精准施教。笔者所在的《弦乐实践演出》教学团队拥有小提琴正教授1 名,中提琴副教授1 名,大提琴讲师1 名,课程和音乐会辅助教学的实验师1 名。另有外聘大提琴副教授1 名,低音提琴教授1 名。教学团队中的教师基本涵盖了西方弦乐器的所有门类。
选课的学生主要是音乐学院提琴专业学生,构成《弦乐实践演出》课程的教学主体,同时积极面向全校吸收具有一定提琴演奏能力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选修本课程。本课程音乐学院专业学生占比80%,非专业学生占比20%,非专业学生大多来自人文、经管、理工等非艺术类学院。随着近几年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持续开展,可以看到通过专业的师资力量对非专业学生进行授课,在培养其音乐能力方面效果显著。由于这些同学大多从小就学习音乐,至少会一门弦乐器,因而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基本能做到无缝对接。用专业的师资力量对非专业学生进行培养,也是学校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效途径。
在确保弦乐实践演出课的授课质量和乐团排练水准的情况下,课程每周组织一次全体排练,一次分声部排练,每次授课时间约为3 课时。课程在授课过程中,实行一套较为严格的、符合学校要求的教学管理制度,同时也拟定了一套艺术团的管理规范和考勤签到体系。课程在每学期期末会举办一次针对当学期排练作品的考核,检验每名同学当学期的上课学习情况,并给出评定结果和意见。
艺术实践课程中排演的作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导向。具体以中国知名音乐作品的弦乐改编版为主要排演对象,并融入更多的思政元素,通过对作品故事背景的了解,深化自己的演奏技术和方法,最终对作品进行完整呈现,激发自己的爱国爱党热情。如排练抗美援朝电影《上甘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排练歌颂中央红军顺利到达陕北的民歌《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以抗疫的相关事迹为线索,主动排演相关抗疫乐曲等。在每学期的授课过程中,任课教师也会组织选课学生参与至少一场音乐会,在音乐会中检验作品中出现的重点和难点片段。如以建党100 周年为契机举办弦乐专场音乐会;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的专场演出;参与每年举办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等活动。
在艺术实践课程的日常教学中,除了常规的排练和演出工作以外,也要与学校建立良好的互动机制。在确保艺术实践课程正常开展的前提下,主动融入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检验课程所取得的制度经验和实践成果。课程相关的艺术团,可主动对接参与学校的各类文化活动,服务于母体学校,帮助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也可以从更多元化的角度,完善学生的学习成果和评价体系。如设立艺术类专项奖学金,给那些对校园文化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鼓励学生提高对艺术实践课程的参与度,提升高校美育工作的整体水平。
对于专业学生,培养的目的是学习更多的交响类音乐作品,掌握必备的音乐协作技能,为以后能较快地适应专业音乐团体的工作,如入职专业交响乐团等打下基础。而对于非音乐专业学生,更多的并不是出于职业发展的需要,他们今后所从事的工作基本与音乐无关。由于具有艺术实践课程的学习经历,比起未接触过此类教育的学生,他们能更全面地从另一个角度认识自己的专业,启发他们更好地从事今后的本职工作。参与过艺术实践课程的学生,其积极性和创造性更高,人格更健全和完善,音乐也能增强其想象力,帮助其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和价值观。经统计,上海大学选修过艺术实践课程的毕业学生,其考研通过率和出国深造率明显高于平均值。
在新时代高校教育理念的要求下,作为美育教育重要载体的高校艺术实践课程,其价值不言而喻,业已成为高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承担了重要的育人功能。高校的各类学生艺术团体,也在新时代下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具有较高艺术水准的团体。在艺术实践课程开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非专业学生的缺课率比较高,在学分任务完成后进一步选修的意愿比较弱;在升学和求职过程中,学校和用人单位对学生综合素养的考查还不够,还是唯分数、唯名校、唯专业论,导致学生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的评价标准和开展艺术实践课程教学的方式方法不统一等,这都是今后需要进一步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