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电影《钢琴课》中通过镜头语言完成的情感表达

时间:2024-06-18

黄 彬

(哈尔滨师范大学 传媒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钢琴课》是新西兰女导演简·坎皮恩所编剧并执导的成功电影,文章通过对一个聋哑女人意志和激情的表达,来展现导演对女权主义的渴望和向往,也是其最为经典的一部“女权主义”的作品。影片一开始我们会听到一个声音,这声音并不是艾达口中说出来的,而是艾达的内心独白。开头向观众介绍了艾达的具体情况和背景,在6岁时就不说话了,只是默默地弹钢琴,艾达非常喜爱自己的钢琴,有钢琴的陪伴她从不觉得自己孤独。而钢琴也是艾达表达自己心声和情感的主要途径。钢琴在整部电影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连接艾达和表面粗野但是内心善良的邻居贝恩斯的重要媒介。

钢琴在全片中有很高的出现频率,并且几乎全片的情节推动都是来源于钢琴。哑妇艾达将钢琴视作自己的精神寄托,并且通过钢琴来表达自己的情感,钢琴可以说是艾达最为主要的情感表达方式和生命的依靠。而钢琴除了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媒介,同时还有着很重要的象征意义。首先是将钢琴和原始部落的土著人做对比,在这种情况下钢琴就象征了文明社会,也是作者表达自己向往的方式之一。钢琴也代表了艾达对爱情的向往和追求,也正是钢琴让艾达勇于追求,灵魂获得重生。影片通过不同的钢琴片段来表达出艾达对自由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艾达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以及逐渐让自己重生的故事。

一、弃琴:婚姻出现裂痕

影片开始就介绍了艾达的成长背景,以及艾达的父亲将其嫁给新西兰的斯图尔特的故事,艾达并未见过这个男人,但还是不得不带着女儿和钢琴历经艰难来到这个男人所处的地方。初到殖民地海岸时,艾达和女儿在钢琴边等待这个即将和她成为夫妻的男人,在汹涌的大海前,艾达脸上并未表现出任何恐惧的神色,因为有钢琴在。后来丈夫来接艾达和女儿时,带着当地的土著人,他没有将钢琴一起搬回去的想法,甚至要将其留在海边。在这里导演设计了一个非常巧妙的全景,以艾达为前景不断往前推,直到画面只剩一个钢琴,这里的艾达情感是复杂的,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也象征着艾达的情感被这个丈夫无情地忽略,象征着即使是相处以后斯图尔特也无法真正理解艾达。这也注定了艾达并不会爱上斯图尔特,同样也不会让斯图尔特接近自己。之后的镜头给了艾达22秒的长特写,镜头中只有艾达和钢琴,这一场景也充分地表达出了钢琴对于艾达的重要性,是艾达的全部世界,也是她的灵魂寄托。而之后的婚礼对于艾达而言也并无意义,她心里只有在大雨中被淋着的钢琴。

二、寻琴:爱情开始滋生

艾达无法接受自己的琴被丢弃并且还被大雨淋透。她走到窗边想念起自己的钢琴,此时画面所出现的是大海和即将被其淹没的钢琴,而这一画面也让观众的心情和艾达产生共鸣,非常担心钢琴会被大海淹没,而海浪的巨大也象征了艾达在接下来的生活中可能会受到的磨难和困难。艾达也并不指望这个丈夫可以去帮自己把钢琴搬回来,于是想到了去找邻居贝恩斯帮忙,贝恩斯在艾达一再的坚持下决定帮助她。

到达海边的艾达和女儿通过钢琴抒发着自己这几天的情感,这时的艾达是真正开心的,而贝恩斯在一旁已经被艾达的琴声惊呆了,他的目光被弹琴的艾达吸引着,琴声似乎也象征着贝恩斯的内心和逐渐发芽的爱意。

艾达弹完琴离开时,镜头给的是一个高空的场景,场景中艾达走在前面,女儿从另一个方向走向和艾达一致的方向,而贝恩斯看着离去的母女俩也踩在了她们刚刚踩过的脚印上,三个人的脚印在此时汇成一条线,这个镜头似乎也在暗示着艾达和贝恩斯接下来会发生的故事,两人会有很大的关联。

三、换琴:权利与欲望的交换

贝恩斯想要和艾达更加接近,于是想用自己的80亩好地和斯图尔特谈判,以此来交换艾达的钢琴,斯图尔特非常爽快地同意了,这就是权利与欲望的交换,艾达得知后非常气愤,她视钢琴为生命,但是却被斯图尔特轻易地交换了,对于艾达而言是不能理解的。而这个时代物物交换也是获取物质的主要途径。

丈夫却认为艾达作为这个家的一员需要满足丈夫的需求,并且还必须教贝恩斯弹琴,这也加重了艾达对丈夫的不满,但是艾达并无选择,只能服从。而后面贝恩斯放弃钢琴将其送回斯图尔特家中时,斯图尔特所关心的是交易是否可以继续。

钢琴被贝恩斯看作是欲望的交换物,他因此刚开始被艾达瞧不起,认为他是野蛮人,不准他碰自己的钢琴,但是后来艾达越来越明白只有贝恩斯才可以理解在自己心中钢琴的重要性。而在贝恩斯和艾达的不断相处中,贝恩斯已经由开始的欲望转变为对艾达的爱情。贝达虽然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钢琴,但是并未表现出应有的兴奋,因为艾达在和贝恩斯的相处过程中也已经爱上了贝恩斯,并且在钢琴键上刻下了“you have my heart”的字样。艾达和斯图尔特的关系也在斯图尔特和贝恩斯的交易中渐行渐远,反而和贝恩斯距离越来越近,在贝恩斯的影响下她逐渐走出了自闭的世界。

四、教琴:冲破禁锢、真挚相爱

艾达开始将贝恩斯视为野蛮人,并且很厌恶贝恩斯触碰自己的钢琴,但是又无能为力。当她去教琴时,发现琴键已经被贝恩斯提前请人调试过了。艾达让贝恩斯跟着弹,贝恩斯却说只想听艾达弹琴,但是和艾达做出了一个交易,那就是满足他一个要求就会还给艾达一个钢琴键。由于钢琴对于艾达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她也就答应了贝恩斯的要求。

在刚开始教贝恩斯弹钢琴时,艾达还非常冷淡,并且也并未表现出很大的教琴兴趣,但是在两个人的相处中,艾达逐渐发现自己的心思可以被贝恩斯看懂,贝恩斯不仅可以读懂艾达的心思,同时还对艾达的钢琴非常爱护,用自己的贴身衣物去擦拭钢琴,这些举动也逐渐融化了艾达的冰冷内心。两个人的感情随着剧情的发展也逐渐获得新生。在这时,导演运用了一个特殊的镜头,将红色色调融入到镜头当中,窗帘、光线都是红色色调的,红色象征了很多,在这里就是爱情的象征,这就和从影片开始直到现在的隐喻以及暗沉画面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此时也是剧情发展的关键部分。

艾达在和贝恩斯的交往过程中,逐渐习惯了往来于自己家和贝恩斯家,习惯了自己弹琴给贝恩斯听,同时也习惯了贝恩斯对自己身体的迷恋和抚摸,逐渐地沉浸在这种相处状态中。但是贝恩斯突然要还琴给艾达,这让艾达非常惊讶,贝恩斯说想要艾达爱他,而不是像现在一样,自己像一个嫖客。钢琴虽然回到了艾达的身边,但是艾达并未表现出快乐,也并未像之前一样沉迷于弹钢琴,将钢琴当做自己的全世界,只是默默地在窗前发呆。

其后,镜头跟着艾达在丛林里狂奔,将艾达渴望的情绪表达得淋漓尽致,背景的钢琴音乐也逐渐激烈起来,终于,艾达冲向了贝恩斯并抱住了他。两个灵魂紧紧相拥。

五、沉琴:获得重生

斯图尔特发现了艾达和贝恩斯的相会,将艾达关在房子里,并且用木板将周围的窗户钉死。但艾达并未表现出顺从,对丈夫冷淡以待。但斯图尔特还抱有让艾达爱上自己的心理,在一天早晨将艾达放了出来。艾达借此机会想将刻有自己心意的琴键通过自己的女儿转交给贝恩斯,却被斯图尔特发现了,此时的斯图尔特已经失去了理智,将艾达的手指砍断了一根,艾达的信念因斯图尔特的这一举动更加坚定。斯图尔特最终绝望意识到她是无法爱上自己的,于是选择了成全他们,让贝恩斯将艾达带走。贝恩斯带着艾达母女和钢琴离开小岛时,水手都劝贝恩斯将钢琴丢下,太危险了,但是只有贝恩斯知道钢琴对于艾达的意义,坚持要带钢琴一起。在离开小岛的航行过程中,艾达和贝恩斯的手紧紧握在一起,两人这次真正得到了对方,并且是两个完完全全的真实的自己。

随着这个画面的出现,观众会以为电影已经结束了,但是简·坎皮恩并不会将电影俗套的结束,后面的剧情正是全剧的最高潮。在航行过程中琴太重了,导致船一直摇晃,虽然非常不舍得,但艾达决定将其沉入海底来保证船的安全。却不想绑钢琴的绳子绑住了她的脚,艾达和钢琴一起坠入大海,随着浪潮不断上下,就当观众以为这就是结局时,她又奋力游了回来,并被救回船上。这一次,艾达自己也获得了全新的生命。

六、结语

导演通过镜头的灵活运用,将电影活灵活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也通过《钢琴课》将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精神的成长表达出来,是一部令人回味无穷的优秀影视作品。作者选择钢琴的原因是钢琴是人类双手的神秘创造,象征了文明。而钢琴也是贯穿在影片的关键推动媒介,艾达在故事的发展中通过对现实环境和内心的突破,找到了自己的真爱,同时也实现了灵魂及生命的觉醒。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