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纪晔晔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高校教育教学承担着培育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重要责任,在以往的教育当中,往往会把侧重点放在智力教育和专业教育层次,关注学生专业实践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发展,为学生步入社会和迈向对应工作岗位打基础,由此忽略了艺术教育的落实,也影响艺术课程的实施效果。大学艺术课程是学校落实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推动艺术教育的长足发展应该在艺术课程实施当中找准正确的思路和教育路径,规范教学课程实施,并在课程建设方面增加投入和保障力度,让学生的人文艺术素养得到长足发展,迎合学生个性化和多层次发展的要求。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推动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被提上日程,其中美育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影响着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必须在课程实践当中受到重视。虽然大学艺术教育的发展步伐并不慢,但是远远无法满足现代型人才培育的要求,由此可见大学艺术课程教学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突出地位。现代教育所遵照的是素质教育,其关键是要健全人格,推动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侧重点是增强学生实践创新素质,让学生可以在继承前辈成果的基础上学以致用,完善自身人格的同时,把社会和自我价值统一起来。
艺术课程教学对象是在校大学生,大学生拥有独立人格与思想,在面对新事物时,往往有着很强的好奇心,在面对感兴趣的事物时,往往保持着很强的主动性。艺术课程的开设可以满足他们的这一要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第一,艺术课程是学生感兴趣且存在强烈学习热情的课程,所以通过艺术课程的实施能在极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使学生自觉投入课程学习,并在接受课程教育当中得到熏陶,把艺术教育融入学生精神教育,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第二,艺术课程有助于对学生的审美素质进行多元培养,助推学生横向纵向与双向内涵式发展。首先艺术课程的实施会针对学生审美能力进行教学,使得学生能够对美的事物产生强烈体验,深化对美的认知,并在各个感官的综合交互当中,实现感性和理性,感官与心灵的共同发展。当然学生在投入艺术课程学习当中,也可以大幅度提高审美领悟以及鉴赏能力,促使学生深层次挖掘艺术课程的审美形式与结构,深化审美内涵,为学生真正意义上步入社会和实现综合发展打下基础。
为了推动艺术课程的顺利落实,教师必须要遵循课程实践原则,同时还应该对艺术课程教学规律以及学生的学习特点进行分析,为艺术课程的创新实施打基础,尤其是提高对新时代的适应能力。一是创新原则。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大学艺术课程不管是在内容还是在要求方面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尤其是随着教育新理念和新模式的普及应用,必须把创新原则融入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实际行动上,都需要将创新作为抓手,给艺术课程注入生机和活力。二是自主原则。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后备力量,势必要承担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责任,尤其是要强化责任担当和自主能力,在复杂多变的社会背景之下,全面适应和综合发挥。那么在艺术课程的实施当中,教师必须要坚持自主原则,充分考虑学生的自学需要并提供机会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消除学生自主学习当中的阻碍,改变学生消极被动的学习状态。三是互动原则。艺术课程的学习过程少不了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即使是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也需要教师的耐心指导。艺术课程本身就具备明显的实践性,所以在课程实施当中也必须要突出这一课程特征,把师生交流互动作为课程开展的形式,让学生在全面参与和多元交流中共同发展。
随着越来越多新型教学策略在高校当中的普及,如今的艺术课程在教学形式方面也应该走向多元化,而不是单纯进行理论知识的教育指导,也不是传授一定的技巧,就让学生自主练习,否则想要达成艺术课程目标,培养学生艺术素养也是无法实现。在艺术课程实践当中,教师应该把大量的新型教学模式引入艺术课程,推动艺术教育与时俱进,更要让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当中拥有真实和深刻的体验。一是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传统教学模式以线下教学为主,依托课堂空间和有限的教材资源开展教学活动,虽然可以发挥一定效果,但是整体成效并不理想,也无法支撑学生的综合性学习。线下教学的补充可以让学生在艺术课程学习当中突破时空限制,基于网络平台得到丰富的共享资源,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空间进行课程学习,在线上和线下平台的共同支持之下提升艺术技能,发展人文素养。二是理论和实践教学相互穿插的理实一体化教学。艺术课程本身是一门实践特色鲜明的课程,不管是艺术学习还是要发展学生的综合艺术素质,都不能够忽视实践教学的开展。过去在艺术课程实践中,教师往往花费大量时间讲解理论,虽然也会开设一定的实践课程,但是所占比重较小,无法促进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对此教师应该在艺术课程当中推广理实一体化教学,对理论和实践教学的比例进行合理设计,增强课堂活跃度,提高学生参与积极性。
教学内容设计是新时代大学艺术课程有效实施的基础,同时教学内容作为课程实践当中的中心内容必须要尽可能丰富和完善,让课程真正有意义,否则会影响学生对于优秀艺术内涵的吸收,制约学生艺术素养的发展。为了给学生打造有意义的艺术课堂,为学生补充更多丰富的艺术内容,使得学生在艺术学习当中不再停留于表面层次,教师需要特别注意以下问题:一是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重要教学内容。在对艺术课程进行全面立体分析后,发现不少课程当中都包含着深厚的中华文化基地,当然艺术课程也承担着培养学生文化素养,促使学生传承发扬中华文化的责任和使命。所以教师应该在课程教学当中有意识指导学生认识和了解中华文化,让艺术学习更加深刻。例如,在音乐课程学习当中,教师可以把大量的民乐演奏,民歌,民谣等内容引入课堂,借此让学生受到传统文化熏陶,提高对艺术课程的感悟。二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艺术课堂。在艺术课程教学当中,教师可以把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课堂教学,根据具体的课程实践要求引入相关作品,让艺术课程因为非遗文化的融入变得精彩纷呈。
教学评价环节一直以来都是课程建设当中不可忽视的内容,通过评价活动的开展,可以发现课程当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发现学生在知识学习当中存在的疏漏,便于查漏补缺。在艺术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教师不能够把教学评价作为无足轻重的部分,而是要重视评价活动的开展,引入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得到立体性的反馈信息,为改进和创新艺术课程打基础。一是设置一定的展览演出活动,借此给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课程学习成果的平台,让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信心和经验,在实践当中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比如教师可以组织音乐会活动,鼓励学生把自己在音乐课程学习当中的成果展现出来,获得更加惊喜的教学效果。二是做好全过程评价。在课程评价考核当中,必须把评价教学结果和教学过程结合起来,改变过去艺术课程评价当中方法主观单一和片面的情况,构建完善化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这一过程当中要注意评价学生的理论和实践素质,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学生在艺术实践当中的成果,督促学生全面发展。
随着素质教育的落实,艺术课程实施获得了各方面的关注,同时也拥有了一个更加广阔的拓展创新平台。在如今的艺术课程实施当中获得了不少成果,在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方面也获得了突破,但是在对艺术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如今的艺术课程欠缺良好的保障体系。对此,高校应该做好艺术课程管理,并在保障措施方面进行完善。具体来说,高校应该提高对艺术课程管理的重视程度,针对艺术课程编制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健全管理制度,统筹各方面的资源,助推艺术课程的全面发展;增加艺术课程建设当中的经费投入,尤其要在软件、硬件和艺术活动方面进行投入;推动教材建设,把综合教材、普及教材和地方特色教材整合放在重要地位;推动优秀师资建设,打造一支综合素质过硬的艺术课程师资队伍,利用多样化的教育培训方式,提高教师专业素质。
大学艺术课程是高校推进艺术教育的核心环节,更是美育教育得以顺利落实的保障。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持续深入,对于美育工作开展的要求越来越高,并在教育改革当中指出,在美育教育当中应该把改革艺术教育作为侧重点,精心设置艺术课程,并对艺术课程实践的各个环节进行科学设计,使得学生能够真正承担起文化艺术创新和传承发扬的责任,增强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把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接班人。新时代大学艺术课程建设和实施路径都应该与时俱进,考虑教学需要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个性需求,增强艺术课程教育质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