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贫富分化下的善恶对立——评电影《寄生虫》

时间:2024-06-18

刘卓岚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 100024)

2019 年上映的《寄生虫》是由一位极其会讲故事的韩国导演奉俊昊执导的,讲述的是一家穷人为摆脱失业,招摇撞骗给一家富人打工并住进去而发生的一连串的荒谬的故事。《寄生虫》是一部颇具娱乐性的电影,同时也是一个关乎不平等的颇为直白的寓言,微观看待该片,其是由韩国创作者讲述韩国财阀当权的故事,宏观地瞭望,则是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的现实,由浅到深挖掘了由古至今一直议论纷纭的善恶本质。

一、道德的异化

社会的信仰决定了社会价值观意识,人们会潜移默化地将新的道德观渗透进自己固有的道德观中融为一体,自然衍生出理所当然的下意识的逻辑对错。在新的扭曲的道德观下,富人是辛勤的、聪慧的、果敢的,相反穷人自然是懒散的、愚钝的、软弱的。一个机敏、高智力、高情商的人,在资本主义大背景下具备了“善”,但这种善并非“善”本身。对于低收入者,他们不“善”并非因为他们所从事的劳动本身,而是因为资本对其无形地剥削使得其不能通过辛勤劳动而获得进步甚至跨越阶级,被剥削的劳动成果只能沦为“被资本平等压榨的剩余价值”。因此在影片中,导演同样给出了这种“富即善,穷即恶”的暗示,正如忠淑所说“如果我像她一样有钱,我会和她一样善良”。

道德的异化在各个时代的阶级社会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某些特殊的经济价值或经济关系将“善”进行粉饰,使本质的“善”变异为“伪善”。影片中,朴夫人支付基宇第一次英语家教课的薪酬时,告知他由于通货膨胀所以在原本的课程价格之上涨价了一些,实际上悄悄地抽出了几张钞票;朴社长在基泽第一次上岗驾驶的时候,让基泽不必担心,说这不算是试乘,然而,坐在后座的朴社长私底下手捧一杯咖啡,测试基泽的驾驶技术;朴家夫妇不满上任司机在自己的车中疑似进行性生活,对于这种越界的行为表示鄙视和厌恶,然而语毕,二人便在车中干起了类似的勾当。学者赵清文指出,道德的异化其中表现为“现实的善恶标准和道德观念脱离道德的本质,被扭曲甚至颠倒,背离了人类自由和全面发展的理想”,屈炳祥提出资本主义下道德异化为“‘贪婪’、‘虚伪’与‘自私’”。嘴上说着涨价,实则悄悄抽走钞票;嘴上说着不试乘,实则暗地里进行考核;嘴上说着厌恶、鄙视,实则转身干起了类似的龌龊之举,这些无疑都是资本主义道德异化下贪婪、虚伪与自私的写照,只是囿于夫妇二人优越的经济条件,以及为物质财富所赋予的社会地位,“善”被边缘化,“恶”逐渐占据了制高点,于是道德便被异化了,不“善”也便成了“善”,亦如忠淑所言:“不是‘有钱却很善良’,而是‘有钱所以善良’”。

另外,立足于伦理学视角的程海霞,将道德异化的特征从道德的落脚点和其存在意义上形成的变化出发,概括为“从自律走向他律,从心灵驱动走向利益驱动。暴雨滂沱,朴家前管家雯光突然回到宅邸,表示自己有东西还没拿走,请求忠淑开门让自己进去,忠淑答应让雯光进入,雯光真诚地说道“真的很善良呢,还让我进来”,接着在地下室见到自己丈夫的时候,雯光对着丈夫再次夸赞忠淑“她是一个好人,多亏了她把铁板拉着,我才能下来”。事实上,雯光和忠淑在此之前素未谋面,彼此更不了解对方是好人还是坏人,雯光在自己有求于忠淑的情况下,把“善”的结果归结于同意给予帮助,而非真正的善良。后来,躲在楼梯角落窃听对话的基泽、基宇和基婷突然摔下来,雯光发现了金家四人的诈骗行为,紧握把柄,立刻让自己的处境转为上风,忠淑因心虚和害怕转势低声下气,称其为妹妹,雯光回应“妹你个头,给我闭嘴,贱货!我要把影片传给太太,大家一起去警局坐牢好了,我要和你们拼个你死我活!”之后,雯光夫妇被困在地下室,忠淑和基婷商量“应该跟他们谈谈吧?找到对彼此都有利的方式,昨天大家都太激动了,把我准备好的食物拿下去,他们一定饿了”,力图通过“善”举去收买人心以达成利益平衡。可见,人的本质和自由被资本增殖的需求和财富创造代替了,化作了善恶标准的前提和来源,雯光和忠淑同为资本主义社会下的穷人阶层,也产生了“从心灵驱动走向利益驱动”的异化,道德观念和善恶标准完全与本质脱节,被扭曲、颠倒。

二、仇富具象化

韩国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社会上的生产资源被极少数资本家占有,表面上人人都能发家致富,实际上仅有极少数人能做到,绝大部分的人收入微薄,或只能勉强维持生活。一面是资本家的青砖碧瓦,另一面是劳动者的断壁残垣,这种两极分化孕育了资本主义制度下穷人与富人的尖锐对立。“共同富裕”或“同步富裕”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根本不可能实现,这种隐藏的阶级意识使穷人的自卑感转化为嫉妒富人的仇富观。

美国心理学家皮尔林和罗森伯格的心理学实验表明:随着人年龄的增长,社会化程度的提高,贫穷对人的自尊心的冲击会逐渐增强。《寄生虫》中,“气味”成了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载体,其有两个所指,实指长期居住在潮湿的地下室中,身上沾染的霉菌的味道,虚指穷人阶级身上固化的标签,成为无法摆脱的枷锁,由此被归为富人眼中的“异类”,这种“气味”让朴家对金家嗤之以鼻,也让金家与上层社会永远隔离,又直接诱导了影片最后的结局。躲在旁边桌子底下的金基泽听到朴家夫妇在沙发上议论自己身上独有的穷人异味后感到难堪,瞬间毫无尊严;基泽载着朴夫人,朴夫人对基泽身上飘向后座的异味感到恶心,故意摇下车窗透气,这个刻意的动作被基泽感知后又一次面目扭曲;基泽丢钥匙给朴社长后,风吹过,身上的味道飘进朴社长的鼻中,感到恶臭的朴社长不安地捏着鼻子以嫌弃的姿态慢慢拾起,基泽再一次感到自尊受挫。加上朴家与金家大相径庭的居住环境,富人住在阳光普照的豪宅中,而穷人住在乌烟瘴气的半地下室里,因而使得基泽日积月累积攒下来的落差和嫉妒一念之间把自卑情绪推至极点,拿起屠刀砍向朴社长。人无法去怨恨一个看不见、摸不着的社会制度,感情的释放只能针对特定的人群。因此,这也解释了基泽向朴社长挥刀的举动其实就是穷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仇富具象化,以及韩国穷人阶层对韩国社会的不满与反抗。

三、“恶”之下的“善”

长期为上流社会所宰治,一直以来与上流社会存在的物质性差异终究置换为情感的怨愤,致贫富两个阶层产生了价值性冲突,此引出“善”与“恶”之对立。其实“善”、“恶”作为二元对立的矛盾统一体,我中有你,你中有我,这种彼此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乃至相互转化的关系,在单独的个体身上,有着更深一层次的表现。正如影片《寄生虫》中的基泽,其个体身上不仅充斥着“恶”的铜臭,亦残留着一丝“善”的余热。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曾指出,人类的需求可分为五类,从上至下依次为:自我实现需求、尊重需求、社交需求、安全需求、生理需求,显而易见,基泽一家长期面临生理需求的困囿,之前靠给披萨店折叠披萨盒为生,甚至连最基本的生理需求都难以餍足,而后侥幸进入富人家庭,过着明面上光鲜亮丽的生活,实则仅解果腹、蔽体之欲。于贫富机制运转下在社会边缘寻求生存的基泽,其内心的善恶观念自然也就如同其现实处境一般,“善”被隐匿于地下室,而“恶”则肆无忌惮地爬上阶梯,“善”、“恶”成为了一对非等位基因,从而展露了他人眼中“真实”的自己。当金家四人与雯光夫妇在地下室产生分歧和争执,雯光因发现了金家四人诈骗的证据,准备传送给朴家主人的时候,基泽生气地说道“阿姨你疯了吗?朴社长他们那么善良无辜”。基泽最终杀死了嫌弃自己的朴社长,但基泽内心深处对朴社长是存有感激的,他看着地下室墙上朴社长的海报,心存愧疚地哀悼“朴社长,对不起”。当整个豪宅最后只剩下躲避追捕的基泽时,他把死在地下室的雯光抬到地面妥善处理,“现在我可以好好地为她送终,我替她办了时下最流行的树葬,我仁至义尽了”。基泽在自己身陷险境的时候,不光想着自己,还设身处地地为帮助过自己的朴家夫妇着想,为他们的情绪感受作考虑,不忍心看见他们被自己的谎言所伤害。虽然基泽在某些时候十分憎恨朴社长,但朴社长终究帮助过自己,杀害其之后,基泽愧疚不已,他为自己对朴社长及其一家的行为而悔恨。道德败坏到极点的基泽所做恶行不计其数,但为死去的雯光埋葬这一举动却又体现出他的“善”,他不仅因没有人为逝去的雯光送葬感到同情,也为自己一家人的恶行伤害到雯光夫妇而感到内疚,并发自肺腑地主动承担这一桩丧事,为自己和一家赎罪。

由此不难看出,“恶”的表皮下依旧潜藏了“善”的血肉,在资本主义制度的裹挟之下,导演“语不投机”地加入了人本主义关怀,从而与现实困境形成社会观照,于讽刺、揭露、批判之中掺杂进人性的原始光辉。这恰恰体现了导演奉俊昊惯用的电影“变奏”手法。穷人与富人其实是对立而又共生的,善与恶亦是如此,在个体身上共同生长,却又有着相异的行为范式以及你多我少的不同占比,从而让观众跳脱出绝对的善恶圈,于社会环境的大背景下思考个体的存在。

四、结语

奉俊昊导演在影片最后通过印第安人的形象说明了其立场意向,过着快乐生活的原住民遭到了美国人的入侵和屠杀,迫不得已颠沛流离。派对上凶杀案里四散奔逃的富人即是资本主义下抢劫者的象征,基泽在善良和邪恶的一念之间把“恶”推向极点,仿如顿然化身为复仇者,向万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向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向虚伪、自私、贪婪的富人报仇,然而,他们互相怨恨、恐慌,不正是环环诱因相扣导致的不可逃脱的轮回悲剧吗?

注释:

①贺衡艳.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解析[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4(04):8-10.

②王迎春.技术与资本的共谋及其对现代性的建构[D].复旦大学,2010.

③赵清文.“作为道德的道德”——马克思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及对道德异化的批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6,28(04):16-20+56.

④陈静.道德异化研究综述[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7(06):13-19.

⑤程海霞.论道德异化[J].河北学刊,2001,(01):125-127.

⑥赵清文.“作为道德的道德”——马克思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及对道德异化的批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6,28(04):16-20+56.

⑦赵清文.“作为道德的道德”——马克思对道德本质的理解及对道德异化的批判[J].北方工业大学学报,2016,28(04):16-20+56.

⑧于秀丽,王洪军.论中西方的不同道德观[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04,(02):8-10.

⑨杨剑兰.若不幸被贫穷选中,教你如何自我救赎[Z].科技日报,2019.

⑩包雅玮.儒家伦理文化的现代阐释及其对青年价值认同的意义[J].中国青年研究,2017,(01):113-11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