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基础乐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

时间:2024-06-18

鞠晓晨

(天津市幼儿师范学校 天津 300000)

音乐教育是幼儿园艺术教育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对于幼儿有着非常重要的教育价值和功能。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能力和水平会直接影响到幼儿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这就要求学生应具备良好的音乐修养和音乐实践能力,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才能开展适合幼儿的音乐教育活动。而基础乐理课程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基础课程,对于学生提高音乐基础水平和音乐素质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能力的基本要求

(一)音乐感受力

美国音乐心理学家卡尔·西肖尔认为,音乐能力是由以音乐的感受能力(又称为音乐的情感体验能力,即乐感)为核心构成的。良好的音乐感受力,即音乐感知觉,是学生走进音乐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通过听觉感受音乐的外部特征,能够感受和辨别音乐中的高低、强弱、力度、调式、节奏、音乐情绪等内容,并结合自己的感官联觉对音乐展开想象,深层次地进入音乐世界。

(二)音乐表现力

音乐表现力是基于音乐感受力的基础上,学生能够通过多种形式,如语言、动作、图片、符号等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和感受表达出来。良好的音乐表现力是引导幼儿进行音乐活动和感受音乐的前提,可以激发幼儿对音乐产生良好的情感体验。

(三)综合音乐素养

音乐素养不仅指学生需要具备基本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还要进行音乐理论和音乐技能的学习,以及对音乐的创造能力,这是学生音乐综合能力的体现。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把握,直接影响着以后幼儿音乐教育的质量,提高学前专业学生的音乐素养,才能不断提高幼儿音乐教育水平。

二、基础乐理课程对学生音乐能力发展的作用

(一)提高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

在学习音乐的过程中,基础乐理是学会聆听音乐、感受音乐、表现和创造音乐的基础,是音乐学科的奠基石。提高教师对基础乐理学科的教学水平,加强学生对基础乐理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提高学生整体的音乐水平,从而促进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

(二)提升学生的音乐素质

音乐的本质决定着音乐教育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由于学前专业的学生音乐能力参差不齐,多数学生被挡在音乐审美教育的门外,因此基础乐理的学习尤为重要,学生可以通过音乐基础知识的学习,逐渐提高自己对音乐的感知能力,能够具备一定的音乐审美能力。

三、基础乐理课程的现状

(一)课时短

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基础乐理课程因不是“专业课”,正面临课时逐渐缩短的现状,教师需要在较短的课时内,讲解乐理知识、练习视唱,往往感觉时间紧迫,无法特别详细细致地讲解教学内容,经常出现重视唱、轻乐理的情况。

(二)理论知识与实践脱离

基础乐理课程一般开设在入校后的第一学期,大多数学生甚至都没有见过钢琴键盘,就已经开始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且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教师的教学方法陈旧,还停留在“我讲你听,我讲你练”的灌输式教学中,导致学生对音乐知识的理解仅停留在是否会做乐理题,是否认识五线谱上,学生无法获得音乐的审美体验。

比如调式、和声的学习,乐理课上虽然教师也在强调这些内容是以后学习自弹自唱的基础,但是学生依然不了解什么是弹唱课,甚至对钢琴弹奏还一知半解,因此学习时理论难度较大,等真正学习弹唱时,教授弹唱课的教师又要将此部分内容重新讲解,学科之间不能很好地衔接在一起,降低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学生缺乏学习热情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知识比较匮乏,大多数学生在入校之前都没有接触过相关内容,缺乏良好的音乐环境,或是从来没有进行过音乐活动,或是处于消极被动的音乐学习状态中,对音乐缺乏兴趣。上文中提到的乐理知识与实践的脱节、教师灌输式的教学方法都是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热情的原因,学生甚至都不明白乐理课程开设的意义,觉得乐理知识高不可攀,导致学习效果较差。

四、基础乐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教学目标

确定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步骤,不可忽视的是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实际水平是设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此必须关注学生想什么,要从学生的现状出发。基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学习的相关经验几乎为零,教学目标的设立必须建立在学生学习音乐的经验这一基础之上,与学习兴趣结合起来,在学习基础乐理知识的初期,降低知识与技能的认知要求,强化学生的学习过程,重点关注学生是否在学习音乐知识的过程中能够获得音乐美的感受。

比如学习《和弦》这一章节时,以往的授课思路重点都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面,学生要能区分不同类型的三和弦、七和弦,在不同音高上熟练掌握各种类型的和弦,学生课上要做大量的习题练习才能掌握这一知识点,这样的目标应该是为专业音乐院校的学生设立的,而学前专业的学生学习目标应是强化对和声色彩的感受,首先强调对主和弦的学习和感受,如一首儿童歌曲中只用一、二个和弦做伴奏,让学生感受是否适合这首歌曲,能够区别出什么是与歌曲匹配的和弦即可。

(二)教学内容

学生想什么?就是要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设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内容都要围绕学生进行,从学生的现状出发。

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于五线谱的认知还停留“难、繁、复”的印象中,在此基础上进行的知识学习难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前专业的学生来说,乐理知识的学习大可不必遵循传统教材中的章节设计,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音乐感受和体验,因此可以从音乐要素、拍子、节奏、乐句、曲式结构、旋律、音程、调式、和声等章节进行,突出音乐理论知识的实用性,强调实际应用的能力,这样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可以降低学生学习基础乐理的难度,能够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来,同时也会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比如学习拍子,基础理论教给学生怎么从理论知识上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能很快从书面上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拍子,但是如果让学生为一首歌曲打拍子,则会出现动作不协调、完全脱离音乐的节拍等情况,这样的教学结果便违背了开设基本乐理这门课程的初衷。实际教学中,应该先让学生体验感受音乐的韵律,再关注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始终要坚持感受、体验为先,表达、理解在后的教学思路。

(三)教学过程

教师教什么?从教师的条件出发,不仅包括教什么内容,更重要的是如何去教授内容。教学过程中要做到有目的的铺垫,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学生才能自然而然地进入教学情境,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基础乐理课程是学生接触音乐的入门课程,学前教育专业的基础乐理课程更要为零基础的学生打开一扇通往音乐世界的窗户,不能脱离音乐,完全变成纸上谈兵。因此教学过程也应该从聆听与鉴赏、体验与表现、应用与创造这三个模块进行。

1.聆听与鉴赏

音乐是听觉艺术,反复听音乐是提高音乐感受力的有效方法之一,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提高自身对音乐元素的辨别力,丰富内心的情感体验。

比如学习拍子时,可以选择题材、体裁、内容主题丰富的乐曲进行体验,常用到的方法有集体围圆随节拍传球;随节拍踏步行走,强拍时用力拍手等。学习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等时值的长短关系,可以结合原地踩踏、行走、跑、跳跃等动作。这些方式不仅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会觉得枯燥,还有助于学生在反复聆听中感受音乐,内化为自身的音乐能力,通过多种感官聆听音乐会加深对音乐的印象,教师再次强化基础乐理知识,学生便不会觉得难以理解了。

2.体验与表现

音乐不仅需要靠反复聆听获得听觉感受,还需要全身心地投入音乐,通过身体动作和内心的情感去感受音乐,并需要把感受到的音乐表现出来,这也是深入感受和体验音乐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形式可以直接获得音乐经验,加深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基础乐理知识是构成音乐的理论元素,同样需要在参与音乐的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这样可以帮助学生获得真正的音乐能力。

比如学习节奏时,可以结合语言进行,从学生熟悉的名字或字词、短句、歌谣入手进行训练,让学生分辨和区别不同的节奏型,还可以自编节奏来朗读句子。在节奏练习中最容易“赶拍子”,可以加入大动作和语言朗诵反复交替进行。朗读的内容都是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内容,在简单的内容里面包含着相应的乐理知识,学生直接体验和参与,有利于更好地掌握知识,形成稳定的节奏感,还可以发展动作的协调性。

3.应用与创造

基础乐理知识来源于流动的音乐,学好基础乐理可以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音乐作品,因此聆听音乐是一个音乐分析贯穿始终的实践过程,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文字式的理论知识应用到音乐欣赏或音乐表演中。

比如学习三度音程,以sol-mi 为例,当学生熟悉这个音程之后,可以在歌曲中找出来,每当唱到这个三度音程时可以用声势在此伴奏;还可以利用这两个音做即兴创编,比如用sol-mi 加上自己的名字来演唱,能够唱准之后可以用这两个音为句子编创旋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小三度音程的特点,加强对音程的理解。

综上所述,基础乐理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必备理论知识,决定着学生的音乐基础水平。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特点,如果基础乐理还停留对音乐知识的讲解层面,学生则无法获得较好的音乐体验,音乐能力的提升便无从谈起。音乐的情绪体验是一切音乐能力发展的前提,基础乐理应该调动学生积极的音乐情绪,而不是筑成高墙,让学生还没有真正接触音乐就望而却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水平直接影响着以后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基础乐理学科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值得教师们深思和研究。

注释:

①捷普洛夫:《音乐能力心理学》,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年版。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