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叫好”与“叫座”:浅析新时期国产电影海外传播遇冷现象

时间:2024-06-18

(深圳大学 艺术学部,广东 深圳 518061)

虽然近年来中国电影票房业绩在国家政策措施与电影人的共同努力下一往无前、连攀高峰,但随着全球化脚步的不断加快,包括影视在内的中国文化无可避免地受到世界流行文化大潮的冲击。一方面,诸如《速度与激情》、《复仇者联盟》等好莱坞大片每年蜂拥而至,使出浑身解数全力攻占中国电影市场。而国产影片中虽不乏《战狼2》、《红海行动》、《流浪地球》等“爆款”影片引起国际影坛的广泛关注,但当这些国产影片登陆海外院线时,却无一不遭遇票房“滑铁卢”,海内外商业市场所呈落差令人堪忧。另一方面,国产影片在柏林、戛纳和威尼斯等A 类国际电影节中的亮相亦不如从前出彩,除了对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有所冲击外,至今可谓颗粒无收。

就世界电影市场层面而言,海外观众对中国商业电影的认同、认知与接纳程度仍处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中国电影海外遇冷,国内外市场落差巨大,国际传播不尽如人意,已是既定的事实,国产影片如何走向世界、输出文化,得到世界的接纳,值得我们分析与深思。

一、文化定势:单一类型片票房号召力不再

国产影片在海外市场的竞争中,也曾有过不俗的表现。作为国产影片走出去的先锋,武侠功夫片在海外电影市场当中具有绝对的票房影响力,甚至一众在海外享有盛誉的华语明星,如李小龙、杨紫琼、成龙、李连杰等人,也皆是以功夫片武打演员的身份走进银屏,随着作为中国文化符号代表的功夫日益为西方观众所熟知,功夫片成为国产影片在西方世界的代表性形象。从北美票房最高的50 部中国电影来看,武侠功夫片作为华语片独创类型至今仍旧是国产电影海外市场的票房主力。但随着海外观众对功夫片鉴赏次数的增加与鉴赏能力的提升,单以功夫作为核心文化元素在失去“陌生审美”的加持后,难免单薄,加上海外观众对于功夫片的接纳门槛逐渐提高,对比甄子丹、成龙、李连杰等亲身上阵的老牌武打演员,新生派演员普遍缺乏真刀真枪亲身上阵拍摄的真本事,在替身、特效等元素的助力下,可看性大大降低,观众难有代入感,影片热度与票房也难有保证。因此纵观华语片海外票房排行榜,仍旧以《英雄》、《霍元甲》、《十面埋伏》、《功夫》等早期国产古装武侠片和功夫片为首,难有新的票房号召突破点出现。

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其中可开发的东方文化资源不可胜数,其文化独特性不可替代。在现有的“东方美学”成功电影案例中,一些脱胎于中国历史故事的作品已经具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力。譬如《唐人街探案2》中的道符与书法,以及电影开头打出的作为电影线索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道家思想;《英雄》中借荆轲刺秦展现的剑道与书法中的“物我合一”的境界;《妖猫传》中对于“奇幻东方色彩、绚烂的中国元素”的突出展示等等。由此可见,观众对于“东方美学”是具有基本的鉴赏能力的,只是当前影片类型较为单一,仍以武侠功夫片为主。加之就上述影片主题与故事本体而言,无论是《英雄》荆轲刺秦的侠士故事,《妖猫传》的奇幻与爱情故事,还是《唐人街探案2》当中的五行行凶案件,更多的都还只是从装饰元素层面上对中国文化进行选取与引用,还没能向传统武侠功夫片那样,真正地将中国文化融于内核,形成风格。

二、文化壁垒:语言、文化认知障碍与思维差异

不同于好莱坞在直截了当、鲜明开放、独立自由的美式情感表达习惯的影响下,形成的经典的三段式线性叙事结构,中国电影人由于受兼收并蓄、包容委婉的中华民族文化的长期熏陶与感染,习惯于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电影叙事节奏缓慢,剧情结构复杂,多以悬念、倒叙、隐喻等视听手法来铺排故事。中国影片囿于相对复杂的故事结构,以及以语言艺术为亮点,笑点包袱建立在台词的幽默之上,对观众语言熟练度的要求较高。相较于在中东国家放映的印度、日本、韩国电影、电视剧基本都译制成阿拉伯语对白,现当下,国产电影难以直接以英文对白完成,面向海外传播时,仍旧以英文字幕翻译辅助阅片为主。如此,海外观众在观影过程当中,既要完成字面意义上的阅读,又要兼顾故事内核层面上的理解,难以将注意力完全集中到影片内容及剧情发展上,感知影片内核以及笑点包袱的难度较大,难有极佳的观影体验。譬如徐峥的“囧”系列以及陈思诚的“唐人街探案”系列,虽然两位导演的作品都在国内票房大卖,影片拍摄也均在海外选景完成,但除去故事背景的异域呈现外,追溯影片本质依旧是以国人才能秒懂的笑料为支撑,加之翻译上的技术性折损,令本就不熟悉中国文化,也不喜欢看字幕的外国人根本无法和国产电影中的情感点产生共鸣,故对于影片传播的地域和人群限制性较大,难以作为大众娱乐项目宣传推广,海外引进方对于所购的中国影片,瞄准的还是华人观众。

片子在创作初期就没有考虑过国际市场,海外发行方仅选择在华人地区小规模放映,海外观众难找共鸣敬而远之,单靠华裔观众支撑票房,成绩自然不会理想。即便目前在北美流行的电影多是喜剧、科幻、奇幻类电影,中国同类电影也迎来了发展的高峰,佳作频出,但两者之间并没能形成市场共鸣,也就并不意外了。

三、文化博弈:民族性与全球性间的失衡

“电影的国际传播,意味着接受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人群的观看与审视。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价值观也必然随着电影传播。”而任何一个国家的观众,最关心的都是本国文化,亦或是说与自己相关的文化体系。因此,回顾各国影片在海外市场中的博弈,“实际上,除好莱坞影片外,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电影都很难为其他国家的观众轻易接受,这是一个普遍现象。”从西方主流文化层面来看,好莱坞电影一般讲述的都是所有人都能够欣赏,同时又不必完全理解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背景的故事,比如赢得全球票房的《阿凡达》。即使是《辛德勒的名单》等传统意义上的美国战争大片,虽在内容上有直面战争的,有突出战争之残忍的,有从战后伤害角度讲述机械对自然造成的严重影响的,有反思战争、突出种族平等的,但其主题的最终落脚点仍多是对人性与宗教的探讨,而非正邪间的对立。很少有影片像《战狼2》、《红海行动》等,以战争视角直接展现大国形象、宣扬爱国情怀的。

中国并非没有具备普世价值的跨文化IP,刘慈欣的《流浪地球》就是最好的例子。影片《流浪地球》不难看出已有“国际主义”思考的苗头冒出:不再局限于单个超级大国拯救世界,而是各国人民一道拯救家园;参与的队伍由一国,变为日、韩、英、法、意、印等国救援队齐齐露面。一部影视作品引领力的大小,是根据它在价值层面所涵盖的文化观念、生活方式与审美品位,以及在受众心中产生的认知与认同效果来确定的。在印度等国家首映的过程中,甚至不断有观众因为在镜头中找到自己国家的国旗而感到暖心,认为这是对自己国家的认可。只可惜,《流浪地球》主体上仍无法完全脱离于对中国意识形态以及大国崛起形象的政治宣扬。尽管影片中的主线任务不乏其他国家的共同参与,但我们看不到以色列专家在会议中的决定意义,看不到其在任务中的情感变化,也看不到别国宇航员是如何与刘培强等中国宇航员并肩作战,在关键时刻又是如何像他们一样挺身而出的。别国队伍的存在相较于中国宇航员来说,更像是一种映衬主角的功能性存在,他国民族主体性的存在被抹去。这番剧情设定,与其说是“国际主义”,不如说是裹着“国际主义”外壳的“民族主义”。因为真正的“国际主义”应当是立足于全人类角度,尊重每一个国家与每一种文化,而非以一个国家为主导,别国作为映衬主角的配角或帮手而存在。

这样的影片在某种程度上属于迎合中国市场拍出来的电影,受制于国内市场的需要,以至于国产影片的海外上映由“中国电影走出去”演变成今天的“中国电影走向唐人街”。虽上映首周场场爆满,但海外市场总体票房持续低迷,所谓的民族文化输出也变成了“海外华人自娱自乐的小剧场放映”,即使面向国内市场打破诸多票房纪录,真正走出国门时也难免举步维艰。

四、结语

回顾过往,2001 年导演李安凭借电影《卧虎藏龙》获得华语电影历史上第一个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占据海外电影票房榜首。该片表面上看似传统中国武侠功夫片,但实则是借用中国江湖武侠故事的外壳,来讲述一个类似萨特戏剧《禁闭》一样的故事,包含了对“人是否应当勇敢面对爱情”、“人的自由选择的困境”等问题的思考,将对人的本质的困境的探讨作为人类共通的话题,将电影从国产武侠类型片上升到具有泛民族兼容性的影片的高度。无独有偶,于2018 年打破中外电影合作魔咒的影片《巨齿鲨》,以36 亿人民币全球票房同时引爆国内外市场,荣登单周北美票房榜首。该片虽然几乎完全套用了好莱坞场面绘制的模板与叙事的套路:科研队伍被困,英雄与美女相互配合共渡难关,最后协同拯救被巨齿鲨威胁的世人。但在影片故事内核上,却是以小人物为出发点,展现平凡人的生存问题,贴近人性,引起了大多数观众的共鸣与思考。由此可见,一部影片是否可以同时完成在海内外的成功传播,关键在于它本质上是否能够跨越民族文化差异与信仰差异,寻找到可以引起不同地区、种族、肤色和信仰的观众的共鸣的情感点。

在当前全球化的传播语境下,中国电影既是文化名片,同时也担负着展现国家形象、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与故事的重责。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过程当中的重要一环,中国电影必须直面传播困境与机遇,多方面努力,着手自我提升,秉持文化自信,寻求民族性与全球性之间的平衡,以更好更有效的方式,向世界表述时代特征与文化,展现国家形象与中国文化的力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