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上海大学 音乐学院,上海 200444)
对于“浙江”这一地名,从地理学的维度来说,是地方政区之名,从区域社会学的维度看,是中国的一个区域社会,一个在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文化和风土人情等方面都极有特色的区域社会。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几百年来,浙江在中国戏曲的演进发展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自宋至今,浙江戏曲的发展在中国戏曲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举足轻重的特殊地位。
浙江的占地面积约为十万平方公里,其北部为杭嘉湖平原,南部为温州、台州地区,西南面为衢州、金华,东临东海。其中浙江的西南面与福建、江西、安徽三省相交汇,长期以来,这样的地理位置环境使四省不同的语言、风俗习惯与文化得以相互传播交流,加之古代客家人从北往南迁移途经浙江时带来的文化影响,使浙江成为了一个多民族语言、文化及风俗汇集的地区。
在人文历史上,浙江历来就人才辈出,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论是敬业治水的大禹或是科学救国的竺可桢,又不论是博学多才的沈括或是工商皆本的黄宗羲,都无不体现着浙江的文化创造精神与作为。又如早期的南戏剧目《赵贞女》剧作家及明清传奇《玉簪记》的传奇作家等均为浙江人。
政治经济上,随着南宋朝廷定都于杭州临安,杭州的经济文化日益快速发展,这吸引了大量北方甚至是江苏人口带着技术及资金等南下定居、经商,使杭州一跃成了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此外,位于浙江南部素有“小杭州”之称的温州,毗邻东南海,人杰地灵,宋代时期农业、工商业也空前发展,带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民的生活日益富足。分居于浙江南北的两个城市经济的空前发展,带动了浙江整体经济的发展。由此,元一统后大批作家演员纷纷向南迁移汇集于杭州切磋技艺。
从音乐史角度看,浙江的音乐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浙江就有萧山“跨湖桥遗址”、余姚“河姆渡遗址”、嘉兴“马家浜文化”、余杭“良渚文明”等文化遗址的出土,展现了浙江音乐历史文化的丰富多彩。唐宋百戏繁盛,浙江温州地区诞生了第一种戏曲综合艺术形式——“永嘉杂剧”,又称“南戏”,标志着中国成熟戏曲样式的诞生;宋灭元一统时期,元杂剧进步繁盛;明代南戏融合并向传奇发展,派生出了四大声腔,其中余姚腔、海盐腔均源出浙江,之后兴起的弋阳腔也广泛吸收余姚腔的音乐特色而发展形成高腔系统;清代戏曲在浙江进一步发展,声腔盛行,地方小戏蓬勃发展。
由此,中国戏曲发展史上几次重要的变革几乎都在浙江这一地区产生,而杭州、温州作为浙江政治、经济发展较为快速的两个区域,就如是中国戏曲发展的温床。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百姓生活水平提高,市民阶层膨胀,从而戏曲艺术应运而生。当然,浙江戏曲的发展也离不开北人的南下。由于东南沿海长三角地区的经济较北方更发达,北方客家人不论是经商或是移居总乐于往南迁移,这使得浙江这一地区更容易汇集北方人的一些语言、风俗习惯甚是民歌戏曲特色,此外,元朝南北一统后,大批作家文人与演员汇集于浙江杭州切磋技艺,这都在浙江戏曲的发展过程中加入了北人的特色,使得浙江地区逐渐包含了多种戏曲细胞,丰富而饱满。
浙江就像是一个戏曲的集散地,除了本身兴起于浙江的戏曲外,也十分容易接受、吸收外来戏曲剧种,各种声腔、剧种的融合与发展都容易在这个土地上实现。
就明代南戏四大声腔海盐腔、余姚腔、弋阳腔、昆山腔来说,南戏源于浙江,其中海盐腔与余姚腔分别源于浙江的海盐及余姚,而弋阳腔与昆山腔所属的弋阳、昆山分属于江西与江苏,其又是如何融入浙江南戏的呢?从地理上看,昆山虽属江苏,但其与浙江海盐相邻,其写成也曾受到海盐腔的影响。明嘉、隆年间昆山腔传入浙江,清中叶遍布浙江,分别于嘉兴、金华、温州等地形成昆曲分支,浙江的李渔、洪昇两位剧作家也曾为昆曲写作。弋阳腔虽属江西,但弋阳位于江西的东北部,与浙江的西南部相交,形成了一条交流的通道。此外,在明嘉靖年间汤显祖就曾认为弋阳腔已绝响,但其在后续发展中吸收了源于浙江余姚的余姚腔“滚白”的特色而显得浅显易懂易被接受,甚至其广泛流传至各地的声腔形成了高腔系统,因此其发展也与浙江有一定联系。
又如清代徽戏入浙,从地理上看安徽在浙江的西部,且中间相隔大山,其传入在当时来看极其困难,而清乾隆年间,以皮黄和吹腔为主的徽戏由徽班分三路分别经过江苏扬州、新安江、江西婺源传入浙江。其中通过新安江流入金华、衢州即浙江西南部的这一路由于这一地区徽商的密集使徽戏在此路盛行时间最长,甚至这一路戏班后续在金华婺剧团的发展使婺剧在发展中也融入了徽戏的成分。
再如滩簧的传入,据现存史料记载,滩簧于清乾隆年间萌生于江南,其萌发及成长与江南地区远近闻名的民歌——发源于江苏东南部,以苏州为发展中心的吴歌有着密切的关系,而后受弹词、花鼓等音乐形式的影响,又经历花雅之争受昆曲的影响,最终由说唱嬗变为戏曲音乐。而今流传的锡剧、沪剧、甬剧、姚剧等剧种都是由滩簧曲艺发展而来,由于缺乏翔实的资料,笔者尚不敢确切地说滩簧是以何种方式,于何种时间,又是何种原因使滩簧从苏州不向北而是向南流传、甚至越过钱塘江传入浙江地区并发展而最终形成戏曲剧种的,但这一传播过程及滩簧在浙江地区的发展也说明了浙江是一片适合戏曲发展的土壤。
由上,不论是南戏四大声腔的融入与发展,或是徽戏入浙后的接受与融合,抑或是滩簧的传播与成长,若非浙江这一地区对戏曲的接受与容纳度极高,不可能有如此的戏曲或是声腔传入浙江并形成一定的发展。
浙江是片养育戏曲发展的沃土,其广泛接受、容纳多种戏曲在此发展使这里戏曲种类丰富繁多,对此,优良的听众氛围也是促成浙江戏曲繁荣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无听众则无戏曲。对于戏曲演出而言,唱腔舞美等演出形式十分重要,其剧目所要表达的剧情及中心思想也极为重要,戏曲剧目的演出需要有一定的人民性,这将促进一定的听众氛围的形成。
古代的戏曲剧目在创作过程中往往会结合一定的人民性,不论是封建社会时期朴素的民主爱国思想,还是两半社会时期反帝反封建科学民主精神的宣扬,抑或是社会主义时期为人民为社会主义社会服务思想的坚定,都无不在各个时期的戏曲剧目中展现出来。如今浙江地区戏曲演出的剧目,也具有一定的人民性,演出剧目服务于听众,尤其是浙江地区广泛流传的地方戏曲,其剧情无不贴近百姓生活,展现家长里短的生活琐事,赢得一定的听众喜爱度。
当戏曲有了人民性,听众似乎更会对戏曲感兴趣。从古至今,生活在浙江地区的百姓对戏曲都尤为热爱,以前日子贫穷的时候听听戏曲,似乎日子就不那么苦了,当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戏曲作为一种艺术反倒成了民众生活的文化追求。甚是在一些流行滩簧戏的地区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生病的人儿听了滩簧戏,笑一笑欢乐得病都好了,听滩簧的作用堪比上医院。的确,滩簧戏中滑稽戏的成分总能逗得大家开怀大笑,由此,也可见百姓民众对于戏曲的热爱程度。
在戏曲的发展中,戏曲剧目的人民性在一定程度上促成了一定的听众氛围的形成,这样一来,有戏曲的演出也有看戏曲演出的听众,二者相辅相成,又相互促进改善,也就促成了戏曲继而往复的长期进步与发展,在浙江这片土地上,正是这样一种相互促进的戏曲听众关系,使戏曲的发展不断向前。
浙江是我国戏曲最重要的集散地之一,各种历史文化因素都无不支持着浙江成为一个汇集我国基本所有戏曲细胞的地区。从一百多年的节点来看整个戏曲的发展,包括新剧种的产生,浙江这一地区有非常显著的表现。从不同的历史阶段来看,从宋元开始,这里的戏曲一直都在经历着不同性质的变化以一种发展的方式在流动,除了纯北方的梆子腔以外几乎其他的声腔都进入到了这一系统中并进行衍生、变异。宋元、明清、民国、解放以后这几个阶段在戏曲发展历程上分别都在浙江体现出了一种特点:宋元戏曲的产生;明代四大声腔的融合;明清声腔逐步消逝转而新的戏曲形式产生呈现从分离到重新布局的状态;民国阶段许多地方小戏的形成;解放初期大量其实本身并没有上升至剧种概念,还只是以滩簧声腔或以花鼓滩簧为代表的一系列子集小戏被上升为剧种,如胡剧、甬剧、绍剧,而且形成的各剧种以姊妹形式呈现,并没有特别大的区别,但这都是在浙江这样的大环境下,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产生的不同历史情况。
因此,浙江这片土地容易接受新的东西,任何新的戏曲的发展都容易在这个土地上实现,这并不是对别的区域的一概否定,至少在浙江这个地方特别容易实现。再加之与戏曲发展大环境相辅相成的听众氛围,更是使得各种戏曲容易在浙江这片土地上发展起来。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