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兰州鼓子”的现状研究及传承

时间:2024-06-18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一、兰州鼓子简析

(一)起源

“兰州鼓子”,又名“兰州鼓子词”、“皋兰鼓子词”、“兰州曲子”、“皋兰腔”,民间俗称“鼓子”,是流传在兰州及其周边地区的一种民间演唱形式。兰州鼓子在演唱时,会用到兰州特有的小月鼓作为击节乐器,因次它便得名“兰州鼓子”。从上世纪起关于兰州鼓子的起源便众说纷纭:一是认为兰州鼓子出现于北宋时期,在元朝、明朝时兴盛;二是说它产生于元朝,由元曲发展而成;三是认为它是吸收了八角鼓子词的元素发展而成。大多人倾向于第三种,认为兰州鼓子是以北京八角鼓子词为基本原型,传入兰州本地后,除方言字调带来的影响外,又吸收了陕西眉户、兰州小曲等元素,使其越来越远离原有的格调,逐渐形成地方特色。在《王婆骂鸡》的唱段中,出现了“八角鼓儿”、“胡同”等北京方言,再次确定了兰州鼓子与八角鼓子词的渊源。王正强先生的《兰州鼓子》中对于兰州鼓子进行了分析,“尽管兰州鼓子中有一些元曲曲牌的存在,但也不能笼统说它产生于元代”。最早以腔系分类的兰州鼓子,对于它的起源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兰州鼓子与其他的曲艺形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兰州鼓子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聚了兰州人民的文化精神,伴随着兰州人代代相传的记忆,形成了兰州的一张文化名片,作为“中国的瑰宝”流传在黄土大地。

(二)表演特色及表演形式

兰州鼓子内容丰富、形式完整、曲目繁多、特色鲜明。兰州鼓子作为一种传统地方曲艺,说唱结合是其主要的表演方式,又分为只唱不说、只说不唱、又说又唱和似唱似说四种形式。近年来,在演唱形式上,艺人们也做过多方面的改进和创新,艺人们为了让兰州鼓子与时俱进,将它改编成说、唱、表三者相结合的形式,这也让兰州鼓子更具时代新意。兰州鼓子有坐唱和帮唱两种表演方法,在演唱时通常用地方方言进行自弹自唱,将说、嚎、弹、唱融会贯通,演唱时,三弦是主要的伴奏乐器,辅以扬琴、板胡、二胡、琵琶、月琴、箫、笛等,一人、二人、三人皆可演唱,唱到高潮时,众人帮腔,十分热闹。古今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小故事成为了兰州鼓子创作的主要源泉,不但有以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为题材的中长篇,还有用于咏景赞物的短段,类型广阔,题材丰富。“闺情曲”和“英雄曲”深受当地老百姓的喜爱,“闺情曲”主要代表作有《别后心伤》、《莺莺饯行》等,“英雄曲”则有《武松打虎》等。

二、兰州鼓子的现状

(一)生存现状

从兰州鼓子的历史演变、发展来看,它虽也曾有过红火的时期,例如光绪时期,也曾传达过黄土高原儿女的喜怒哀乐和其生生不息的激情。但时至今日,它已失去了往日的辉煌,渐渐被人们遗忘。兰州鼓子的演出一直处于自流状态,没有建立过专业演唱团社,缺乏学术争鸣及流派交流。这不仅导致演出人员老化、听众面狭窄和流行地域不广,还使得兰州鼓子逐渐脱离群众,而出现日渐衰落的局面。兰州鼓子的演唱方式过于单调,如今随着城乡文化的不断繁荣,兰州鼓子这种传统曲艺很难被追求潮流的青年接受和喜爱。值得庆幸的是,在兰州周边一些村镇中,还活跃着大约六七千人的兰州鼓子爱好者,在乡村的院落、厅堂、茶馆、酒肆等地,通过“鼓子”的演唱表达出世间的喜怒哀乐。但由于舞台的缺失,兰州鼓子还是逐渐退出了大众的生活,现代娱乐项目的“火上浇油”,更是让兰州鼓子犹如一座孤岛被人遗忘。

(二)发展现状

1.无可靠经费支持

没有可靠的经费支持,兰州鼓子自身无力创收,政府对传统文化只提供偶尔的扶持,使其面临困境。

新兴产业的崛起大幅度压缩了传统艺术的生存空间,让它们自身所具备的价值不能充分展现,使其经济来源渠道变窄,经济收入大幅度下降,难以支持其发展。

2.茶馆生意萧条

兰州鼓子的演出场所大多和它自身的性质一样具有时代色彩,因而茶馆成为它的庇护所之一。但是新时代下传统建筑都具有了现代性,其中的娱乐表演形式也随着时代潮流不断发展,演出场所被不断压缩,使得兰州鼓子这种传统表演艺术无处可去,成为了时代的“孤儿”。随着时代发展步伐的加快,娱乐项目越来越多,在这种快节奏下时间变得弥足珍贵,人们往往不愿意花费时间去茶馆欣赏传统艺术,因此茶馆生意萧条,对兰州鼓子的发展冲击很大。

3.兰州鼓子唱词含糊不清

兰州鼓子的演唱语言是地方方言,因之前都是口传心授,所以在学唱的过程中是先听发音,然后再模仿演唱,学成后老师虽然会给学生“刻词”,但已经定型的演唱习惯却很难再更正。

兰州鼓子之所以面临这种发展现状,是因为新时代下兰州鼓子不合时宜,不能被大众所接受,网络时代的冲击使得这种传统艺术渐渐消逝在大众的视野之中。兰州鼓子这种传统艺术古老而朴实,然而当今人们的好奇心驱使他们去接受新鲜事物,使得这种传统艺术褪去了往日的色彩。现代人接受的事物普遍“低级化”,让这种文化底蕴厚重、艺术价值较高的传统表演形式变成了一种“遗产”。

三、兰州鼓子的保护措施

(一)兰州鼓子传承困境

1.兰州鼓子缺乏继承人

缺乏继承人是很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生存发展的一大困境。据了解,大多数兰州鼓子往往流传于乡镇、村落,在城市中多流行于茶馆,它自娱性强,但是很少被大众所接受,通常多为老年人所喜爱。而表演兰州鼓子的民间艺人也在不断减少,虽然政府想壮大继承人的队伍,但是现在看来继承人的队伍已经出现了老化的趋势,所以说兰州鼓子要想继承下去,必须解决缺乏年轻“血液”的问题。

2.演唱曲目单一

兰州鼓子所演唱的曲目冗长且形式单一。随着时代不断地进步发展,人们更喜欢新潮、有趣的表演形式,但兰州鼓子的表演形式较为单调,个别曲目演唱时间过长,没有相应的辅助,并且字少腔调多,所以会有听众不懂演唱者在演唱时想要表达的意思,缺乏大众吸引力,这也是十分突出的一个问题。

3.后现代文化的冲击

兰州鼓子受到后现代文化的冲击,这是兰州鼓子作为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符号性被逐渐取代的表现。后现代包罗万象,先人将文化进行建构,使其成为一种具有独特传承和发展模式的价值体系,而通过后人的不断重构,使文化得到发展。我们作为文化的享有者,一直履行着解构文化的职责,所以在此基础上,文化的吸收显得更加重要,现代社会的消费主义、娱乐主义观念,作为一种文化思潮不断地冲击着我们固有的文化构成,在文化中诞生的古老艺术形式,却在文化的不断更迭中,逐渐演变成符号化的“遗产”。

价值追求的改变是兰州鼓子在后现代文化浪潮中站不住脚的根本原因,虽然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但时至今日,在商业性远远高于艺术追求的现代,艺术价值的高低往往取决于商业价值的高低。传统文化大多都是小众且具有较高的艺术性的,需要有复杂的思维能力及大量的知识储备,才能够充分解读它,但是在如今这般快速而简单的现代生活里,这种接纳文化的方式踪迹难寻。

后现代文化对于这种随着时间而逐渐“衰老”的艺术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普遍的新潮文化逐渐使得传统文化的符号性变得隐晦。现今对于兰州鼓子这种文化遗产,我们更多的应该是从中汲取优秀传统文化及民族精神,进行一波对后现代文化的反冲击,从而让这种具有传承价值的艺术作为一种文化精神,重新回到大众视野中。

(二)兰州鼓子的保护措施

1.培养兰州鼓子传承人

兰州鼓子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培养大量的优秀传承人将这项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显得尤为重要。培养优秀的传承人是传承兰州鼓子的关键环节,伴随着新兴文化浪潮的冲击,兰州鼓子的传承人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减少,相关部门在此种情况下必须先从意识层面改变固有文化认知,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培养兰州鼓子传承人的工作,用新的方式来改造传统。兰州鼓子曲目种类繁多,可以采用对号入座的形式培养及寻找传承人,使其发挥自己的特长。

2.需要政府的扶持

兰州鼓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性,决定了政府需要引起重视,并且需要制定相关针对性政策,以为兰州鼓子的生存发展提供更多的可能性。首先政府应意识到保护兰州鼓子的重要性,然后再开展与之相关的研究工作,保留好研究成果及资料,并且不能安于当下,需要在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有更大的突破;其次政府需要做一些社会调查问卷,调查当代年轻人对兰州鼓子的认识及了解,再思考怎样做才能把兰州鼓子融入到当代青年的生活中去,让大多数年轻人从被动到主动;最后,政府应该在经济上给予大力支持,支持兰州鼓子的发展及其运行,在鼓励培养传承人的前提下,大力彰显本地文化的独特魅力,从而扩大传播。?

四、总结

“艺苑奇葩,金城正声”是兰州鼓子所独有的美誉,所以这种带有地域特色标签的文化是需要大力支持及传承的,必须了解它的现状,把握它面临的困境。对症下药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的目光,培养他们继承优秀文化的意愿。在历史的推动下,应该不断地继承发展,只有这样传统文化艺术才能真正得到保护并且存活下来,才能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家喻户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