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李艺婷
【摘 要】传统文化是各地的文明在长时间内积累沉淀而形成的独具本民族风格的民族特质,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文明、风俗和精神,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各国的文化开始涌入国内,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文化的发展,同时也使得部分优秀文化遭受严重冲击。而传统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已经开始淡出人们的生活,如何才能保护我们的传统戏曲?如何才能使传统戏曲传承下去?值得我们思考……
【关键词】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学前教育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34-0049-02
一、弘扬传统戏曲的必要性
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区历史发展的缩影,是一个地区的标志,世界各地各个民族都有独具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我国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的总体。纵观中国历史可以发现,我国传统文化是政治、经济、思想和艺术等各类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总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活的灵魂。中国传统音乐又叫中国民间传统音乐,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说起中国的传统音乐,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传统戏曲,传统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中国戏曲主要由民间歌舞、说唱和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形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汉代形成基本的雏形,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是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等多种表现形式于一体的一种崭新的艺术形式,约有三百六十多种,是我国音乐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堪称中华民族的瑰宝。
当今世界提倡文化多元化,艺术欣赏品味表现出多元化特征。改革开放以来,越来越多的外国艺术流入国内,在国内形成了众星璀璨的艺术氛围,使人应接不暇,眼花缭乱,这无疑丰富了人们的艺术生活。但是近年来,我们突然发现百姓喜闻乐见、流传了千百年的戏曲艺术,已经走向衰败——演出没有观众,年轻人不感兴趣、不认同,导致戏曲在我国传统音乐艺术中的地位逐漸降低,后继无人,甚至可能走向灭亡。针对这一现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在各地积极开展“戏曲进校园”等活动,弘扬戏曲文化,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兴趣,提高戏曲素养,极力推动戏曲艺术发展。
近年来,对于传统戏曲的传播与发展,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推广政策。一是大力推进“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由各个级别的专业剧团深入到学校实地演出,组织学生欣赏观看。二是各地区各级别的高校偶尔都会邀请戏曲名家或者专业演员进入校园举办关于戏曲的专题讲座,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戏曲文化。三是有条件的高校会把戏曲表演课程加入学校的选修课程中,甚至多所音乐专业院校已经开始开设并招收戏曲专业的学生,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引导学生,让学生走进传统戏曲这门艺术,让他们有机会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戏曲,提高对中国传统戏曲乃至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的合理性
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是幼儿园教师,其服务对象为3-6岁儿童。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阶段,针对我国传统文化严重流失,面临戏曲艺术传承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这一现象,学前教育专业更应该担负起启蒙教育的责任,从孩子抓起,培养幼儿对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与认知,给戏曲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围绕基础教学,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以及能够胜任简单的基础教学。因此,培养内容的多元化、基础化是其准确的定位。然而纵观我国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程,大多演变成了美声、民族这种专业的声乐课,这与我们的课程定位严重不符,课程过于单一、过于专业化是目前学前教育音乐课程的主要问题。笔者认为,可将学前教育专业内容较为单一的声乐课改为音乐艺术课程,教学内容由单一的声乐课转变为多元化的与音乐相关的课程,实施以拓宽学生音乐艺术视野、提升音乐艺术修养、了解音乐艺术基础常识为目标的综合课程的教学。而将传统戏曲融入学前教育的音乐艺术课堂,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多方面培养和提高学前师范生的艺术素养,满足学生未来的职业需求,也是对学前教育专业音乐艺术课的准确定位,更是对国家支持戏曲艺术发展政策的积极响应。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服务对象为幼儿园学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模仿能力,对鲜艳的色彩具有敏锐的感知力和吸引力。可充分利用这一特点,用传统戏曲夸张的动作和带有鲜艳色彩的服饰和妆容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培养其对传统戏曲的兴趣和审美,达到愉快的情感体验。“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可充分采用游戏方式将戏曲艺术融入幼儿课堂,如戴脸谱面具、穿戏服等,用身体动作表现戏曲的韵味和情绪,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使孩子在同伴的相互激励竞争中快乐模仿,大胆表演,增强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渗入传统戏曲教学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审时度势,根据社会情况及时调整课程设置,跟上时代步伐为社会服务,才能适应职业需要,满足未来的职业需求。
三、传统戏曲的教育功能
传统戏曲既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又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具有综合教育功能。
戏曲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堪称我国的艺术瑰宝。传统的戏曲,除京剧外,还包括300多种地方戏曲,每一种戏曲还包括多种唱腔、流派和经典曲目。以融入传统戏曲教学为例,在教学时,可以从几种具有代表性的剧种中选择简单、经典、幼儿能够接受的内容进行教学,利用优美的旋律引导学生欣赏、模仿、表演,激发学生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生对戏曲艺术的感受力和表现力,既能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又能使学生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培养情感认同和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唱、念、做、打”简称“四功”,是戏曲表演的四种艺术手段。“唱”指唱功;“念”指音乐性的念白;“做”指舞蹈化的形体动作;“打”指的是武打。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职业定位和服务对象,可选择多个经典作品,欣赏多个剧种及流派的唱段,使学生能够分辨经典剧种、了解不同的人物及其风格。学唱简单的戏曲片段,掌握不同的角色、流派的演唱风格;学习简单的念白,了解戏曲节奏化语言,抑扬顿挫、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简单的戏曲动作和表情,如亮相、亮靴底、走台步等,动作铿锵有力,既传承了传统戏曲,又提高了学生的表现能力和表演能力,充分感受戏曲艺术;“打”即武打,考虑到安全问题,这一部分建议以视频观看为主。让学生通过学习简单的戏曲念白、动作以及学唱经典的戏曲片段,感受不同的戏曲作品,体会不同剧种之间形式和风格的区别,使学生亲身体验戏曲艺术,加深对传统戏曲的了解,培养对戏曲艺术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
京剧是我国的一大剧种,被誉为我国国粹。京剧脸谱,是传统戏曲中的一种特殊化妆方法,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类型的人物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已流传至国外,被公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标识之一。每一个脸谱都有它所代表的美、善、真、忠和奸,不同的脸谱代表着不同的人物和性格,色彩丰富,惟妙惟肖。可以向学生讲解一些有关传统戏曲的常识性知识,如脸谱、服装、角色等;对几种典型剧种及其流派进行介绍并欣赏,使学生能够初步理解作品所蕴含的思想内容,能够分辨几种戏曲的唱腔和表现形式,认识多种不同的脸谱,并能够简单区分其所代表的人物及其特点。
戏曲常识是对戏曲知识的总结和概括,是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戏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应能够说出一些简单的戏曲常识,了解基本的戏曲知识,如:中国戏曲中人物的角色行当有其明显的分类,根据人物性别、年龄以及人物分析分为“生、旦、净、末、丑”这几个行当,要求学生了解每一行当名称的类型,并能够区分戏曲角色屬于哪一行当,特别是“老生”“花旦”“丑角”这几个基本行当的认识和区分,并且能够根据学习的传统戏曲的知识进行创编活动,用创造性的动作表现演唱内容,根据旋律创编歌词动作等等,全面提高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
传统戏曲进课堂的教学,更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所以,传统戏曲同样具有德育功能。如著名戏曲剧目《穆桂英挂帅》,通过讲述巾帼英雄穆桂英的事迹,赞颂了爱国主义精神;经典剧目《赵氏孤儿》,讲述了春秋时期赵家孤儿赵武为家报仇的故事,以此教育人们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正义永远不会缺席的道德观等等。
四、传统戏曲进课堂的教学效果
笔者有了改革学前教育音乐艺术课程这个想法之后,多次进行了传统戏曲教学的实践课,学生对传统戏曲的态度发生了极大的改变。通过与学生交流之后发现,很多学生表示戏曲也不是那么难以接受,之前不喜欢的原因是看不懂,不了解戏曲知识,所以很多东西看不明白,并表示以后会去多了解戏曲通识知识,多看中国传统戏曲。还有的学生甚至有了组织同学们在毕业晚会或者春节联欢晚会上表演戏曲选段的想法,并表示他们希望以后多增加些戏曲课堂,学生们对戏曲艺术突然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另外,在向学生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进行这样一堂课之后,学生表示非常支持,他们同样认为我们的传统戏曲不应该从此走向末路,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一份力量,把传统戏曲文化传播给幼儿园的小朋友,让传统戏曲得以传承和发展。由此看来,年轻一代的学生们并不是不喜欢戏曲,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缺乏传统戏曲知识,从未接触过戏曲,不了解戏曲。在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艺术课中融入传统戏曲教学,不仅能让学生欣赏戏曲、了解戏曲,更能让学生喜爱戏曲,热爱传统戏曲艺术!
传播是传承的基础,而教育是传播的最佳途径。在传统戏曲渐入末路的当今时代,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承载了祖国的希望。传统戏曲进课堂不仅有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又能够达到保护传统戏曲的根本目的,使越来越多的青少年喜爱传统戏曲,弘扬传统戏曲。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