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传播仪式观视角下“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

时间:2024-06-18

岑长凤 熊承霞

【摘 要】本文从詹姆斯·凯瑞传播仪式观的视角出发,同时运用传播符号学方法对“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进行分析与探究,从街区建筑装饰符号组合、街区民风民俗符号组合、街区饮食元素符号组合三个符号特征角度分别解读场景中文化符号所发挥的替代性、生产性、维系性与强化性作用,从而构建了以老上海风情为特色的公共文化空间,形成了整体的身份认同,使“1192弄”成为老上海风情文化街区的现实指代,以文化吸引力带动消费力,以消费力反哺文化空间营造,形成两者之间的良性循环发展。

【关键词】传播仪式观;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符号

中图分类号:G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9-0197-02

文化主题街区是以文化为主线,通过打造特色文化街区,向游客展示一定主题的历史文化或民俗文化。上海“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以老上海风情为设计基础,在场景布置中,运用了多种符号组合,分别构建了“居民小巷”、“申城仓库”、“百味大街”、“老赞大街”、“沪上市集”、“船坞码头”等场景化空间,并配以大量的细节处理,如黑胶唱片机、黄包车、草垛、电车道、霓虹灯、月份广告牌、红绿信号灯等,极具老上海风情。

如詹姆斯·凯瑞所认为的,传播是一种文化,传播建构并维系着一个有意义的文化世界,人们分享着共同的情感和体验。“1192弄”作为一个特色文化传播的场域,通过大量老上海风情文化元素的组合运用,建构了一个靠老上海文化内涵维系着的文化空间,人们浸润在场景符号所传达出的精神内涵中,并在这个空间中获得文化身份认同。

一、传播仪式观下的文化空间及身份认同

传播的“传递观”与“仪式观”是美国文化中存在的两种不同的传播概念。美国著名学者詹姆斯·凯瑞认为:如果说传递观中的“传播”一词的原型是出于控制的目的而在地理空间拓展信息,那么在仪式观中“传播”一词的原型则是一种以团体或共同的身份把人们召集在一起的神圣典礼。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不是指信息在空中的扩散,不是传达信息的行为,而是指“时间上对信息的维修”,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如何理解传播是“共享信仰的表征”?借助宗教中的教堂礼拜活动可知,教徒们去参加礼拜并不是为了获取什么实质的信息,而是通过参与整个礼拜活动的过程,宣示他的信仰与归属,并遵循着宗教的教义与规范。正如凯瑞所持有的观点:传播的起源及最高境界并不是信息的传递,而是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这也是本文研究的根本理论出发点。在“1192弄”文化共享空间这样一个大量特色文化元素符号聚合起来的场域,整个空间表达着对老上海风情的追忆,人们进入“1192弄”街区就参与了这个场域空间内的文化传播,感受着文化气息,就如教徒们进入教堂,人们能更深刻地感受到一种身处“有秩序、有意义的文化世界”的身份认同感。

二、“1192弄”主题街区仪式符号解析

符号学的创始人索绪尔认为,符号本身没有任何意义,而取决于它与整体符号结构的关系。为了建构“1192弄”的符号系统,将每个符号元素连接起来营造整体的老上海风情街气息,“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通过多方面的文化符号元素,打造了极具复古风格的“摩登老上海”空间。本文将从下列三个角度对其场景化体验空间进行传播符号解析。

(一)街区建筑装饰符号组合——复刻景象

第一个方面是特色地标名称。在“1192弄“的整体装饰上,最大的特色是运用地标场景布置空间。地标名称是一种典型的非语言符号,按照皮尔斯的分类,地标名称是非常典型的指索符号。在“1192弄”这一特色的文化语境中,分别构建了“船坞码头”、“平安里”、“太平洋酒吧”、“申城仓库”等地标场景,同时还有多样的特色景观小品,如“复兴号”大客运轮船、老式斑驳的石库门建筑、老字号门店、凹凸不平的弄堂砖瓦等,加上墙上的张贴画和特色广告牌、歌舞厅、留声机等元素,共同营造了极具老上海风情的主题街区。

第二个方面是灯光的应用。上海曾流传一首竹枝词:“火树银花灿若何,西商赛会赛灯多。电光环作招牌字,万点明星遍屋罗。”描绘了租界商市夜景中霓虹灯闪烁着流光溢彩的场景,成为夜上海一道耀眼的风景线。“1192弄”的灯光,无论是上空的灯光还是电车轨道旁的路灯、广告牌上的灯光,都为整个空间氛围的营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三个方面是特色的有轨电车车道。当电车载客运行时,铃铛响起阵阵“叮叮当、叮叮当”的警示声让路人避让,电车慢悠悠地往前行驶,穿梭在彩灯耀眼的街巷,穿过码头,穿过“复兴号”,穿过“百味大街”,穿过“太平洋酒吧”,让人在电车这个更具体的空间中感受到不一样的老上海气息。

詹姆斯·凯瑞认为每种符号都具有替代性,“就像普通的语言,每种语言形式都是用来谈及并代表那些不在眼前的东西。这种替代能力,也就是当‘真正的刺激物在实物形态上并不在场时产生的某种复杂的行为,是又一种大家经常注意到却又没有得到充分探讨的能力。”从仪式观的视角来看,建筑装饰符号就具有这样的替代能力,街区内大量使用带有老上海风情的建筑装饰符号,就是为了重现老上海的复古风情,重现当时霓虹闪烁、电车穿梭的热闹街区,而这些场景已经不会在目前的街景实物中完整呈现了,那么,作为复制品的建筑装饰符号就能很好地起到营造氛围、建构公共文化场景空间、复刻景象的效果。

(二)街区民风民俗符号组合——增强认同

在“1192弄”的场景构造中,令人關注的还有地面上摆设布置的藤竹编的圆簸箕,加之麻袋、草垛、酒坛、脚踏车、黄包车、手提行李箱等各类物品,再现了旧时代上海的民风民俗。如果说建筑装饰整体上给人的是上海的“摩登”风范,那么民俗元素的加入,便是让整个空间场景更具有生活气息、市民气息。走在电车轨道两旁,脚上踩着石头铺设的道路,收音机里或放着上海方言的童谣,或放着歌舞厅里的音乐,或放着周璇的“莺歌燕语”,还有主题街区里的保安身穿着具有年代感的制服,所有这些都增添了一层亲近感与生活感。

如果说建筑装饰元素是发挥了符号的替代性作用,那么民风民俗元素则是表现了符号的生产性特征,符号的生产性特征是指“掌控符号的人有能力在有限的符号元素基础上生产无数个表征”。这些民风民俗元素被设计者看似无意实则有序地布置在整个空间的场景中,它们作为一个符号是过去老上海民风生活的表征,同时又是当前场景下的实物,见物思情,场景中这些细节的设计带给个体独特的心理感受,通过它们的“画龙点睛”,将老上海风情气息在情感上又拉近了一步,让老上海的风情特色不仅仅是富有人士的丰富多彩的夜生活,同时也有普通民众的平凡生活,增强了人们对整个场景的文化认同感。

(三)街区饮食元素符号组合——维系认同与强化记忆

“1192弄”主题街区中,老字号餐饮店铺非常之多,各具特色。与上海风情相匹配的沈大成、老大房、大壶春、泰康食品招牌老店,还有受到新旧上海人追捧的老牌港台品牌店,如木仔记、卡斯特拉、眷村阿嬷等,以及江浙老牌店如小绍兴、小金陵、缸鸭狗等,更有特色小吃店,如七宝汤圆、阿甘锅盔、西藏酸奶等。每家店铺的装修契合了整个主题街区的复古特色。街区还设置了公共餐饮区,巧妙地设计成了老字号品牌堂食的感觉,极具老上海味道。

“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将老字号的品牌餐饮店和特色小吃店汇聚起来,形成了饮食文化符号系统,游客在就餐过程中感受每家店装修的不同特色,同时又与街区的文化神韵相融。从仪式观的角度来看,饮食文化符号起到的是维系认同与强化记忆的作用,人们不仅仅从视觉听觉的感官上感受老上海风情文化,也通过老字号餐饮在触觉嗅觉味觉上留下与整个场景相关的记忆。

三、临场性互动体验——增强情感体验

“1192弄”主题街区设计了有轨电车,每次可容纳12人乘坐,电车环绕主题街区的轨道前进,在前行的过程中,叮叮当当的铃铛声提醒着路人避让。在街区里,每月策划可让游客参与的互动体验节目,如2019年8月下旬开始的情景剧演出,整部情景剧是在电车内表演,不同角色的演员上上下下,演剧情、说台词、与观众互动,演员们除了展现剧情外,还竭尽所能地将观众融入到整个剧情中,让观众感受到融入其中的互动参与感。其他的活动还有《海上名媛》沉浸式戏剧演出、飞行夹克展览、swinglover摇摆舞公开课等。在主题街区进行的活动或表演,更关注于调动观众的情绪,让活动本身与观众产生关联、产生共鸣,使观众既是整个街区的受众、体验者、消费者,同时又可以成为这个主题街区的传播者。

互动体验的设置对推动“1192弄”主题街区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当人们在文化主题街区参与了这些互动活动之后,个体便获得了在这个特殊文化情境下的一种临时群体身份,参与者与组织引领者以及一旁举着手机拍照的观众共同参与了一个“表演舞台”的互动仪式,从而对文化主题街区的场景与文化内涵产生更多共同的情感体验,形成更深刻的印象与理解,更认可这样的文化空间。

四、发现与启示

“1192弄”主题街区场景的布置与细节处理建构起了民国风的老上海风情街文化空间,在文化上通过大量丰富多样的元素建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形成了一个具有扩散力与吸引力的传播场景。在对“1192弄”文化主题街区的研究实践中,传播仪式观视角提供了文化元素符号的融合分析与探究路径,街区建筑装饰符号、街区民风民俗符号、街区饮食元素符号,加之街区内的互动体验活动,建构了一个整体的、有活力的、流动着生命力的文化公共空间,使游客能够真正感受到民国风的老上海风情,产生心理共鸣与情感连接。未来或许可以通过打造特色的文化街区,在商业开发中发掘文化内涵与魅力,呈现文化的多样性与生命活力,通过建构特色的文化公共空间,塑造文化街区鲜明的形象,以文化吸引力产生消费力,以消费力反哺文化的发展,从而保持文化主题街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这将是一条推动文化与经济共同发展的可行之路。

参考文献:

[1]詹姆斯·凯瑞.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M].丁未,译.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19:18.

[2]李岳坤.傳播的仪式观视域下“延安·1938”文化主题街区传播研究[D].西北大学,2018.

[3]陈阳.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M].北京:中国人民出版社,2007:300.

[4]雷锦锦.文化符号学视角下我国文化主题街区开发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6,(10):287.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