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崔金洋 许和隆
【摘 要】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的相关概念,近年来被逐渐运用到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随着网络的出现,加速了大众传媒的更新换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活动场域,生成了网络拟态环境。与此同时,网络拟态环境加固先入之见、生产碎片事实、催生舆论漩涡的客观现象,极大地冲击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在这一客观情形下,合理认知网络拟态环境,通过议程设置、诉诸理性和行为规范等方式方法,在网络拟态环境下重构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显得不可或缺。
【关键词】网络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人;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26-0192-03
一、网络拟态环境: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建构的新型载体
“拟态环境”作为传播学的相关概念,初现于沃尔特·李普曼的《公众舆论》一书。李普曼在书中指出,“我们尤其应当注意一个共同的因素,那就是楔入在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①,人们对这种环境的调试“是通过‘虚构这一媒介进行的”,这种虚构并不是毫无凭据地制造谎言,他强调,“我指的是对环境的描写,而这个环境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本身创造出来的”②。在李普曼那里,所谓的“虚构”是指人们通过传播媒介对现实环境选择、重组、创造。可以看出,他所论及的“虚拟环境”,即拟态环境,更多指的是通过传播媒介实现对现实世界的简单重构、局部摹写,从而形成的一种符号化的信息环境,是世界在人们脑海中形成的内心图像。
随着大众传媒的发展,互联网逐渐取代报纸在信息传播中的主导地位,成为舆论信息传播的新型媒介,由此,网络拟态环境作为拟态环境的一种形态逐步发展起来。张林、胡晓在对网络拟态环境进行描述时,认为网络拟态环境是指运用网络这一传播媒介对各类信息的选择、加工以及重新解构化向人们展示的环境。③网络拟态环境是科技革命不断发展的产物,伴随着网络的普及化、大众化,网络作为新型的、具体的传播媒介,在信息的互流互通中,其中心地位愈发凸显,由此产生的网络拟态环境,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着不容忽视的影响。
首先,网络拟态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新的发挥空间。以互联网为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的发展,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引入一个新的活动空间。在这里,互联网不断进行着信息的输入与输出,人们浸润在这样的信息风暴中心,脑海会形成种种信息的印象层,当受到现实的刺激时,个人的情感重新被激起,从而作用于现实生活。网络拟态环境一方面作为虚拟环境而存在,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具有现实性意义,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分出精力,从现实社会的单一场域汇入网络拟态环境中,以规范网络拟态环境的舆论生态。
其次,网络拟态环境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型传播载体。大众传媒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一直发挥着信息传递的功能。在传统社会,传播媒介较为单一、局限,报纸成为人们主要的宣传工具,但限于词语的匮乏、思想的个体差异,只能是竭力对世界原貌及现实事物进行图像摹写、事件还原,因此形成的拟态环境也只能是现实世界的简构,与客观世界之間存在一定偏差。互联网的兴起以裂变传播方式传递着信息资源,将大众媒介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以符号化、数字化的形式重构现实事件。这种便捷化的新型传播载体,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功能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最后,网络拟态环境助力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建构。叶方兴曾在《社会之镜 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中对思想政治教育人进行了界定,他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主要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实践过程中,因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而发生互动的人”,④即思想政治教育相关从业者和对象。网络拟态环境建构起了思想政治教育人的活动空间,并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托运至此,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行为实施、价值建构提供了前提、基础。由此,在网络拟态环境中形成了“场域-主体-内容”的空间架构,促进信息传递模式向“主体(信息传播人)-网络(大众传媒)-主体(信息接收者)”转变。需要注意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人在这一过程中应始终担任着主体角色。
二、网络拟态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建构的现实屏障
(一)网络拟态环境加固先入之见,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先入之见即成见,是人们脑海中的一种固有认知。海德格尔在描述理解前结构时,就曾将其视为前有(在理解之前就已经存在的东西,比如背景、前提条件)、前见(指理解之前所持有的偏见、看法)、前设(即理解之前做出的假设,是一种经验加工)的三者共同体。这种理解前结构究其实质,是一种先入之见,即偏见,是一种无意识的情感偏颇。在网络拟态环境中,这种先入之见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固。
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由于受到各种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信息流的冲击,先入之见不可避免地附着上意识形态性。尤其是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未放弃对中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加之网络媒介不受国别、时空、地域的限制,为资本主义的信息侵扰提供了可乘之机。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敌对势力凭借技术优势,传递具有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信息资源,或是通过夸大歪曲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社会事件,抹黑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或是宣扬历史虚无主义、民粹主义等有害思想,对人们的思想进行潜移默化的偷换概念,由此在缺乏理性思辨能力的人们那里,扭转并逐步构建出不利于社会和谐的先入之见。这极大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难度,当思想政治教育者在传播社会主流价值观念时,被教育对象受到头脑中上述已有观念的影响,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产生抵抗意识,形成一种内生抗力,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断冲击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主体地位。
(二)网络拟态环境生产碎片事实,冲击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主体思想建构
网络拟态环境的碎片化,导致事件还原性受损。网络拟态环境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曲折反映,具有碎片化的特点。虽然网络作为一种新型传播载体,兼具即时性、海量性,但并不能做到对现实事件百分百还原与重现。这种碎片事实被有心人用来证实某种观点、立场和言论,显而易见地,事物的整体性被忽略了,以偏概全的现象比比皆是。再者,传播主体的个人情感不自觉输入,也影响着事件的真实性呈现。李普曼在书中这样论述,即使是一个事件的直接见证者,再对第二人讲述事件的前因后果时,也会无意识地加入自己想当然的细节描述,投入自身的情感偏向。这是一种本能驱动,能够控制住自己情绪化加工的少之又少,于是事件的真实性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
这种碎片化、情绪化的事件重构,对于人们了解事件背后的真实模样施加了不小的阻力,人们倾向于捕风捉影,倾向于各类推测想象,“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⑤。于是在事件没有得到完整披露之前,舆论的风向已经转之又转,而人一向作为群居性的动物而存在,易于形成一种盲目认同和大众化的共鸣。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这一碎片化的网络拟态环境中,由于无法全面窥视社会事件的全貌,因此极易被带偏离正常轨道,做出错误的价值判断,削弱其理性思辨的能力,弱化其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能动性。
(三)网络拟态环境催生舆论漩涡,弱化思想政治教育现实效果
网络作为大众传播媒介,其自身独特的开放性、交互性在信息的获取、传播、交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的社交由茶几文化转移到网络文化,网络社交圈子逐步形成。人们根据自身的情感特性、个人兴趣及利益需求,有目的有选择地接触相关信息资源,并通过词语、符号、举止掀起一定程度的信息风暴,形成一定的舆论漩涡。
一定的舆论漩涡有利于引发社会公众对相关事件的关注,聚焦事件的发展走向,助推矛盾的顺利解决。诸如翟天临事件、频发的家暴事件,正是因为舆论的闪光灯照到了这里,人们对其抽丝剥茧、“穷追不舍”,才促使正义不再迟到。但并非所有的舆论都会自觉走向理性,“‘舆论的主体就是‘公众,换句话说,舆论总是公众的舆论”,⑥而人的意志既坚不可摧,却又脆弱不堪。当负面言论在网络的造势下掀起阵阵波涛,社会主流价值观念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舆论被有意煽动,成为帝国主义撬开中国城墙的第一铲;信息被异化、被污染,而此时的“舆论所指的环境不过是被了解到的意见”⑦,是帝国主义想让公众了解到的那些意见,是一种有目的的诱引。而人们往往会对其置身的环境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受其牵引,从而做出欠缺理性的行为选择。在这样的舆论漩涡的冲击下,原本居于主导地位的思想政治教育被弱化、被边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效果并不尽如人意。
三、网络拟态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性建构的实践通道
(一)议程设置:优化网络拟态环境的要点
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功效,重塑、加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主体地位,首先且最为重要的是营造一个天朗气清的交往环境,优化网络拟态环境。“人们对万物、对自我的观念并非与生俱来,它们是后天习得的”⑧,环境作为社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对内生其中的人的价值、观念、行为结构发挥着潜移默化的渗透和塑造作用。因此,必须有序净化网络拟态环境,合理规范网络信息发布行为,而有针对性地利用传播媒介进行议程设置,是其中的重中之重。公众的认知和判断与大众传媒的偏向性报道存在一定的联系,当传播媒介就某项事件强调越多,公众对于此类事物的关注度就越高。通过议程设置,大众传播有意识地筛选信息、提供信息,对人们的思考和意见产生一定的影响,從而更有利于维护网络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
一要坚持系统性、长期性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建构。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主体地位仅靠一次宣传、一份报告是难以达到巩固效果的,社会是动态发展的社会,稍有松懈便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对于大众传媒的信息传播,政府不应放之任之。首先应坚持持续性的政治意识输出,始终保持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政治意识的敏感度;其次应坚守“把关人”的角色意识,对传播媒介传递的信息进行筛选、过滤,有目标、分方向、有力度地传播马克思主义,强化党的领导。
二要合理规范议题,传播正向价值观念。在网络拟态环境中,虽然信息错综复杂,但人们的时间和注意力有限,更多的是对重复出现在自己视野中的话题产生兴趣并持续关注,因此应该合理进行议程设置。通过对各类信息进行归类,加大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话题输出,培养思想政治教育人共同的道德追求,激发内生凝聚力;树立正确的行事原则,积极传播正面榜样的先进事迹,发挥其模范带头作用。
(二)诉诸理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理性塑造。思想政治教育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体,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核心要素,必须予以重视。一方面要进行知识体系的系统建构。在网络拟态环境中,信息的碎片化与海量性迷惑着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心理视线,究其根本,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知识根基虚化、弱化。针对这类问题,应注意提升和优化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素养与教学方式,渲染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及形象感召力,从而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产生正向的吸引力,教学相长,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人的理论素养。
另一方面,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人的信息鉴别能力。人作为社会人、公共人,也是一个理性人,但这种理性由于受到各种外界信息的侵扰以及内心情感的失衡,难免有时失于理性。为了重塑理性思维,必须正确识别外界信息,去伪存真,由表及里。因此,应充分秉持大众媒介在信息生产与传播中的独立性,避免沦为别有用心的人的行动工具,媒介应坚持对时事热点的跟踪报道,全面地对事态进行还原性报道,还思想政治教育对象一个客观真实的事件。与此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应尽己所长剖析事件本质,对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进行正向引导。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在对事件有了全面、翔实的了解之后,再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
(三)行为规范:主体性建构的根本
就思想政治教育者而言,应自觉建构其在网络拟态环境中的主体身份。思想政治教育者从现实社会步入网络拟态环境后,其身份地位受到一定程度上的冲击,为了重建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定位,一方面要清晰认知并深刻剖析各类社会舆论,通过运用各种网络信息搜集技术搜索相关信息,达到对事件的完整把握。运用自身的信息鉴别能力,抓住舆论漩涡的中心眼,并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其实质有效传播出去。另一方面要塑造个体正面形象,自觉转向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主体。可以有意识地加大观念输出,运用新颖的媒体技术、先进的传播手段进行价值输出,及时更新话语表达方式,构建相对稳固的传播圈子,发挥自身的主体魄力。
就思想政治教育对象而言,应自觉树立主体意识,打破一直以来被动、消极的信息接收模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能动性,对大众传媒所形成的舆论风暴持保留态度,即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保持自身特性与理性,比如参与热点事件的讨论时,不要急于发表意见,应坚持兼听兼明的原则,做出理性的行为判断与选择。同时,拒绝做填鸭式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自觉性,认真审视大众媒介传递的信息。
注释:
①[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②[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2.
③张林,胡晓.思想政治教育传播效度的消融与重构——以网络拟态环境为话语空间[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4,(3):71-75.
④叶方兴.社会之镜:思想政治教育社会整合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85.
⑤[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1.
⑥[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
⑦[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20.
⑧[美]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阎克文,江红.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136.
参考文献:
[1]张北坪.拟态环境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困境及应对分析[J].教学与研究,2013,(8):106-112.
[2]骆郁廷.吸引、判断、选择: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词[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11):120-131.
[3]陈宗章,李大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及其空间结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15):20-23.
[4]崔克锐,杨光玮.虚拟与现实的视域融合——基于哲学解释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3):132-135.
[5]许和隆,刘茹.基于网络社会的公民教育主体性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4):12-17.
[6]徐志萍,金林南.思想政治教育主體性研究的现状、问题及展望[J].思想教育研究,2018,(2):32-36.
[7]周琪.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图像化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16,(10):11-14.
[8]王妍,柴巧霞.现代广播电视体系下的传播主体多元化审视[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4,(9):56-5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