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冯靖 袁智忠
【摘 要】从某种程度上说,《反贪风暴》系列重新开启了尘封十余年的反贪腐题材热潮。《反贪风暴》系列影片不仅选题聚焦社会民生热点,反映时代主旋律,而且在美学价值、叙事表达和电影伦理学等方面折射出较高的艺术水准。其对于当前因被快餐化、碎片化的商业氛围所裹挟的过于强调“颜值”“流量”而忽视了“美学”和“艺术”的影视业美学观念进行纠偏,将不同角色同样行为模式选择和价值观置于不同时空、剧情和角色体现差异性与统一性进行多重叙事风格表达,对新时代我国影视行业更好地诠释核心价值观、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探索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影视剧美学表达路径具有重要意义,也为内地类似题材影片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和经验。
【关键词】反贪风暴;现实主义美学;多重叙事;电影伦理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092-03
巴拉兹在《可见的人—电影文化》中预言,电影能够在团结全球各国、各族人民的事业上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些电影创作者也指出“编制影戏,有四个重要条件,高尚的思想、伟大的主义、文学的价值、美术的结构。”[1]诚然,电影,作为受众广泛、传播迅捷的载体,向全民公开,被全民共赏,受全民关注,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甚至教化民众。
一部精彩的电影固然离不开导演、编剧、演员的精湛诠释,但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现实主义题材,反映社会民众关切的热点、焦点问题,体现当代社会核心价值观的故事更能支撑电影的艺术魅力悠远绵长。香港电影,在近十年相对处于行业低迷期,相反,内地电影的日益成长和成熟,正展现出强大的市场活力,释放更大的市场空间。十八大以来,中央以“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强势掀起反腐风暴,“打虎拍蝇猎狐”硕果丰盈,然而彰显主流意识形态的影视佳作不多见,亟待一批优秀的反贪腐题材影视作品艺术化地呈现这一段历史与现实。2014年《反贪风暴》系列首部作品应运而生,早于“现象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三年,反映出导演林德禄对政治民生的前瞻性和对影视业生态变化的敏感性。《反贪风暴》系列由《Z风暴》(2014年)、《S风暴》(2016年)、《L风暴》(2018年)和《P风暴》(2019年)四部曲构成,票房分别为0.95亿元、2.09亿元、4.43亿元和7.94亿元,网络微博上好评如潮,可以说,该系列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双丰收。后续诸多内地反贪反腐影视作品,如《人民的名义》《自我救赎》《破晓》和《人民检察官》等都深受其影响。本文尝试从现实主义美学表达、多重叙事和电影伦理学等方面对《反贪风暴》系列前三部作品进行解读。
一、现实主义美学表达
现实主义美学表达的基本原则是坚持“生活、自然、真实”[2],将人物置于环境中,将角色成长和变化赋于情节中,这与当前过度消费“流量小鲜肉”“高颜值”截然不同。“高颜值”式美学表达主要通过“流量小鲜肉”的造型吸引眼球,制造“粉丝”狂热来封神造星,受众主要为年轻群体,特别是女性观众。“高颜值”式美学表达切中人们的“爱美之心”,收“赏心悦目”之效,本无可厚非;但近年来,“高颜值”式美学被过度商业化包装,其表达方式狂热无序更显畸形紊乱,早已背离了美学表达的范畴。例如,老艺术家潘长江因爆不识当红“流量小鲜肉”蔡徐坤而在网络微博上引发热议。笔者无意评价老艺术家和“小鲜肉”的艺术成就大小,而是对评论区无底线盲目跟风追星的“粉丝”感到失望,这些恶意中伤他人的拥泵也从侧面反映了在当前被快餐化、碎片化的商业氛围所裹挟的影视业过于强调“颜值”“流量”而忽视了“美学”和“艺术”。
在这种氛围下,重新审视《反贪风暴》系列,前三部作品中,1970年出生的古天乐和1971年出生的张智霖,虽然颜值依然在线,但经过岁月沉淀,角色打磨,更显沧桑、成熟与稳重。其他大部分演员如林家栋、陈静、王敏德、廖启智、胡海鹏和骆应钧,似乎也更符合实力派的标签定位。包括古天乐和张智霖在内的一众“老戏骨”在漫长的表演生涯中,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经典角色,犹如一锅老汤,对每一个新剧本、新角色的诠释,都为这锅汤增添了“厚”度,升华了这锅汤的“醇”度,品之回味无穷。《反贪风暴》导演及其制作团队“注重对人物心理矛盾的揭示,注重对人物在复杂情境中心态的拓展,使人物思想性格的发展脉络在时代与环境的大背景下能够清晰地展现而增加其真实行为的可信性。[2]”剧中每个人的所作所为,都有外界因素和内心欲望的驱动,而这个世界,本就不是非黑即白那么简单。扎根现实、反映民生、聚焦主旋律、专注表演艺术功力的现实主义表演美学对目前的“颜值”审美构成了一种反拨和冲击。这是不同于“小鲜肉”“高颜值”的另一种表达方式,拉长时间的刻轴,这或许也是“流量小鲜肉”“高颜值”们褪尽浮华,经岁月沉淀之后最终的成长归宿。
现实主义表演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艺术化还原“真实”。把生活中人物的本来面貌精准地表現出来,用真实塑造立体鲜活的人物形象,进而打动人心。演员们的表演之所以打动人心,跟他们有效把握和理解现实生活也有很大的关系,“演员们对于生活和艺术的认知和积淀都很丰厚,……生活中比作品还要强烈的事件和鲜明的人物比比皆是。”[2]而精湛的现实主义表演方法,也使《反贪风暴》系列作品塑造了陆志廉、黄文彬、梁安莹、刘保强、伦天源、程德明和洪亮等活生生的人物形象。这些实力派演员表达出来的不是脸谱式的、席勒化的人物形象,而是具体的、极富人物个性的莎士比亚化艺术角色。这些演员从一个表情、一个动作传递出极富人物个性的表演,让剧情在精心布置的叙事链中步步惊心,令观众有于无声处听惊雷之感。
林家栋饰演的黄文彬面对ICAC(香港廉政公署)人员,如是解释黑钱洗白路径:“第一天从香港,去迪拜,到塞浦路斯,……最后经日本回香港。我光说都要半分钟,但这钱,从地球上走一圈,只要8秒。”此番言论,固然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内,但也不能否认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现实中黑钱复杂而隐蔽的清洗轨迹。从ICAC负责盘问的人员低头对视这个不足一秒的镜头来看,其略显尴尬的表情既印证了对黄文彬说辞的客观性和合理性的认同,也更多流露出对黄文彬如此狡猾且深谙反侦察之道的无奈和力不从心。随后,陆志廉(古天乐饰)亲自与黄文彬对话,并为黄文彬叫了龙井茶,在试探不到黄文彬底细的情况下,为不打草惊蛇,在追问罗德勇(卢海鹏饰)的笔记本为何没在警方的证物清单上之后,以投石问路的方式结束了第一次交锋。这里,“喝茶”颇有深意。ICAC类似于内地的中纪委,被ICAC喊去“喝咖啡”,等同于被中纪委约谈“喝茶”,而陆志廉以“喝茶”代替“喝咖啡”的传统,恰好映照现实中中纪委的强大震慑力。陆志廉冷静、睿智,又无孔不入,每句话都似有所指,每个动作都处心积虑,被陆志廉盯上,就会被咬住不放,只要露出一点蛛丝马迹就满盘皆输,再高明的骗局、再隐秘的手法也仅仅是增加了剧情的紧张和精彩程度,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最终的结局一定是正义战胜邪恶。
二、多重叙事的风格化追求
多重叙事风格,来源于德勒兹关于“差异与重复”的后结构主义思想,因其能够艺术性地将过去、现在与未来共生共存,将时间轮回、人物轮回、故事轮回交叠互渗,戏剧化展示尼采“永恒回归”的观念而受到追捧。德勒兹一直强调差异性而非同一性的回归,并在《差异与重复》中细致论述了以潜在的无限性重复构建新的开端[3]。纵观《反贪风暴》前三部曲,以陆志廉为主线,以ICAC调查团队为班底,同一张面孔出现在不同的叙事情节中,演绎不同的角色,却带有便于识别的个性印记,人物與角色、价值与立场彼此交叉、拼接、重构,又互相协调、统一、融合,共同构成了该系列的独特风景。《反贪风暴》系列借用角色设定及人物关系中的“替代”与“重像”来强调人物之间的相互独立与差异,以不同的叙事框架将同一位演员放在不同的场景中,通过人物标记性表情、动作等的重复展示,巧妙地把原本矛盾的重复与差异两种特质协调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带有周期性重复和特征区别的复杂视觉序列,借助空间上的重复性与个体上的异质性,表达差异性反复的永恒主题[3]。
在《反贪风暴》系列作品中,灵魂人物陆志廉贯穿始终,ICAC调查班底从一而终,欧锦棠饰演安达、盛君饰演谭美莉、曾国祥饰演马耀祖、张松枝饰演细良、蔡瀚亿饰演陈俊辉等,剧中反贪班组雷打不动的设定也与另一个时空——现实中的反贪反腐绝不是一阵风、一场运动,反腐永远在路上遥相呼应。在《Z风暴》中,由卢海鹏饰演的会计事务所核数师罗德永,因其妻被人利用洗黑钱,不仅害死了搭档,自己身败名裂之后也惨遭反派灭口;在《S风暴》中,卢海鹏“变身”为深耕地下赌马场且两面通吃的大庄家申华山,同样因为嗜赌的女友而露出破绽,最终被黑势力暗杀;在《L风暴》中,卢海鹏又饰演一位退隐江湖、不问天下纷争的社团叔父,剧情也为他安排了徒弟徐有才(廖启智饰)被杀这个冲突,从他与刘保强(张智霖饰)的交谈中,可以看出,若非他金盆洗手多年,此事实难善了。从这个戏份并不重的配角就能够清晰辨识出《反贪风暴》系列选人设角一以贯之的风格。
《Z风暴》中陆志廉的上司ICAC的余洪盛副处长(张兆辉饰),和《L风暴》中陆志廉的上司副廉署专员余Sir(关礼杰饰),虽然由不同演员饰演,但均能将凛然正气、刚正坚毅表现得深刻具体,让人看到余Sir,就能联想到余副处长,戏剧化再现了差异与重复在人物轮回、故事轮回的交叠互渗和差异性的统一回归。《S风暴》中的地下庄家邓达标(姜皓文饰),因那句“廉政公署是吧,我杀人放火打劫也不关你事,滚开吧!”立刻让观众联想到《Z风暴》中那个为维护上司黄文彬而从后排快步冲上前与ICAC叫嚣的阿何,其台词“凭什么啊?”“吓谁呀?单挑呀?”及夸张的表情和肢体表达,都将观众从一个时空拉进另一个时空,平行而不同,异质而重像。
还有在《Z风暴》中单纯善良却轻信他人沦为棋子的女孩梁安莹,在《S风暴》中“化身”为哥哥嗜赌无所依从,无奈在酒吧卖酒的独立女孩刘爱碧,同样的面孔,同样的善良,但剧情赋予了刘爱碧更多的坚强和独立,而刘爱碧在最终拨给哥哥的电话中完成了自己的选择,而这种选择恰好呼应《Z风暴》中梁安莹将窃听器带入胡志勇办公室的桥段,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人物命运,在不同的时空和情境下再现同样的选择和立场。这些角色外表看似重复与连续,其实在深层的结构里,凸显出刻意的差异性与断裂性。正如德勒兹所说:“永恒回归不是永久的相同,不是平衡的状态,也不是同一的寓所。永恒回归不是‘同一或‘一的回归,而是属于多样性和差异的回归。”[3]
三、新时代语境的电影伦理学审视
电影伦理学作为一个跨领域、跨专业的交叉新兴学科,与电影学、伦理学、美学、政治学等关系密切,研究对象是电影现象中基于道德关系的道德和利益的关系,研究内容为电影伦理学理论、伦理电影史和电影伦理批评等多个方面,最终的指向不是善与恶,而是正义,一种诗性的正义[4]。迄今为止,由西南大学联合北京电影学院共同举办了三届中国电影伦理学学术论坛,出版了多部论文集,对于电影伦理学的美学价值和伦理价值体系正在进一步建构和深入探讨中。有学者认为,或许我们不应像斯宾诺莎那样,将伦理学的研究变成一个源于善而又止于善的问题,也不应将研究局限在儒家伦理上,儒家伦理尽管依然是我们讨论道德问题的出发点,但那不是我们讨论电影伦理学的最终目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思想,必须要与当代学术思想体系相融合,才能够成为我们研究现实问题的文化支撑点[4]。
《反贪风暴》系列通过构建复杂多元的对抗阵营,通过描绘不同人物之间的冲突,艺术再现了中央“打虎拍蝇猎狐”的时代主旋律,书写了对善与恶、是与非、公与私、生与死的深刻认知,与现实世界形成镜像呼应,获得审美的意义。虽然《反贪风暴》系列作品包含大量的打斗和枪战戏份,但鲜见鲜血四溅、肝脑涂地的暴力场面。《反贪风暴》系列作品更重视人物之间为什么打,而不是怎么打。导演及制作团队用印象化、抽象化的镜头和“消解暴力”的叙事策略诠释了警匪动作电影的紧张性和残酷性,同时表现出对电影伦理法则的信守。另外,ICAC中L组的程德明和已离职6年的伦天源,都是ICAC正义的坚定拥护者,即便是站在陆志廉的“对立面”。片中,L组专门用来调查和限制ICAC内部人员的贪污腐败,被称为香港法治最后一道门的最后一道防线。
从体制监督上讲,L组的设立呼应了“信任不能替代监督”“严防灯下黑”的要求;L组的设立时时刻刻威慑着ICAC的工作人员秉公执法、守法敬法、不知法犯法,L组犹如那柄达摩克里斯之剑,高悬在每一个ICAC人员头上,红线不容触碰,L组从不手软。L组一系列的高光时刻,戏剧化再现了中央纪委纪检监察干部监督室“高调”贯彻“打铁还需自身硬”的行动成果,是时代主旋律和核心价值观的艺术提炼。《Z风暴》中余副处长命令L组的同事调查陆志廉,并说道:“我们是一个拥有权力的执法部门,但是权力使人腐化,所以我们廉政公署才会有L组监察自己,防止滥权。这个就是将权力关进笼子里。”
《L风暴》中,由郑嘉颖饰演的L组调查主任程德明面对刘保强的质问,反驳道:“我们最不想查的就是自己人,但总要有人来做。”期间出于职业要求和个人职务晋升的考虑,程德明对陆志廉存有一定偏见,但水落石出之后,程德明毅然还陆志廉以正义,并与之并肩作战。“我们ICAC的工作,虽然是六亲不认,但是我们是社会公平和正义的守护者,这份信念,一定要坚持。”“坚持不一定成功,放弃一定会失败。”这些都是影片反复向我们传递和倡导的坚持、责任、正义和信念,这是我们这代人所迫切需要的,也是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
探讨当前的中国电影伦理学,只有扎根于当下,从核心价值观和主流意识形态出发,从生活中提炼,于实践中沉淀,才能真正塑造出有血有肉的角色,从而将介入现实的力度、延展叙事的广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审美厚度统一起来,让在中国新时代电影伦理学指导下的影视剧,用心用情用功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并孕育出更多讴歌时代及具有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符合中国传统美德、美学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要义,同时又具有现代意识的影视作品,这或许才是探究中国电影伦理学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袁智忠,杨璟.电影伦理学的命名、对象、边界与谱系[J].电影艺术,2019,(04):71-75.
[2]朱鹏杰.现实主义表演美学的沉淀与发展—对《人民的名义》热播的思考[J].汕头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7,(08):12-15.
[3]秦昕,袁智忠.“永恒回归”—王家卫电影中的“差异与重复”[J].当代电影,2018,(10):114-117.
[4]贾磊磊,袁智忠.中国电影伦理学的元命题及其理论主旨[J].当代电影,2007,(08):124-12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