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陈欣
【摘 要】文章首先指出学校德育的目的就是要利用教育来凸显人性中的善,并遏制有可能的恶。又由医学中的免疫类比到教育学的免疫教育,认为免疫反应实质上是一种生理反应,当有机体与抗原性异物发生一定的接触时,机体会产生反应以及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其最终目的是机体在生理上保持平衡。因此,德育在一定意义上也是一种免疫教育。
【关键词】免疫教育;挫折教育;正面发展计划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76-02
一、德育的目的和任务
教育本质上是规范、引导与自主内化的双向互动的行为过程,其价值在于对人的培养、塑造和提升,是一种以人性为本源的社会化活动[1]。而道德起源于人的本性之善,教育则利用人本性中的完美性或可教性来创造高尚生活的可能性。因此,学校德育的任务就是要利用教育来凸显人性中的善,并遏制有可能的恶,这就要求我们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免疫教育。“我们的教育仅仅不使人变坏是不够的,应该使人变好。[2]”德育的目的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不断提高社会觉悟。
二、医学免疫的内涵
“免疫”一词最早用于医学研究,原指机体对感染有抵抗能力,而不患传染病及疫病。 [3]人们为了避免某些传染病的发生,避免该病原微生物的侵入,从而进行一种预防接种,即把经科学处理过的少量、低毒的病原微生物(即疫苗),通过适当的途径接种到人体内,使人体对该病原微生物产生相应的抗体,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当人体再次接触到该病原微生物时,由于有抗体的存在,人体不会发病,或者即使发病,也不会很严重,从而达到预防传染病的目的[4]。天花病毒在历史上存在了几千年,它传染性强、肆虐范围广、死亡率高,直到牛痘疫苗的出现,才让人类彻底消灭了它。可以说,建立有效的免疫系统已成为人体预防生理疾病、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途径。免疫反应实质上是一种生理反应,当机体与抗原性异物产生一定的接触时,机体会产生反应以及其他一系列的生理现象。免疫发生的前提是机体感知到外来物,免疫是为了帮助机体抵抗这些感知到的外来异物,其最终目的是维持机体的内外平衡 [5]。
三、免疫教育的提出
什么是免疫教育呢?免疫教育来源于医学里的免疫概念。盖英第等人在2000年首次提出了免疫教育法,认为免疫教育法可使有心理恶变的大学生的心理得到逆转,对学生罪错有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并将其运用于预防犯罪领域,且取得了卓越成效,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戴雅玲在《心理免疫教育研究》一文中提出了“心理免疫”,认为教育中的“心理免疫”是相对于医学中的“生理免疫”提出的,生理免疫主要是通过预防接种某种特定的疫苗,使个体获得特异性免疫的能力,从而达到有效预防传染病的目的。而心理免疫主要是指通过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心理训练手段来提高心理耐挫能力,从而抵御不良的心境对机体的伤害,预防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的发生,并能够有效应对由应激事件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6]。
四、挫折教育与免疫教育的关系
我们认为,免疫教育不同于挫折教育,两者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挫折教育是指在人为设置的挫折情境或所处的不良生活环境下,对青少年进行的有关应对挫折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对待挫折的正确态度、锻炼和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意志品质、受挫后的心理调整和挫折预防的教育活动。挫折教育包括挫折的预防和处理两个阶段。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有利于培养青少年预防和应对挫折能力的教育都属于挫折教育。从狭义上来说,挫折教育是指教育者在科学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青少年的心理发展规律,有意识、有目的通过创设挫折情境,或者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科学提高青少年挫折认知水平与耐挫能力的教育教学活动。
而免疫教育更侧重于挫折的预防,以及其他一切不良行为习惯的预防。教育的目的,一方面是使人变得更善,这是保护的教育,指的是保护学生本来就有的善的天性;另一方面是不使人变坏,属于免疫的教育,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错综复杂,难免会沾染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从而变坏,学校的德育教育应当遵循人的本性,并引导学生不向坏的方向发展,其目的就是教会学生辨别是非善恶,避免他们模仿学习不好的部分。
在学校教育中,要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免疫教育,比如学生的迟到行为,教师要及时批评教育,制止此类情况的发生。学生在迟到后,教师若不给予正面引导,学生也会觉得迟到不是什么大事,长此以往,学生对规则的认识就会出现偏差,当他走向社会,可能难以适应。教师若及时指出学生行为中的不当之处,那么他会在下一次的行为中改正,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学校没有经受过免疫教育的学生,就像是温室中的花朵,一旦遭遇风雨,便很快凋零衰败,那么,他们的未来,怎么经得起挫折?
五、免疫教育的应用
“共创成长路”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是基于免疫教育提出的,旨在开发青少年的潜能,加强青少年与他人的联系,树立积极的信念与清晰的价值观,以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该计划的理论假设之一为:“保护因素”是青少年面对逆境、抵抗挫折的关键力量。挫折是一把双刃剑,许多学者呼吁“挫折教育”,但是,这种呼吁往往停留在形式上,并没有回答“挫折怎样帮助青少年成长”以及如何实施挫折教育的问题。国外大量研究表明,“保护因素是抗逆能力核心,能够缓和个人弱点或环境危机的影响。”保护因素包括“个体因素”,如正确的归因方式、积极的自我效能感、希望以及信念;“人际关系因素”,如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小区因素”,如良好的学校及其他小区资源;“一般保护因素”,如运气等。
国内学者对青少年的研究大多基于青少年存在的问题展开,这样的研究视角趋向于以“问题模式”来解读问题行为。“共创成长路”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将培育活动指向两类群体,即“全体学生”和“有特殊需要的个别学生”。有特殊需要的个别学生亟需得到帮助,而其他学生现在没有问题并不代表今后不会有问题,这本质上是基于免疫的科学视角,是对青少年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能力和潜质进行的免疫性培育,即以免疫促发展。相比较,这种“发展模式”并不是简单逐一处理不同的青少年发展问题,而是强调整体看待青少年发展问题,将青少年视为有待发展的潜力资源,并努力满足青少年发展的需要。
正是基于以预防和免疫促发展的培育理念,“共创成长路”青少年正面发展计划采用分类培育的课程模式,关注两类学生群体。青少年的发展存在个体差异,而且该计划是指向青少年问题预防的综合发展计划,对于“问题青少年”和“一般青少年”的培育应有所区别。毫无疑问,解决青少年的问题行为是该计划的重要指向之一,但是该计划自始至终以促进青少年正面发展为教育目的,这种思想值得教育界借鉴和思考。如果该计划以针对部分存在发展问题的学生为开端,很多家长可能会认为自己的孩子并不存在行为问题而阻止其參加该项计划。如果该计划的目的只是为了帮助或促进其中一类学生的正面发展,那么,从教育的道德正当性来说,该计划从一开始就是失败的,因为“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是教育改革的一条根本的价值准绳,也是教育改革的道德正当性的来源。”只有把青少年发展的共性和个性都考虑进去,形成因“人”施教的培育形式,才是真正“以人为本”的德育教育。我们在德育教育中要注意帮助学生改过迁善,长善救失,将免疫教育放在首位。
参考文献:
[1]刘靖君,张珣.论人性视阈下青年榜样教育创新[J].中国青年研究,2014,(11):112-115.
[2]蒙田.蒙田随笔全集(上).南京:译林出版社,2001,155.
[3]盖英第,吕瑞萍,赵转.大学生心理恶变萌芽的筛查及免疫教育干预[J].河南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12-14.
[4]戴雅玲.心理免疫教育研究[J].华北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03,(3):93-95.
[5]金小敏. Android平台上的免疫系统模拟[D]. 扬州大学,2017.
[6]游涛.试论中学生心理免疫力的培养[J].新课程(下),2009,(4):2-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