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邢志鹏
【摘 要】随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也积极开设艺术设计专业,但毕业后的人才配比率低下。教育制度的限制、师资配备低下及课程设置不完善,导致存在很多问题。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教育中,无疑是整个社会都需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高职院校;工匠精神;艺术型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8-0171-02
当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很快,接触的大部分是快消产品和碎片化信息,年轻人崇尚“斜杠青年”,很难有人慢下来,专注去做一件事情。“工匠精神”既是一种传承,也是一种精神追求。究竟什么才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工匠精神”?
一、“工匠精神”在新时代的具体表现
一提到“工匠精神”,很多人都会用“极致”来形容它,甚至觉得这样的精神少之又少。那么何为“工匠精神”?文化、艺术、工业、科技等各行各业都存在,应当一生所专,沉迷其中,将一份事业发扬光大继之传承。
在改革开放的前期,经济发展迅猛,人们都在追求“一举成名”,人人都希望一夜暴富,快速获得金钱、地位及名声,不看过程,只求结果。富人们很快获得自己的第一桶金。相反,苦苦追求极致,默默无闻钻研技术的人却变得贫穷,因此这一时期“工匠精神”产生断层。
但经济发展平稳后,又开始宣传“工匠精神”,鼓励将一项成果事业发扬并传承下去。在新时代,涌现出一批专注于某一事业的人,比如综艺节目《声临其境》,将影视产业幕后专注配音艺术的人推到台前,让大众开始了解这一默默无闻的行业,以才学为标准,激励大家沉下心来,将精益求精作为新时代的精神追求[1]。
二、高职院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培养存在的问题
国家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和挑战。从世界发展的脚步来看,国内传统行业较多,需要突破。新兴领域基础薄弱,人才稀缺。
不可否认,高校是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为了响应国家发展的号召,提供新的技术、学科及专业人才,多所高校开设了艺术设计专业。在传统课程方向,教学经验已相当丰富。但在新兴设计专业方面,仍存在很多问题。
(一)课程设计之间缺乏互动性
国内高校在艺术课程设置方面最大的弊端就是关联性低,课程和课程彼此之间似乎是彼此孤立的状态。从教学角度来看,也缺乏明显的递进关系。
以软装设计为例,3Dmax及辅助软件CAD、PS等是设计的基本工具,需要在拥有基本审美能力和初级掌握课程需求的基础上,加以反复地运用,才能有更多的收获。所以这些课程本不该在最开始就安排,应将软件的学习及运用渗透于各个专业课程之间,而不是单独拿出来,单纯讲解各种命令。操作命令如果不和作品及实战结合起来,就很快会被遗忘[2]。
(二)课程设计之间关联性低
艺术设计的通识课程也是设计师的基本课程,因为不仅可以建构设计知识的完整体系,更能提高人文素养,这些课程相当于艺术设计的创作语言。但国内的此类课程将其定位为课程背景,所以在课程设置的方向上就出现了错误。在课程设置上,通识课程的内容需要开设四个学期,每学期的针对内容都应和该学期的专业课程保持密切的互动和关联,但国内的这些课程,往往在大一就讲解完了,等最后需要做一些系统调研、背景了解的时候,却发现早已忘却。课程的零散杂碎导致不能构建完整的学科系统,不能学以致用,导致出现考试期间“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三)项目制教学体验缺失
艺术类设计专业和传统专业的不同在于实践的多少。设计类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实践,提高自己的敏锐性,比如软装设计的学生应实时性地参观一些建筑及家装的设计,甚至深入到地产开发、后期规划及装修的完整工程中。学生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及相应具备的能力是在一个完整的项目中才能构建的。在项目制教学课程的缺失下,大学生为了完成作业,从掌握完整的课程,变成了一味追求最终的设计效果,比如软装设计的学生,会东拼西凑完成课堂作业,这些设计作业只能称之为“模型稿”,无法称其为作品。部分大学老师会带着学生参观调研,也只是完成任务,短时间的调研,既没融入企业,企业也不会让大学生真正参与其中。
(四)专业师资欠缺
众所周知,想要在名校任职,学历、专业、论文、课题等门槛极高。但在设计学科的师资配备上,却和传统学科不一样。毕竟新兴技术和行业的更新速度远快于一个高学历、高专业人才的培养。部分新兴学科没有博士学位,因此大部分新兴设计专业的招聘学历是硕士,极少部分的顶级名校会招募海外人才。一部分学校因为师资问题,可能将其专业和院校类似专业合为一体。比如极少大学会开设软装设计专业,如果将其融入设计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就偏离了。
三、“工匠精神”在高校艺术人才培养中的融入和实践
现代化科技和经济在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行业需要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众所周知,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为了顺应时代发展,高校必须加强技术人才观念的培养,这样才能满足社会需求,扩展就业面。
(一)加强学生和企业的合作,注重学生的实践
因高校教学模式的限制,学生在校园中只能最大化地接触理论知识,参与项目实践的机会远远不足,但毕业后企业更看重的是學生的思维统筹和操作动手能力。因此需要加强校企合作,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在毕业后将自己所学可以完全应用到工作中,坚持所学专业,从而积累经验,改善目前大学生专业和工作不对口的情况。校企合作的融入,学生可以正确树立自己的职业规划,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3]。
(二)培养教师的工匠精神
老师、学生课堂授课的方式一直是大学最常用、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本身因为教学模式的不足,学生的实践接触已经很少,此时应该从老师的能力抓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让学生对所学专业及技能产生直观的感受和认知,在校园就认识到所学专业的发展方向,树立长远、清晰的职业规划。高校教师多是理论知识十分扎实的,同时应加强实践经验,多与企业合作,参与调研及一些项目,提高自己的能力,从而言传身教,传递给学生,从课堂上激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兴趣。
(三)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工匠精神的一部分指向是创新意识,现阶段的发展中,我国极其重视创新理念。如果将创新意识融入高校教学实践中,必将产生很大的价值和效益。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发挥创意,持续突破自我,追求精益求精,完善高校学生必备的能力和素养,有效运用工匠精神,提升学生创造力。
在人们刚满足温饱的时代,对审美的要求比较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软装不仅被大众所认可,而且和硬装修的比例达到了2:1,在软装设计专业,原创的要求相对比较高。想要提高创新能力,要先快速完成知识累积,具备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行业认知,在实践中才能不断验证各种创新想法[4]。
四、结语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就是摆脱内心的浮躁,专注于自己所从事的行业,同时具有创造性地做到极致。从个人到社会,无处不在地需要创新和专注的融入,但因为急功近利,工匠精神很难传承。要改变此状况,必须将其融入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视对人才的培养,建立完整的工匠精神形成的体系。个人将事情做到极致,并通过此事在社会上获得广泛认可,才能更好地传承下来。
在新兴艺术行业的发展阶段(如学科分类不明显的软装设计),高校应结合学科特点,制定出完整的教学方案和师资配备,加强人才培养,为国家的高速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中坚力量。
参考文献:
[1]刘小勇,段慧兰,罗美霞.浅析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的构建[J].文教资料,2017(17):104-105.
[2]焦爱新,徐小莉,王治雄.高职院校工业设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以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8(3):155-156.
[3]谭美凤.高校软装设计人才培养与教学模式的探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6(13):165-165.
[4]王勐慧.高职《室内软装设计》课程改革探讨[J].科学技术创新, 2016(11):84-84.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