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质朴戏剧理论在孟京辉话剧作品中的应用

时间:2024-06-18

张 瑾

(云南艺术学院 云南 昆明 650000)

20 世纪90 年代,“先锋派”话剧代表人物孟京辉,其作品有着非常鲜明的风格和高质量的内容,受到人们的关注。他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将西方戏剧风格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把西方戏剧理论如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理论揉碎融入到话剧中,他对于“质朴戏剧”的运用是多层次、多方面的,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话剧舞台特色,开创了中国话剧的一个新时代。

一、质朴戏剧

耶日·格洛托夫斯基(1933-1999)及他的戏剧理论和观念被称作“质朴戏剧” 。他的代表作品是《迈向质朴的戏剧》。该书“全面深刻地对表演的本质、表演的现象、表演的意义以及表演的心理—形体—情感过程的本质与科学进行探索。”

彼得布鲁克曾经这样评价格洛托夫斯基:“在我看来,格洛托夫斯基向我们揭示了某些早已有之却又被人遗忘的事物。”质朴戏剧揭示的就是这样一个早已有之却被人遗忘的事实,即戏剧在本质上不需要华丽的外包装,而是人。

格洛托夫斯基认为,具有高超表演技术的演员应当是“圣洁演员”,因此他制定了一套演员的训练方法,使演员能够去伪存真,有着真实的戏剧动作。在他的作品中,去掉剧本、音乐、华丽的服装、布景、舞台灯光,最后剩下的只有演员的表演和观看表演的观众,而这时演出仍旧可以进行。他将这种去掉所有多余成分的戏剧称为“质朴戏剧”。格洛托夫斯基打破戏剧演出的传统模式,他认为演员和观众应该有着更加亲密的关系。他打破了传统舞台和观看区域之间的界限,让观众参与到整个演出活动中来,而不是仅仅作为一个冷漠的旁观者,置身事外。

他的“质朴戏剧”理论也给后来的戏剧以及艺术工作者的创作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二、孟京辉戏剧中质朴戏剧理论的运用

(一)演员表演方面

演员的表演是戏剧的核心。质朴戏剧理论提出演员需要能够归纳和去伪存真,而不是通过各种技巧堆积的演绎表演,这在格洛托夫斯基理论体系中被认为是“圣洁演员”和“高等娼妓演员”的区别。

孟京辉在自己的作品中充分融入了质朴戏剧理论,他让演员在表演的体验中融入角色,达到不是想要那样演,而是自然而然做出反应和动作。他经常放手将舞台交给演员,不会告诉演员某个地方应该怎么演,而是让演员自己揣摩,自己去创造。戏剧的本质应当是朴素的。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这部戏剧中,有很多自由发挥的部分,常常需要演员在表演的时候即兴发挥。如在与观众互动的部分,就需要演员有着极强的临场应变能力。这部戏剧有个不确定的地方,就是演员需要根据现场情况而随机应变,因此每次表演都有所不同,每次表演都会有新的内容呈现。在这种情况下,孟辉京非常重视质朴理论中提到的形体训练,演员的表演应该去伪存真,这就需要通过导演对演员的训练和指导,告诉演员“不应该怎么演”。在《两只狗的生活意见》中,演员需要抓住的是狗的特点和精神内核,而不是让演员通过各种技巧去成为一只“狗”。这样的表演给观众带来很多想象的空间,使舞台成为一种美学享受。

(二)舞美方面

格洛托夫斯基指出:“质朴戏剧主要的诀窍是把演员的艺术水平提高一步完全靠演员下功夫,不靠或者少靠别的东西。”戏剧不需要舞台背景装饰、灯光、演员的服饰去表达角色。这和中国传统戏曲的观念不谋而合。表演是表现出生活的真实,在传统戏曲中,通过演员简单的几个动作就知道角色在睡觉、喝茶或者看书,在舞台上快速走几步就知道是远行。一个只有一张桌子的房间可以是书房,也能够成为卧室。简单的舞台,突出了演员形体动作的表演,而演员的表演亦是戏剧的核心。

孟辉京在话剧创作中融入了自己对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的理解,形成了自己的舞台美学,极具特色又不失风格。在话剧《恋爱的犀牛》中,表演的背景就是一块简单的时钟底座;先锋戏剧《思凡》的背景也是简简单单的一块白布。没有了华丽的舞台装饰和布景,只能通过演员的表演让观众明白角色在做什么,如演员做推的动作表示在开门;双手枕在头底下表示在睡觉;手做拉的动作,双腿在地上跑动就是在骑马。演员没有特定角色的衣服,国王和王后的服饰不是高贵华丽的,马夫的衣服也不是麻布的。演员们都穿着衬衫和花裤子,通过形体的表演去表现人物身份。这种极简的“服化道”反而让观众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作品和演员本身,更加沉浸在剧情和作品的内核中。

同时,孟辉京在他的戏剧中不仅仅是简单应用了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戏剧理论,还将时代发展融入其中,其作品中的原创音乐也让人印象深刻。如《恋爱的犀牛》中的《明明之歌》。他也会在舞台上拿起吉他自弹自唱。这样的环境塑造的是一种氛围,利用环境对于观众心理的影响来传达气氛,烘托内容。

(三)观演关系方面

戏剧最重要的是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如果将戏剧中灯光、服装、音响等省去,戏剧仍然存在;如果将观众和演员之间的交流去掉的话,戏剧就不能称之为戏剧了。

孟京辉在他的话剧作品中通过不断打破演员和观众之间的界限,试图与观众建立更加亲密的关系,甚至是更加深刻的关系。1991 年孟京辉在话剧《等待戈多》中模糊了观众和演员的界限,将观众请上舞台而演员在台下表演。2012年孟辉京的《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演员和观众形成互动,观众也融入了表演。如一个“疯子”跑到了观众区,而拿着警棍的警察也到观众区四处找人,观众则帮助“疯子”躲藏起来,不让警察找到。

孟京辉于2018 年导演的《死水边的美人鱼》,是中国第一部“浸没式”剧场话剧。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比“近”更“近”的一对一演出。它打破了过去表演者在舞台上表演、观众在舞台下观看的表演方式,采取了互动式的体验。由于演员会在不同的空间里移动,观众可以随意走动,自由地在表演场地中选择自己想去的地方和追随的角色,剧情和视角则会因为自己的选择而有所不同,从而产生了对同一剧情的不同观感。与此同时,观众不仅仅是观众,也成为了表演的一部分。当你观看演员表演的时候,你也成为了这个表演的一部分,可能演员也在观看着这个表演。那么,谁是演员,谁又是观众呢?这才是真正的作品与观众之间的交流和良性互动。

三、结语

在孟京辉的话剧作品中,充分体现了格洛托夫斯基质朴戏剧理论的特点,但又不仅仅是质朴戏剧,还将传统戏剧、环境戏剧等融入进来,并加上一些现代的技术元素,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孟京辉式的戏剧。孟京辉式的戏剧观点和戏剧理念对于中国戏剧的发展可能带来了一个新的开始,对于当下戏剧或者电影创作而言,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指导现实戏剧、话剧乃至电影、电视剧的创作过程。

我们提倡格洛托夫斯基的质朴风格,不仅仅是说对服饰、灯光、道具等的减少使用,更多是引发对于演员、对于观众、对于观演关系的重视,从而从话剧的实质上下功夫,影响作品的质量和呈现,影响观众对于作品的理解,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更好地呈现作品的内核和中心。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