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 冬
(陕西艺术职业学院 陕西 西安 710054)
“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作为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之下,如何让中国的戏曲艺术繁荣发展,如何让我们的优秀文化永远保持青春?这些问题都迫在眉睫。
秦腔《逃国》是我参加“陕西流派传承中心”第一期学员班所学习的一出秦腔经典传统剧目。作为一名传承者,经过三个月的学习,在老一辈艺术家呕心沥血的辛勤教授下,令我受益良多,传承精神也深深地浸入我的心灵。在老一辈艺术家身上,我深刻地感受到他们艺术的精湛、对秦腔的认真敬畏、对事业的执着追求,以及对我们年轻一代所怀有的高度寄托。他们对于秦腔艺术视如自己生命一般深切、怜爱,让我为之动容,敬畏之心油然而起。秉承着他们的艺术精神与生命足迹,我更加体会到秦腔《逃国》的传承意义与文化使命。
秦腔《逃国》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楚平王无道,父纳子妻,伍奢诤谏,反被下狱,又恐奢子伍尚、伍员为患,命奢下书棠邑,召二子进京同戮。尚、员得书疑之,商定伍尚回朝,同父受戮,伍员逃国。平王命武成黑追之,伍员箭穿其身,命告平王,如杀父兄,则将灭楚。故事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史记·吴子胥列传》《东周列国志》七十二回亦记载。这是须生唱做并重的戏,也是须生行著名“硬功”戏。其中《拆书》《逃国》《杀府》,常单独演出。其中《拆书》的蹲三尻子、《逃国》的抖马、《杀府》的三拉腔,均有特色。秦腔名家李云亭、刘立杰、刘毓中、和家彦、刘易平、刘化鹏等均演出过此剧。
秦腔《逃国》,追朔其人物背景与历史事件,可以看出该剧的伍员是一位奋力抗争、刚正不阿的人。为了创作出别具一格的秦腔伍员形象,老一辈艺术家们在服装、扮相以及道具等方面都进行了周全、细致的处理,其人物造型相当讲究。
秦腔《逃国》中伍员的扮相是身穿黑素箭衣,头戴毡帽、面牌,腰挎宝剑,身背钢鞭,脚蹬厚底靴,展现了其乔装改扮、夜间逃走的人物形象。伍员一上场就身背钢鞭,也许有人会问,他为什么身背这样一个兵器呢?其实在秦腔的人物设计中,钢鞭就是伍员这个人物的符号。不仅如此,在《逃国》的后段,演员还要将眼部的黑油彩向面部下方拉黑两道,以及髯口上架(将鬓发和髯口根部发丝向上卷起)这种夸张的表现形式进一步外在加强伍员这个人物形象。运用眼妆拉花、髯口上架妆面变形的表现手法,呈现出伍员在陷入绝境后奋力抗争的一种气概和决心。同时,这个妆面的改变象征着伍员当时的心境,这种意象化的表现手法能够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与视觉效果。
在此戏的排演过程中,细细品味其中的“秦腔之美”,当完全通透地“读”懂它时,更想追究它的为什么?在此戏传承排演时,在构架编排上,也经常出现一些改动意见,由于此戏对于演员的体力要求甚高,现在好多演员会将以前的不下场,改为每轮都要下场。我认为,以前不下场的处理手法,是要营造一种紧张的追赶气氛,而且不下场使戏曲的空间感得到了升华。伍员每一段的单人表演,以及武承黑、卞庄单独搜门和同时搜门的连接,使得一个场地两个空间和多个空间相互交错并同时进行,更使得剧情紧凑,“追”与“逃”的环环相扣、步步紧逼,体现了秦腔《逃国》舞台调度的高超艺术手法,所以必须先学懂,才能做到精准传承。
传承是责任,传承是使命,传承也是一种保护,传承更是一种精神。秦腔,注入西北人的情感、情思、情义,让人物是那样真实并且苍劲有力。从剧本到动作唱腔,一点一滴,一丝一毫,更加体现了老一辈创造者和艺术家对于秦腔剧目的高要求、高追求。秦腔有着悠久的历史,作为一名学习秦腔表演的大学生,应将这份古老的意蕴、古老的厚重感永留于们心中,永怀敬畏之心,脚踏实地尽自己绵薄之力,撑起我们热爱的秦腔。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