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曾 诚,李 俊
(广西艺术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新时期的到来与改革开放的实施,宣告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历史时代真正结束,同时也意味着一个崭新时代的开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与世界的联系不断加强,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艺术创作领域也受到国外创作理念的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的歌曲创作上豪迈雄壮的进行曲减少了,娱乐性和商业性的抒情叙事歌曲发展势头迅猛。在全国歌曲创作主流路线的引导下,广西的歌曲创作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
广西地处边陲,相对于全国声乐艺术蓬勃发展的形势,广西声乐创作依然沉闷、冷清、萎靡不振。1996 年3 月中旬,广西壮族自治区召开了一次艺术家座谈会,会上集中听取了广西文艺界老中青作家对于广西文学艺术发展的意见,正式提出实施培养文艺家队伍的“213工程”。有识之士期望通过“213 工程”的实施,改变广西文坛艺苑沉闷、冷清、落伍的现状,为振兴广西文艺探索出一条新路径。
同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召开了首次全区青年文学艺术家座谈会,因为召开地点在宁明花山,又将此次会议称为“花山会议”。会议主要研究了广西近一个世纪以来文艺发展规划和具体措施。花山会议之后,广西壮族自治区文联、文化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和区政府的总体部署下,先后成功打响了“培养作家艺术家队伍”“实施戏剧强省工程”“振兴广西歌海,繁荣音乐、舞蹈”“加快影视业发展”“打造漓江画派”五大文艺发展战役。其中“振兴广西歌海,繁荣音乐、舞蹈”口号的提出,一扫广西音乐创作沉闷的局面,广西歌海重振雄风,好歌不断,一首接一首唱红全国,广西音乐创作沉寂多年以后,以新文艺桂军异军突起的姿态迅速追赶着全国艺术创作的步伐。这一时期,一批艺术歌曲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中频频获奖,一批艺术家摘取了“金钟奖”桂冠。一群具有民族文化底蕴和民族精神的创作家、艺术表演家在神州文坛艺苑崭露头角,一种具有现代气派、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的文艺潮流在中国南方涌动!
广西地处中国南部,境内有着丰富的民族音乐资源和优秀传统,为广西的歌曲创作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生活土壤和创作源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沉闷的广西音乐创作带来了新的生机。古笛作词、黄有异作曲的《赶圩归来啊哩哩》,采用彝族音乐元素进行创作,大量使用衬词“啊哩哩”,这种明朗洗练的创作手法,突破了广西音乐沉寂、僵滞的局面。《赶圩归来啊哩哩》表现的新创作理念和取得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广西的音乐界,广西作曲家期待从中获得创作灵感,创作出适合新时代听众审美情趣的歌曲。广西作曲家期待贴近现实生活,从现实题材中汲取创作元素,从讴歌时代英雄到体现百姓情感的题材都有涉猎。广西的歌曲创作在这一时期表现出更多元、更丰富、更开阔的特点。
花山会议成为广西音乐事业又一新的出发点,开启了广西音乐事业的新时代。1996 年,歌曲《老王》荣获第六届“五个一工程奖”,实现广西“五个一工程奖”零的突破。随后《三月三九月九》《乡村社戏》获得了第七届“五个一工程奖”。《太阳与星星》获2001 年中国“广播新歌”金奖并获中国广播文艺政府奖,这首歌曲还被国家文化部推荐为20 首优秀群众歌曲之一,向全国推广传唱。开放的创作思想、相对宽松的创作环境以及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使音乐创作者心情舒畅、勤于耕耘、成果斐然。广西的音乐创作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20 世纪60 年代初,电影《刘三姐》成为一个时代的音乐符号,成就了广西民族音乐的辉煌时代。“文革”之后,广西的音乐创作进入低迷期。这一时期的音乐创作思维较为封闭,创作者的思维大受禁锢,现代审美意识不够。广西音乐工作者苦恼于如何再现60 年代“刘三姐”的辉煌。造成这种创作低迷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这一时期,创作者追求所谓的“民族风格”,固守关于民族民间音调原样运用与发展的认识。60 年代的歌曲创作,词曲作者大多是通过广西民歌寻找创作素材与灵感。广西各族民歌也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绝的“百宝箱”。电影《刘三姐》、彩调《刘三姐》、歌舞剧《刘三姐》的音乐创作之所以能取得成功,是因为大部分的歌曲创作都找到了民间音乐的原型。“刘三姐”歌曲的成功,成为广西艺术歌曲创作的典范和模式。直到80 年代,广西音乐创作很长一段时间都停留在直接运用民间音乐的创作模式上,例如,壮族歌曲的衬词就加上“尼呀勒”,瑶族歌曲就加“恩地哩”,侗族歌曲加“呀啰耶”等等。这是一种封闭式的创作态度,从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而言,这种态度严重影响了广西的声乐歌曲创作。花山会议的召开给广西文艺界带来了新气象,在文学界的带动下,词曲作家们对突破民族化问题原有的片面认识,有了更进一步的认知。他们认为音乐素材、调式、结构、形式等在突出民族特色和地域特性上,可以做更多的尝试,同时也期待更多元的创作手法进入广西歌曲创作之中。他们相信熟练的作曲技法和大量民歌素材是塑造广西民族音乐风格的两大法宝,广西歌曲创作以更开放的态度迎接新时代的到来。
20 世纪80 年代,随着中国民间文学艺术十大文艺集成工作的展开,广西也开始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集成·广西卷》《中国戏曲集成·广西卷》《中国舞蹈集成·广西卷》《中国曲艺集成·广西卷》的收集整理工作。大量的民歌、曲艺和戏曲音乐被记录在册。作曲家们从下乡采风和作品集成过程中获取了大量的音乐素材,创作了《甜甜的乡情》《赶圩归来啊哩哩》《晨雾中牛铃在响》《喝口瑶家蜜糖水》等一批优秀作品。20 世纪80 年代末90年代初,一批优秀的既有民族特色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如《中午的太阳》《太阳、太阳》《一架古老的水车》《红水河 太阳河》等成为当时广西歌曲创作的优秀典范。“鼓励出精品,繁荣广西歌曲创作,推出思想性高、艺术性强、民族性突出的歌曲精品”,是广西音协召开座谈会的初衷,这次座谈会之后广西音协组织了音乐家到广西各地进行采风。采风活动之后相继出现《老王》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82 年,全国民族团结歌曲征集评奖,全国共有60首歌曲获奖,其中广西的作品《北部湾渔歌》获得二等奖,《甜甜的乡情》《阿妹不责怪》等歌曲获得三等奖。在此次评选过程中,广西获奖数名列全国第二位。从这些获奖的作品来看,广西歌曲创作的题材已有所突破,长期禁锢的爱情题材,也进入创作之中。如《阿妹不责怪》的题材从阿妹的爱情中,展现民族团结和改革开放的新气象。广西的少儿歌曲创作也不断有好的作品问世。由文化部、国家教委等单位联合举办的1982-1986 年少儿歌曲评奖,《槟榔树下摇网床》获一等奖。1984 年,由上海主办的首届“民族杯”小歌手邀请赛,张玉柱作词、王晓洪作曲的《我家住在山沟沟》,黄淑子作词、李佳向作曲的《我是歌海小浪花》等获奖。1987 年,由中宣部委托广电部、团中央、中国音协联合举办的“歌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征歌活动,面向全国征集歌谣,秦兆阳作词、竽笙作曲的《无题》获优秀奖。
20 世纪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广西音乐圈出现了一个十分活跃的青年创作群体:傅磬、麦展穗、林海东、孙巍、梁绍武、唐力等。这一群有共同目标的有志青年,成立了广西青年通俗音乐学会。傅磬任会长,林海东、麦展穗、唐力、孙巍、宁林任副会长,梁绍武任秘书长,聘请广西艺术学院徐月初教授为艺术顾问,广西电影制片厂作曲家苏铁为名誉会长。学会团结了一大批有作为的年轻词曲作家。他们的创作力求题材、风格的多样化,同时在作品中张扬个性。这一时期,作曲家们尝试将广西民族音乐元素运用新的创作理念进行创作,通俗歌曲创作理念进入广西作曲家的视野。广西青年通俗音乐学会的诞生,为广西艺术歌曲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这些年轻的创作者敢于跳出原有创作思维的定式,不受其羁绊,力求实现广西音乐创作的更高目标。他们一开始就在一个更高、更新的起点上,追求更高的音乐创作目标,期待音乐创作能顺应时代的发展,张扬创作者的艺术个性。广西青年通俗音乐学会的同仁们,在音乐语言上努力寻求更丰富的题材,与现实生活更加贴近,并符合新一代听众审美情趣的音乐语言。创作题材逐渐从颂歌走向人们的灵魂深处,通过音乐去表现广西的精神风貌,展现更复杂的感情世界。这一阶段音乐创作的审美层面更为多元,层次更加丰富,出现了感情的多种抒发方式。
20 世纪的中国声乐概念发生了巨大变异,特别是演唱技艺在民族唱法的润腔润色上,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众多声乐工作者找出其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土洋唱法之间的纷争、对比,理性地包容地进行了整合融和,相互促进,将解决中国味、民族味、乡土味的科研重点转移到中国语音特征和民族润腔技法上来。这一时期的演唱技巧从我国各种歌剧、戏曲、曲艺、民歌的演唱润腔技法中吸收养分,提炼出大量浓厚的中国风味的演唱特色。如能将这些润腔技法熟练地掌握和运用,就非常容易唱出歌曲的中国味、民族味、乡土味。再和中国语音的咬字、吐字、发声、归韵等方法有机结合起来,就能做到唱什么有什么味,要什么味就能出什么腔韵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以及政府有关部门,积极为广西歌坛打造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期待通过每两年一次的青年歌手大赛活动,推出一批新锐歌手。依托中央电视台的青年歌手电视大赛活动的举行,在广西区内举办赛区选拔赛。同时还在广西举行全国性声乐大赛,如中华民歌大赛、“孔雀奖”声乐大赛、“甲天下歌手大赛”、西部歌手大赛等。1999 年举办首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在这个舞台上,展示广西的歌曲、歌手,为广西音乐走向全世界搭建了平台。
广西区政府这些展示平台的搭建,为广西的词曲作家和歌手提供了很多锻炼的机会,推动广西歌曲走出广西、走向世界。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广西曾产生过像瑶族歌唱家盘继宏、壮族歌唱家黄绍填、抒情女高音歌唱家梁安西、男高音歌唱家沈雄胜以及后来的壮族女歌唱家唐佩珠、黄依兰、花腔女高音歌唱家关月英,还有宁林、翁葵、鲍朝志、李海滨、罗宁娜等。90 年代的歌唱家有蒙燕玲、黄春艳、李卫红、莫晓文、郭进等。广西音乐表演艺术也有不凡的表现,苏燕玲、黄春艳、李卫红、莫晓文等青年歌唱家,在各种音乐赛事中都有获奖。
1990 年以来,广西歌手更是纷纷摘取了国内一些重大声乐比赛大奖:1992 年,黄依兰获得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青年组民族唱法一等奖;罗宁娜、李幸分别获得中央电视台第四、五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二、三等奖;苏燕玲获1994 年全国首届“中国民歌大赛”金奖;黄春艳、莫晓文、李卫红分别获得第七、第九、第十一届全国“孔雀奖”声乐大赛金奖。苏燕玲获1992 年、1993 年全国广播新歌三等奖、1994 年全国首届“中国民歌大赛”金奖、2002 年获全国第二届“金号奖”——全国听众最喜欢歌手比赛十佳歌手奖。黄春艳获1992 年首届全国少数民族“骏马杯”歌手大赛三等奖,1997 年获第七届“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金奖;李卫红1999 年获第九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银奖,2001 年获第十一届“孔雀奖”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金奖;莫晓文在1999 年获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赛金奖,他们为广西音乐赢得了荣誉。
为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关于培养跨世纪青年文艺人才的“213”工程,培养广西歌唱人才的后备力量,1998 年初广西举办了一次广西青年歌手大赛。这次大赛,全区有2000 多人参加,最后选出肖燕、罗菲、朱妮、池一萃、陆娅妮这五名歌手赴京学习进修一年。肖燕曾先后获得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广西赛区选拔赛民族唱法一等奖、第九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银屏奖等。
广西的音乐教育基地,主要在广西艺术学院。广西艺术学院是全国6 所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广西艺术学院前身是徐悲鸿、满谦子、吴伯超等人1938年在桂林创办的广西壮族自治区艺术师资训练班,至今已有70 多年历史。新时期以来,学院师生在省级、国家级的比赛、评选活动中频频获奖。无疑,这得益于广西艺术学院一批批高素质的专家教授。20 世纪70 代以来有张效东、何超立、蔡世贤、雷克宜、尹小恒、腾国雄、梁安西、张颖中、陈进贤、龚小平、陈恒芳、龙灿明、林海东、蓝启金、廖美才、池玉华、黄朝瑞、黄志豪、唐力、伍时旺等;80 年代以来有傅磬、陈洛、吴远雄、王小昆、陆建业、王晓宁、翁葵、唐佩珠、林燕飞、林贵雄、李海兵、关月英、揭冰、曾海平、蔡央、侯道辉、韦柳春、覃国伟、华山等。活跃在海外的有陆培、徐纪星、潘小强、林湛涛、何玲玲、韦晓壮、麦克、陈思凡等。多年以来,他们培养了大批优秀音乐人才。其中一些已享誉海内外,如陆培、傅磬、费邓洪、王晓宁、曾海平、钟峻程、崔宪、林贵雄等。梁小珍教授培养了大批声乐人才,突出的学生代表有歌唱家唐佩珠、关月英、揭冰、莫晓文等。他们都为广西音乐教育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82 年,自治区民委在武鸣壮校开办了少数民族歌手班,执教的专家学者有范西姆、苏以淑、黄绍填、农峰等,培养了黄依兰、黄春燕、潘世明、覃乃军等大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1990 年以后,广西师范大学、广西民族大学、广西师范学院、玉林师范学院、桂林市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大学先后开办了音乐教育专业。
无疑,改革开放迎来了广西音乐发展新时期,新一代广西音乐人在新时代的浪潮中锐意进取,逐渐成熟。广西作曲家突破思想禁锢,从广西音乐中寻找创作灵感,同时在创作中张扬个性,创作手法不断创新,谱写出脍炙人口的声乐艺术作品。政府的高度重视,平台的搭建和拓展,使得广西涌现了大批声乐人才。充满时代气息的创作氛围、富有朝气的广西音乐人,开启了广西音乐创作的新时代。
注释:
①《广西音乐概况》,载http://blog.sina.com,2012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