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马天程
(南昌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00)
贝多芬的《第五交响曲》是其代表作,也是德国不朽的交响乐作品。音乐爱好者认为,该曲第一乐章是命运的“敲门砖”,第一乐章中简单的两个小节动机使整首曲子充满激情、斗争,且在第三乐章、第四乐章中也体现了这个动机。《第五交响曲》因激情、斗争情绪的贯穿,使整个音乐更具有完整性。我们认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中虽有个人情感的流露,但更多是反映当时受压迫的人们,急需一位英雄带领他们去进行反抗斗争。贝多芬《第五交响曲》分为四个章节,从“压迫”“思索”到“斗争”“胜利”。
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1827)是德国乃至世界杰出的音乐家、作曲家。人们认为,贝多芬不仅是一位单纯意义的作曲家,还是一位颇具才华的哲学家,他将音乐与人类命运联系在一起进行创作,且在其作品中,对创作技巧、和声等均进行全新处理。其不单单创作钢琴曲,还创作了声乐、室内乐、交响乐等作品,《第五交响曲》便属于交响乐的一种。音乐学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称为“命运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创作时间长达4年之久,自1804 年开始创作,到1808 年2 月正式脱稿,同年12 月22 日在维也纳剧院进行首次公演。该作品是贝多芬对当时自己乃至国家命运发展的思考,作品表达出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坚强面对社会发展中的难题。本文就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的作曲技巧进行分析。
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分为呈示部(1-124 小节)、展开部(125-247 小节)、再现部(248-374 小节)、结尾部(375-502 小节),从各个部分所包含的小节来看,该作品每个结构都比较平均,使开始、结尾部分听起来更加饱满、丰富。
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开始阶段,便为整首曲子撒下激情,曲子主题动机并不在正拍的重复上,但又以ff 力度对主题进行标注,体现出后一个小节的无限延长,“三长一短”为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节奏,带给观众一种深刻、低沉的印象。
在呈示部第6 小节对曲调p 的力度进行分解,在呈示部第21 小节将主题的旋律由三度下行转化为激进下行,低音区域进行反向表现,为后面章节主题的出现埋下伏笔。从整体分析,呈示部密集地与主题动机交织在一起,但又不显得忙乱,且各个乐段划分清晰、明了,作者很好地在作品中表达出与自己的命运、民族的命运进行抗争的情绪。第34 小节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曲调从主部的c 小调转为降E 大调,自开始模仿-准备-改变重拍,到将曲调改为正拍进行开放式终止。
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展开部使用圆号进行“三长一短”的演奏,后面逐渐加入弦乐,又一次出现斗争的号角,拉长的旋律并未持久下去,表示该斗争持续时间较短,正好对应德国当时的社会现状,相继出现的“三长一短”节奏将木管、弦乐对位处理,各个声部进行相互递进,使整首曲子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使用弦乐与木管进行交替长音演奏,仿佛从曲调中可以听到民族的呼吸、心跳,而后逐渐回归平静,该现象并未持续多久,反抗、斗争的主题又一次奏响。
贝多芬在《第五交响曲》第一乐章再现部以双簧管开始,给人一种沉思的感受,或者是为下一次斗争进行准备,此时沉静是短暂的,人们即将面临的是又一次战斗,体现一种不断或坚持斗争的感觉。在再现部展示中又对呈示部的主题进行重复,但此时使用双簧管对主题进行强调,且由第一小提琴对此旋律进行演奏,此阶段的作曲技巧与呈示部一致。
贝多芬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进步、作曲方法的卓越,若他仅仅具备其中一样或许无法达到当前的成就,结合贝多芬成长经历就会发现,他在很早便学会了与命运斗争,在伯爵家的文化沙龙中,他树立了追求民主、共和的信仰,法国大革命使他明白只有斗争才可获得自由。贝多芬用音乐的方式将内心的情感和想法表达出来,达到鼓舞人们斗争的目的。
恩格斯在青年时期写给妹妹的信中提到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他是这样写的:“昨天晚上演奏的是真正的交响曲!你一辈子也没听过这样的交响曲,在第一乐章里有完全绝望的苦难,……而在第三和第四乐章中又有长号吹奏出来的坚强有力又充满青春气息的对自由的欢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