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高 莉
(仙桃职业学院 湖北 仙桃 433000)
《玫瑰三愿》是一首由黄自谱曲、龙榆生作词的歌曲,创作于1932 年。在淞沪之战结束后,龙榆生作为音乐教师在校园上课,看到校内满地凋零飘落的玫瑰花,不由得心生伤感,在伤心愤慨中写下了歌词,然后由黄自谱曲,这首经典歌曲便横空出世,受到了人民群众的高度喜爱。
《玫瑰三愿》的曲式结构是典型的中国古典音乐,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起承转合”这一中国传统思想的精妙。在歌曲开篇部分,黄自以轻柔的音乐搭配歌词“玫瑰花玫瑰花烂开在碧栏杆下”,以简单的曲调营造了平静和谐的气氛。然后曲调逐渐变得急切,不再是轻吟低语,而是更加恳切热情的表达,逐渐推动歌曲基调发生变化。在结尾部分情感更加强烈,由恳切热情的表达变为哀怨真挚的诉求,既表达了歌中女子希望玫瑰花永远盛开的愿望,也表达了女子对自身命运的不甘和呐喊,更表达了创作者对国家统一稳定的期盼,感情表达逐渐推进到高潮。最后部分歌曲又转为低音,营造出一种强烈情感表达之后的失落感,更能反映当时时代背景下社会的动荡以及创作者对时局的无奈,产生强烈余韵。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表现美是其基本特性。20 世纪30年代西方思想和文化大量涌入正经历战乱的中国社会,西方音乐也对中国音乐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中西音乐碰撞出了别样的火花,两种音乐文化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催生出了更加特别的音乐形式。《玫瑰三愿》诞生于这一特殊时期,自然而然地吸收了中西音乐文化的精髓,继承了中西文化特点,以巧妙的方式将两种截然不同的作曲风格融为一体,起到了极为精妙的效果,以巧妙而传统的曲式结构和完整的语言表达配合钢琴伴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美。
旋律是一首歌曲的基础和骨架,优美的旋律能够带给听者难以忘怀的美的体验。而且一首歌不仅仅有旋律,歌词也是其重要部分。从本首歌先作词后谱曲的创作形式来看,旋律在很大程度上是为歌词服务的。只有结合着歌词感受旋律,才能深刻体会旋律中的凄怆、期盼和失落,充分理解音乐艺术的魅力。
词曲融合是歌曲独特的美,和只有乐器演奏的音乐相比,弱化了乐器的地位,让乐器成为人声的伴奏,让音乐成为声音的背景音,旋律则成了表达语言的方式。《玫瑰三愿》这首歌篇幅较为短小,但是在“起承转合”的曲式结构中却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内涵极为深刻。歌词既描写了女子观花惜花的情绪,更使用拟人手法将人的情感寄托在玫瑰上,以描写玫瑰不愿凋落表达女子对命运的不甘,同时也表达创作者对国家民族命运发展的无奈之情。正如歌名一样,本首歌的歌词表达了三愿,分别是“我愿那妒我的无情风雨莫吹打”、“我愿那爱我的多情游客莫攀摘”和“我愿那红颜常好不凋谢”,逐渐实现了情感主体由玫瑰花到人的过渡,逐层深入地表达了人对命运无常的无奈,更将创作者愿国家平安统一、和谐稳定的愿望深深藏在歌词之中,余韵深刻。
《玫瑰三愿》作为一首艺术歌曲,其对情感的处理较为艺术化,内敛含蓄但却深刻隽永,能够带给人强烈印象。《玫瑰三愿》的情感主要是通过歌词和旋律进行表达。首先从歌词的角度来看,词作者龙榆生是在国家局势动荡不安、人民生活水深火热的背景下,见到校园内玫瑰花凋零满地有感而作,因此他将自己对国家的深刻情感全都藏在了篇幅短小、内容细腻的歌词中,值得细细品味。作者以“玫瑰花 玫瑰花”开头并进行重复,这虽然是对玫瑰花的烂漫与美好进行描写,但也暗含着作者的无奈,颇有咏叹调的意蕴。紧接着作者诉说他的“三愿”,直观地表达了对玫瑰凋零的惋惜之情,含蓄地表现了祖国像玫瑰一样正遭受外部威胁,内部也存在斗争,同时希望祖国能够免受这些苦难,在未来越变越好,别再凋落。第二段“玫瑰花 玫瑰花”的重复与开头相呼应,进一步加深了无奈之情的表达。最后一段则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鼓励国民要不断壮大才能免于被欺压。从旋律的角度来看,黄自将中西音乐作曲技术相结合进行谱曲,兼具中西文化特色。《玫瑰三愿》使用钢琴与小提琴进行伴奏,使得旋律较为委婉,凸显无奈、伤感之情的同时并不显得小气,更能凸显对祖国未来发展的期盼。整首歌旋律存在明显的层层递进关系,一步一步深度展现情感,从一开始的感伤无奈到中间的热切期盼,再到之后的失落无力,再到最后的抱有些许希望,与歌词深度契合并表达了情感。
综上可知,《玫瑰三愿》作为一首经典的艺术歌曲,它与其创作的时代背景深入契合,既展现了那个时代的音乐艺术特征,也表达了当时知识分子对祖国发展的期盼与无奈,具有巨大的艺术价值。只有对该歌曲的音乐美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准确把握其情感处理,才能在欣赏和演唱时准确体会其中的美和情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