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移民、残疾人和政治:玛蒂娜·马约克戏剧初探

时间:2024-06-18

宋子烨

【摘 要】2018年,玛蒂娜·马约克以黑色幽默喜剧《生活成本》(Living of cost)斩获普利策戏剧奖后声名鹊起。本文从她的生平背景入手,对她的舞台剧进行了浅显的探究。马约克曾经移民的经历深刻地影响着她的创作过程和主题。移民、工人、残疾人和单身母亲是她作品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人物形象。家庭和群体的延续是马约克最关心的命题,而这些不可避免地与政治产生联系。马约克的获奖一方面是艺术上的巨大成功,同时也是美国戏剧行业内政治正确的选择。

【关键词】玛蒂娜·马约克;《生活成本》;普利策戏剧奖

中图分类号:J805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028-02

玛蒂娜·马约克(Martyna Majok)以黑色喜剧《生活成本》(也有译为《生的代价》《生活费》)一举夺得2018年普利策戏剧奖,声名鹊起。在知网进行检索,关于马约克的研究尚未开始。在国外的各大学术库中,也尚无对马约克进行研究的论文。本文试图通过各杂志和新闻机构对其进行的公开采访进行探究。

作为戏剧界的后起之秀,她的作品虽然数量不多,但是颇受剧评界的青睐。在2007年走出耶鲁大学校园,她先后获得了纽约剧作家奖、美国戏剧家协会的兰福德·威尔逊奖、美国莉莉奖的史黛西·明迪克奖、格林菲尔德奖(戏剧界第一位女性获奖者)、海伦·梅里尔新兴剧作家奖。在这些作品中,移民、残疾人与社会是最常见的话题,剧作者通过这些主题鲜明、直击人性的舞台剧,为探讨弱势群体的生存、人际关系和社会问题等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背景:知人论世

马约克出生在波兰拜托姆,五岁来到了美国。她认为自己既是波兰人又是美国人。“我的整个家庭仍然住在波兰,只有我的母亲、继妹和我一起住在美国,”马约克说,“我在美国上学,这就是为什么我最容易用英语表达自己,但我从未放弃波兰语。只要有时间,我就去波兰旅行,每次我都试着去拜访拜托姆。我出生的那栋房子,我母亲也是在那栋房子里出生的,现在还在威斯皮亚斯基戈大街上。”已经取得美国国籍的马约克保持着明确的移民的身份认同。她在新泽西长大,这里聚集着大量的移民和工人,不同文化背景的社群环境成了马约克的创作灵感来源。“我的戏剧剧本通常是关于我在那里遇到的人: 移民、工人和单身母亲。在大多数戏剧故事中,这样的人物被认为是次要的。但是在我的戏剧中,他们占据了中心位置。”

她的家庭境况为她的戏剧创作提供了内在动力。马约克目睹了她母亲所经历的困难,她的母亲是一个移民工厂的工人,通过打扫别人的公寓和照顾老人来赚取额外的钱,但她也有自己作为一个“流亡”孩子的经历。“这也许是决定我和我的写作的最重要的经历之一。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母亲的故事和经历。我从别人认为是‘破碎的语言中看到了美。”对于试图融入美国社会的家庭来说,英语是必备的生存技能,他们通过日常生活和工作而非课堂进行学习。马约克认为,这些人感知世界的方式和用他们的新语言表达的方式比正确的发音和完美的口音更准确,这影响了她的戏剧风格。随着母亲再嫁,已步入大学生活的马约克不得不面对继父和新的矛盾的出现。“我的家不是和平的绿洲。我的继父原来是一个暴力的人,我不得不目睹一些不应该发生在理想世界里的情况,我无法理解为什么会有人对另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事情。我开始从生活中收集对话,这帮助我从过去中抽离出来,思考我和母亲所参与的事件机制,并用其中的一些机制为舞台剧写剧本。事实证明,这是极其困难的,但它变成了一种痴迷,我再也不可能放弃了。”

马约克的艺术创作起始于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在接受专业训练和理论指导的过程中,她逐渐意识到,那些她所经历和困惑的场景,与一些在社会和文化中表现出来的“更大”的叙述有着必然的联系。“出于这个原因,我的大多数戏剧都具有个人和政治性质,但其中的政治因素却来自个人经历。”她最初获奖的作品《铁枷锁》(Ironbound)获得了史密斯政治剧奖,讲述了一个波兰人移民美国的故事。主人公达加(Darja)作为新移民来到新泽西,不得不从事着清洁工的工作,以她的视角开始审视“美国梦”噱头下的种种歧视和社会问题。

二、初探:以意逆志

马约克和其母亲都是早期移民,受移民经历的影响,她对政治议题中社会阶级和移民的问题颇为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资本主义社会重新振兴经济,物质财富前所未有地积累。但是人们在物质生活丰富的前提下,精神世界却被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特权所褫夺,人们的精神生活并未达到与物质生活同样的丰富充盈。资本主义社会中的人的真正需求被忽略,单向度的人随之产生。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中指出:“人类的需求,除生物性的需求外,其强度、满足程度乃至特征,总是受先决条件制约的。”在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中,最明显的特质就是它竭尽全力地阻挠了人们追求自由的精神上的需要。换言之,人们被阻止的时候,无法从那些看似美好的、暫时可以忍耐的假意舒适当中抽离出来。此时,这个社会却对那些破坏社会的力量和抑制人们追求幸福的需求进行宽容和忍受。但是,这种所谓的幸福也不是人们通过追求自由从而获得的真正的人生意义上的满足。这种幸福意识在马克库塞看来,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顺从主义,人们开始相信他们所处的现实情境是合理的,并且对之抱有希望,似乎总有一个光明的未来在等待着他们。可是事实上,这种所谓的合理性只是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马尔库塞指出:“幸福不仅是一种满足感,而且是一种实在的自由和满足。幸福包含了知识,它是理性动物的特权。但随着意识开始衰退,信息受到控制,个体被大众交往同化,知识也受到支配和控制。”被支配和控制的个体对于当下发生的事情不能做到完全理解和接受,他们经历的教育也没有办法告诉他们答案,但是教育却和娱乐机器紧密相关。这种联系在他们看来是一种无形的手在背后进行操纵,因此他们会感到一种虚无缥缈的幸福。这种幸福不是来自他们真实的切身感受,而是被操纵之后的麻木心态和单调想法,一种被权力机构重构的幸福。人们在这种虚假的幻觉中逐渐失去了否定性,开始沉溺于不切实际的幸福,最终导致了单向度的人的产生。

马约克通常写一些与社会阶級和出身有关的问题,但她发现美国读者(被所谓的上层阶级所主导)对这类故事通常反应冷淡。“人们普遍认为,如果你努力工作,你就能实现一切,”她说,“但在我的一生中,我一直在观察人们努力工作,非常、非常努力,但是结果的情况并非总是像宣传的那样。然而,在美国公开讨论这个问题是不受欢迎的;一些观众认为这是对他们生活方式的指责。所以我知道我应该在我的故事中使用幽默,否则没有人想听到它们。我经常描述生活中黑暗的一面,但我笔下的人物并不自怜,他们对自己的生活状况没有任何幻想,并能拿这种状况开玩笑,这是一部黑色喜剧。”

《生活成本》展示了两对矛盾:失业的卡车司机和他的妻子,他的妻子在一次事故后瘫痪了;富裕且傲慢的患有脑瘫的天才和他的新护工。“这部戏的成功对我来说尤为重要。剧院害怕上演这部作品,一部舞台剧很少要求制作人要选两个残疾演员。这就是我为什么感到兴奋的原因,因为我希望普利策奖能够帮助它获得更多的观众,并为残疾演员创造更多的机会。”《生活成本》中角色之间时而和谐、时而对立的复杂关系在马约克的诸多作品中反复再现,探讨的范围不仅仅是几个人的纠葛,更多的是“移民家庭或群体的延续及未来”。

三、行业潮流

2018年的美国舞台上,剧作家们不仅通过基于经典的再创作思考当代社会的问题,更多剧作家以戏剧为媒介,直面当代社会所面临的各种问题:种族、移民和政治话题。杰基·西布利斯·朱里创作的《美景》(Fairview)开场时似乎是一出反映美国黑人小康家庭的情景喜剧,女主人在为家庭聚会准备食物,家庭成员逐一回到家中,但剧中费雷泽一家的起居室很快就变成了种族话语的元戏剧实验:台上的演员突然停下来,然后把刚才所有动作重新表演一遍,但这一次如同哑剧一般悄无声息。观众耳中听到的画外音是一群白人在谈论种族问题,暴露出美国日常生活中,种种不自觉的偏见和根深蒂固的特权。在剧终时,观众中所有的白人都被邀请到舞台上,与黑人演员交换位置。尽管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情境几乎不可能发生,但剧作家杰基·西布利斯·朱里认为,在剧场中演练一次至少可以让大家在现实生活中面对种族问题时多一些勇气。阿莱西亚·哈里斯的《上帝是吗》(Is God Is)、安托奈特·努万达的《置之不理》(Pass Over)、多米尼克·莫里索的《管道》(Pipeline)也通过不同的故事情节和戏剧手段引发关于种族问题的热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几部作品都是黑人女性剧作家创作的。在“美国戏剧”网站公布的“2018年在美国上演作品最多的20位剧作家”榜单上,有11位是女性剧作家,而这11位女性剧作家中,又有6位是族裔女性剧作家。

政治主题一目了然的《宪法对我意味着什么》由剧作家海蒂·施莱克(Heidi Schreck)自己担任主演。她通过对比15岁的自己和人到中年的自己对宪法的理解,批评宪法对于保护女性安全的漠视:“15岁时我对宪法绝对忠诚,我知道制定宪法的人都是奴隶主,他们不把女性和有色人种当作人来看待。但那个时候我相信,宪法会随着时代发展而进步。而现在我在思考,如果宪法不能保护我们免遭男性暴力,那宪法还有什么意义呢?”《宪法对我意味着什么》几乎就是一出独角戏,取材于剧作家本人的成长经历,她在叙述自己家庭成员遭遇暴力事件的同时,加入女性遭遇暴力的数据和案例,既感人至深又触目惊心,与 2018 年女性反抗性侵的“Me Too 运动”形成了意味深长的互动。由此可见,马约克的获奖,不仅仅是艺术上的成功,同样也符合美国当下政治正确的要求。

玛蒂娜·马约克在向我们展示一幅幅社会边缘人的生活图景的同时呼唤着社会对更低层次的人的重新审视,希望一个和谐美满的家庭生活能够给人带来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Vogue. Martyna Majok: The Girl with a Pulitzer Prize [OL] ,https://www.vogue.pl/an/martyna-majok-the-girl-with-a-pulitzer-prize, 2018-06-11.

[2] Stage and Candor. A Conversation with Martyna Majok [OL], https://stageandcandor.com/conversations/martyna-majok/#.XgAcZGm-vMq, 2017-6-7.

[3] YouTube. Martyna Majok's Play Reflects Her View on the American Dream [DB/OL],2018-1-19.

[4] 赫伯特·马尔库塞[著],刘继[译],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年版,

[5] Chicago Maroon. Path to Pulitzer: An Interview With Playwright Martyna Majok[OL], https://www.chicagomaroon.com/article/2018/4/22/path-pulitzer-interview-playwright-martyna-majok-b/, 2018-4-22.

[6] Steppenwolf Theatre. Downstate [OL], https://www.steppenwolf.org/tickets--events/seasons/2018-19/downstate/ ,2018-02-08.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