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贝杰 李祖祥
【摘 要】2016年全国投入使用的教育部组织编写的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内容到形式都有鲜明特色。从装帧学角度看,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封面色彩丰富、热烈,富有个性与感染力,符合儿童审美需求。颜色选择结合功能划分,体现版面构图的逻辑性。文字编排简而不空,结合图形构成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凸显秩序性;图形设计呈现情境式民俗文化,手绘形式构图,使封面具有美育功能,同时传承家国情怀,彰显文化个性。
【关键词】统编本语文教材;封面
中图分类号:G232.3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20)11-0107-03
优秀的书籍封面设计作品不仅能够向读者传递文化知识和信息,还可以营造出与书籍主题相符的氛围[1],教科书的封面设计更是如此。教科书不同于一般图书,它的封面要能够发挥感知学科文化、传递课程内容、吸引儿童注意力、提高儿童学习兴趣的作用[2]。本文从装帧学角度,以及封面构成的三大元素——色彩、文字、图形,来探寻统编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封面的主要特点。
《辞海》将书籍封面定义为:“亦称‘封皮‘书皮。书刊的表层部分由面封、封里、底封、底封里和书脊五大组成部分。”[3]本文研究对象是由教育部审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7年12月第一版小学低年级《语文》(共四册)教科书的面封,即狭义的封面。
一、色彩
作为封面设计的要素之一,色彩的视觉作用往往先于图形与文字,能最直接影响到读者的感官,从而左右读者的情感。[4]在色彩的选择上,统编本小学低年级《语文》教科书考虑到小学生偏好明快、活泼的色彩认知特征,面封多选择橙色、黄色以及中间过渡色作为主体颜色,它们均属于暖色调,给人一种温暖、舒缓的感觉。同时,考虑到大面积使用暖色调容易使人产生“眩晕”感,则增加较大面积的单色色块、色条,来调节不稳定状态,压住 “乱”的视觉感受,实现“闹中取静”效果。如一年级上册封面为《忙趁东风放纸鸢》。金秋十月,三五孩童着艳丽服饰,持五彩风筝,小狗、小松鼠奔跑追逐,相应成趣,热闹非凡。在大面积的绿色梯田的映衬下,蓝绿相间的远山树木与清澈透明的天空相互交融,不仅使画面整体透着宁静与祥和,而且尽显江南之秀美。
从色彩的安排上来看,整体配色本着“形式服務内容”的原则。美术编辑李宏庆说:“最重要的科目名称‘语文一概衬以最亮的白色,年级和学期用暖金色铺底,年级有标准色,学科亦有标准色,过渡区域是这两个颜色的混合,此外还有标志人教社的绿色。”封面顶部以一窄条过渡色进行呼应,形成完整而通透的封面边界,具有精致的视觉效果。同时,统编版本的颜色设计上下册一致,突出整套教材的一致性。
从色彩的主体上来看,主体物设计结合卡通人物与物体特征配以不同明度的色彩,为人物赋予颜色鲜明靓丽的服饰,如:蓝色条纹上衣加绿色裤子的小男孩、亮黄色花朵裙的小女孩等,既体现出立体效果,又能聚焦整体视觉感受。从儿童审美能力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来看,天真活泼的儿童喜欢鲜明的色彩,喜欢强烈、张扬和艳丽的色彩,因为这些色彩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5]二年级上册以蓝色的海浪对应浅火红色的祥云,蓝色的小鹿对应脚踩风火轮的哪吒,大面积浅黄色的幕布对应浅蓝色的地板等,鲜明的冷暖色调对比不仅让读者感觉清新活泼,有现代感,而且求得“光明沉稳”的艺术效果。
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封面色彩总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色彩丰富、热烈,符合儿童审美需求,凸显视觉语言的表达功能。每一个色块、线条都有划分学科、年级的作用,并能体现教材的整体性。[6]
二、文字
封面是书籍的“脸面”,而文字作为书籍封面设计中重要的符号之一,起着传达书籍主题与内容的作用。[7]统编本低年级语文教材封面文字由书名、年级、审定机构名、教科书类型(“义务教育教科书”)以及出版机构名构成。字体的设计编排符合内容的风格特征,使其达到功能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使书籍的封面设计具有更好的审美效果和艺术表现力。[8]
统编版语文教科书封面沿袭人教版传统,书名字体为郭沫若于1970年所题写的郭体,字体颜色为黑色,大小为3.0cm×3.2cm,居于最佳视域封面右上角,其笔力爽劲洒脱、韵味无穷、形神兼备,结合纯白色背景,既活跃了封面空间,又带来书卷气和愉悦感。更重要的是,凸显中国书法独特的艺术美,彰显中国传统文化内涵。对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第一次正式接触语文学科,充分感受文字的艺术美和文化的厚重美,体会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增添与语文的亲近感,达到设计形式、内容与读者的统一。
书名左侧为教育部审定图标与“义务教育教科书”。封面左侧居中为黑色宋体的“年级”和“学期”,底部标注毛体“人民教育出版社”。这几部分文字整体结合不同颜色的背景花瓣图呈扇形分布,不仅表现出字体形式的多样性,如黑体、宋体以及书写体“毛体”“郭体”等,而且呈现大与小、疏与密的对比,表现出一定的形式美。如下图所示。
三、图形
加拿大传播理论家马歇尔·麦克鲁安曾说:“现在社会已由文字文化转为图形文化。”从原始岩洞中的图腾符号到今天信息的多元化,作为视觉语言的图形符号又重新发挥着比语言文字更强大的功能[9]。因此,教科书封面图形的设计尤其重要,封面图片不仅仅起着美化版面的作用,它还有着独特的教育意义。统编本教材根据小学生从具体到抽象的认知特点,将书名背景图案设计成一朵花的造型,花朵的轮廓使用橙色,并以粉色填充两侧,这不规则的橙色花茎曲线对版面的文字信息与插图进行了不对称分割,图画的面积占到了封面的约1/2,突破以往教科书设计固有的思维模式,对封面空间进行理性划分与功能整合,无论是整体色彩还是学科区隔及年级、上下册等,均达到了易于识别又完美统一的效果。该套书封面图画整体表现出以下特点。
(一)民俗生活图,传承家国情怀
中国自古就有“入国问禁,入乡随俗”的传统,民俗是最贴近身心和生活,并世世代代锤炼和传承的文化传统。统编教材的一大亮点便是以情境图的形式,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精彩生动的民俗画卷,给学生带来传统民俗文化的熏陶。统编语文教材一年级下册的封面是《儿童晴雪图》,只见雪满屋脊,树披银装,大红灯笼高高挂,“福”字春联贴红门。蓝天晴日照小院,木格窗户檐下藏。 三个小孩儿或堆雪人,或吃冰糖葫芦,总角之宴,言笑晏晏,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民俗文化元素,学生在咀嚼和融合的过程中,生发着越来越深、越来越浓的家国情怀,凸显教科书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10]
(二)富有美育功能
儿童的教育是审美的教育,主要通过视觉欣赏让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因此封面设计应达到功能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统编本语文教材封面图形设计以手绘为主,手绘插图比电脑绘图更具艺术性和质感,更能直达孩子们的内心,体现与本书主题密切相关的意境、格调。如:晕染的树木、错落有致的梯田、层次分明的积雪……每一幅都笔触柔和,色彩淡雅,所流露出的亲切感与亲和力会在美育与审美方面给予学生长期的耳濡目染。
统编本封面图形设计风格清新可爱,内容明朗清晰,教材设计既能引导孩子们的审美,又具有中国特色,弘扬传统文化,展现出内容与形式和谐统一的“书籍之美”。 [11]进一步体现出编者心中有生,诚如美术责任编辑李宏庆所言:“我们只希望孩子们在包上书皮之前看到的是一个好封面,书皮破了,摘下来,还能有再多看两眼封面的欲望。”
四、整体特点
结合色彩、文字、图形三个方面的分析,整体解读该套教材的封面,发现其具有以下特点。
(一)逻辑性
封面设计的逻辑性是对整个封面系统的规划与指导,统编本语文教材封面的逻辑性主要体现在版面构图上,如采用花朵、花瓣、花茎等柔美流畅的曲线构图进行版块与区域的分割,表达方式有具体实物载体,清晰、明确而不僵硬,既符合小学生的审美特点又使构图视觉节奏平稳,极具说服力。花朵的主体结合书名位于版面的左上角最佳视域,构图视觉效果稳固,通过黄金分割比例的控制传达出较强的逻辑性。
(二)个性化与感染力
加登纳在《艺术与人的发展》一书中提出,在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活动中,“只要他的情感生活变化了,那么他便以欣赏者的身份参与到艺术过程中去了。”而统编本语文教材封面在色彩运用上,扑面而来的黄色、橙色、土色、暖金色、红色、褐色等暖色调作为主体构图,色彩的运用传递热烈、欢快的情感氛围。图画的背景色以及辅助性场景选择浅蓝色、嫩绿色、灰白色等色块对比,提高辨识度,使色彩表达具有专业感与说服力,营造色彩的和谐整体性,趋于个性化和感染力。
(三)秩序性
统编本语文教材封面的秩序性主要体现在文字编排的位置排列、字体选择、大小设置三个方面。封面上书名与其他文字信息都采用一致的黑色,并以“贴近”“远离”[12]“对齐”“对比”等构成设计手法来控制节奏、突出主题。13]文字信息编排主要居于曲线分割上部的功能区域,结合图案以扇形分布,呈现出秩序美与艺术美的统一。文字主体书名以个性化而富有意义的郭体书写,年级、学期、类型、审定与出版机构以黑体、宋体以及中间少量变体构成,呈现大与小、疏与密的对比,字体设计在传统的基础上灵活多变,又不缺乏一定的秩序性,集信息传达、装饰效果于一体。
(四)人文性
语文教科书是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传播的主要载体,统编本封面图形选择布老虎、风筝、糖葫芦、拨浪鼓、皮影戏、红灯笼等丰富的中国传统民俗文化元素,插图形式上以手绘为主,返璞归真、精心雕琢,拉近了与小学生的距离,体现出封面传达的学科性、人文性的审美特征,凸显教科书独特鲜明的文化个性。使学生得到真善美的熏陶,更加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
(五)整体性
统编本语文系列教材封面的整体设计周密,各分册封面以图形内容变换为主,代表性的设计元素花朵图案会贯穿全套封面,图形风格与形式,以及年级信息底色的中性色温和,人教社系列教科书专属绿色统一设计,当大批封面摆放在一起时,这两个色彩并不容易与其他颜色混淆,既个性鲜明又成为一体,套书的气势尽显其中,整体效果高度统一。
总体来说,统编本小学《语文》教科书封面色彩丰富、热烈,富有个性与感染力,符合儿童审美需求。颜色选择结合功能划分区域,体现版面构图的逻辑性。文字编排简而不空,结合图形构成疏密有致的视觉效果,凸显一定的秩序性;图形设计呈现情境式民俗文化,手绘形式构图,使封面具有美育功能同时传承家国情怀,凸显文化个性。
当然,该书封面设计也有一些值得进一步探讨和改进的地方,比如,如何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如何拉近与城市学生的距离?人物的设定是否需要成人介入?这些问题如何协调呈现在16K的封面上,还要进一步商榷。
参考文献:
[1][7]田雪.平面設计中的字体设计新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8,(5):64-65.
[2]嵇丹丹.人教版、西师版、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封面的比较[J].现代教育科学,2016,(10):88.
[3]夏征农,陈至立.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4]明兰.色彩情感在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应用[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130.
[10]纪海龙.小小情境图,浓浓中国味——统编语文教材情境图中的传统文化元素赏析[J].语文教学通讯,2018,(15):19-20.
[5]刘星.从儿童审美偏爱看儿童书籍的装帧设计[J].中国出版,2007,(3):59-61.
[6][11]章红雨.人教版第十一套教科书与装帧艺术金奖结缘的故事[N].中国新闻出版报,2014-4-30(4).
[8]张艳萍.浅析书籍封面设计中的字体[J].大众文艺,2010,(23):35,51.
[9]张敏.包装设计在药品包装中的应用[J].包装与设计,2001,(22):47-49.
[12]伊达千代,内藤孝彦.版面设计原理[M].周淳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12.
[13]张婷.国外理工类教材流行封面设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5,(9):47-5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