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席文静
【摘 要】声乐的无限感是区别声乐技术和声乐表达的,它只针对演绎者发出一种特殊的感觉,而这样的感觉就是演绎者为什么热爱歌唱的原因。所以,我们要谈谈声乐的无限意义。
【关键词】声乐;演唱;艺术;无限感
中图分类号:J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70-01
当我们对于新鲜事物有所认知的时候,其实就是忽略它本质的时候,因此审美上就会产生疲劳,进而对原本喜欢的东西感到乏味。那么,人们在进行数学推理的时候,感觉到的快感,实际上就是一种不断揭开神秘面纱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快感,也就是我们要谈论的无限感。换句话说,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件事物感觉到美,那是因为有着艺术思维的人,不只看到了事物的本身。人们为什么会对一件事物感觉到乏味,那是因为我们把过多的联系赋予在事物的身上。无限感,实际上就是一种只看到事物本身而切断外在联系的过程。这直接导致我们认识美是理性内容表现于感性形状,于是我们把声乐的无限感,嫁接到从感性世界到理性世界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声乐把两者统一的过程,所以我们更有必要讨论声乐无限感的意义。
一、有限存有与无限世界
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理性与感性的统一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内容或意蕴就是理性因素,形式就是感性形象;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其实也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艺术与现实的审美关系》中批判了黑格尔的观点,实际上,车尔尼雪夫斯基同亚里士多德一样,忘记区分理念中的无限世界同感性的有限存有。
布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说道:“生命只是一连串孤立的片刻,靠着回忆和幻想,许多意义浮现了,然后消失,消失之后又浮现。”真正的“乌托邦”只存在于追忆似水年华中。当人们在经历完一个人生片段后,就会浮现出对这个片段的追忆,然而这个追忆对一般人来说,都是美好的,都是不变的乌托邦世界。纳兰性德写道:“当时只道是寻常。”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对长安城的理解更是两个极端。这些都在告诉我们,逝去的人生才是我们追寻的终极乐园。然而现实中,我们往往不可能把这样的世界呈现,故而在艺术的表达上希望能够重新构建起来,而声乐艺术尤为如此。因为至少在环境的烘托上,音乐能够做到其他艺术门类无法做到的。换言之,不仅仅能够使你看到历史,还能使你感受到当时周遭环境、人际环境给你的感觉或者说是压力。因此,当我们在用旋律演绎已经消失的似水年华的时候,往往是通向乌托邦的世界,那个世界是不变的,是永恒存在的,这就是音乐的无限性。然而,这样的无限性会因为此时此刻我们内心深处的变化,而把这个似水年华的感觉不断修饰。同样的一件往事,叙述者的心境和心情的不同,他所感受的似水年华是不一样的,这也证明了,为什么对于消失的过往,我们往往能够提炼出它的美感。那是因为,我们声乐演绎的似水年华,会随着心情的变化而呈现出不同的美,但这样的美并不妨碍声乐者懂得无限感,即便是悲傷的情绪,它依然是不变的乌托邦。
歌唱的心智过程,往往是在当下回忆过去,实际上这里回忆也是在当下的,所以乌托邦的世界只能存在于过去的似水年华,因为当下的回忆正是当下心境的追忆,这也属于现在进行时,因而乌托邦的世界不正是我们在无限感里寻找到的世界吗?这种世界才是真实世界里存在感的体现,更接近真理,所以让我们产生乌托邦式的遐想。除此之外,这里的似水年华往往都是我们在当下衍生出来的美好过往,或者说是值得我们大脑再现的过往,这样的过往基本上与有限存在的真实是有偏差的,它更接近于无限存有的感觉,因为本来当下回忆的过去也是当下,这就是一种无限存有,至少这个似水年华是不会改变的。
二、歌曲之无限
当我们无法用抽象的语言表述这个世界的时候,我们的先民们如何表达这是什么?你要向另一个个体倾诉,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讲诉,然而在没有文字的时候,这样的讲诉就落在频率的使用上。动物可以用声音表达痛苦和兴奋,人类大多数的情绪也可以用简单的声音来表达,所以在没有语言的时候,我们发出的音频便是最直接的感受。
声乐演唱艺术在某种意义上是解释无限世界的体感的,而科学是解释有限世界的感知的。当你自己没有无限属性的时候,是不可能感知到无限世界的。那么,当我们是有限世界的有限存有者的时候,声乐演唱艺术就是让我们理解无限世界所带来的审美。在这里我们还是借鉴一下老子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南怀瑾先生在《老子他说》中对此评论:“一般学道的人,都是求有,自己实际上都在加。本来道理上知道是空,而在做工夫的方法上,自己都是在加。”其实这里所说的,就像我们学习声乐技术那样,是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自然的过程。从感性世界理解到理性世界,再到感性世界,实际上并不冲突。
三、结语
无限感的美第一层就是它会给予演绎一种快感,是愉快和幸福的。从声乐作品的作词到演绎,我们会有这样一个勾勒的过程,而理解这个过程是我们理解声乐无限感的重点。
参考文献:
[1]余笃刚.声乐艺术美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5.
[2]郑茂平.声乐语音学[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