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体验派关于演员如何塑造角色的观点

时间:2024-06-18

刘凡绮

【摘 要】近年来,以《驴得水》和《无名之辈》为代表的许多话剧改编电影先后在国内上映,并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使得许多国内优秀的演员也被更多的人认识。话剧演员出身的任素汐,在表演生涯中也一直强调着“体验艺术”。本文将以通过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的表演创作原理和训练方法为框架,阐释话剧演员对角色的塑造。

【关键词】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验派;角色;任素汐

中图分类号:J8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0-0114-01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1863-1938)在《我的艺术生活》《演员的自我修养》等重要理论著作中,全面系统地阐释了“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体系”的内容。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美学原理中的核心是真实,真实地反映生活本身。他所倡导的表演体验派主张演员在表演角色时将自己与角色的情感体验融为一体,从而去建立一个更饱满的角色形象。

一、认识角色

创造舞台角色需要过程,这要求我们去熟悉角色、分析角色,使演员能够无限接近角色本身,这个过程叫作认识剧本和角色的过程。我们去分析一个角色是为了彻底进入角色的内心世界,研究内心世界的组成元素,它的内在和外在还有精神生活。

(一)研读剧本

在分析角色时,演员最需要运用理性的步骤是研读剧本,熟悉故事背景、框架、矛盾点等,了解角色行动目的、最高任务、情感点等。可这样的步骤处理不当往往会成为演员接近角色的绊脚石。“如果演员以及他的内部力量和外部体现器官都已经准备好去接受别人的思想和情感,他就会知道如何在角色所提供的材料中,选取什么,抛弃什么。”

(二)构思角色

演员在开始表演之前应该对角色的过去与未来有所知晓,在角色设定的基础上去思考。然而很多剧本也只是讲述一个故事而不是这个角色的一生。在《无名之辈》中任素汐饰演的马嘉旗是一个高位截瘫的女人,在熟悉角色时,用马嘉旗的口吻与导演饶晓志聊天,用方言讲述自己的故事。这是任素汐在通过研读剧本熟悉角色的方式,理解与建构一条角色的外部与内部的主线,需要通过想象去进行艺术发现,代入情感共鸣实现艺术体验,从而进行艺术构思,最后完成艺术传达的任务。

二、体验角色

体验在斯式表演体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与表现艺术形成对比,在体验艺术里“表演角色的每一个瞬间每一次都应该重新体验和重新体现。”这种方式的目的就在于避免演员出现一板一眼按照剧本给出的指示行动,只注重表演的外部手法,从而去填补自己内心对角色的理解缺失,这样的角色表演可以说是无意义的。

(一)内部体验

在创造人的精神生活时,演员不仅要表现出每个角色有意识的部分,还有无意识的部分。演员的任务不仅仅要在角色的外部表现上下功夫,还要在关照整个剧本的前提下,描绘角色的内在生活。事实上,让无意识出面进行表演沟通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这样的任务在普通的以声台形表为基础的表演训练中是很难达到的,但真正意义上的表演艺术是教导演员如何“有意识地激起自身的下意识创作天性,以進行超意识的有机的创作”。只有演员在依靠着自身的天性去做出一系列关照角色的反应时,并且在舞台上能自然而然地追随这样的内在精神生活进行下去的表演,才是富有生命力的。

(二)外部体验

在表演学科中,外部体验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把极其微妙的而且常常是下意识的生活反映出来,就必须具有极易感应的、训练有素的发音器官和形体器官。”为了体验高位截瘫病人的生活,任素汐也试着坐着不动,就好像自己真的高位截瘫了一般。在《无名之辈》中,有一场在天台淋雨的戏,章宇(饰演眼镜)和潘斌龙(饰演大头),两个大男人被冻得直打哆嗦,而马嘉旗的身体对于这些事没有知觉的,于是任素汐便全力控制自己不能表现出任何因为冷而产生的动作表情或情感。

(三)创造角色

演员和角色的双向关系决定了演员不能一味地去融入角色。角色的某些特质,在一定情况下与演员的内心活动和身体产生共感,在经历了角色体验后,演员在演出前或演出过程中,根据自身与角色的共感进行再次创作,也是作为演员需要具备的专业素养,演员和他所扮演的角色在局部或者完全彼此变得相像起来,相互进行转变,赋予角色和演员自身新的元素,甚至是性质上的变化,从而使得演员进一步将自己代入角色,也使得角色更加真实,更加具有魅力。任素汐在《驴得水》200多场演出中,写了一本“一曼日记”,她将自己作为张一曼,来回忆发生的一切。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提倡的体验艺术,主张演员在研读剧本熟悉角色的同时,对角色进行剖析,体验角色内部和外部生活,训练自身有意识地运用无意识进行反应,与角色的精神世界相通,在此基础上再次创造角色,在角色中感觉自我,用自我诠释角色。

参考文献:

[1]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苏).郑雪来等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精华[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8.7.

[2]姜萌萌.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布莱希特与阿尔托戏剧观的碰撞——重审西方现代戏剧的三大体系[J].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04):79-82.

[3]滕朝.专访《驴得水》导演——四年的话剧熬成了婆[N].中国学术期刊电子杂志社,1994-20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