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红色经典艺术在高校艺术教育的创新与实践

时间:2024-06-18

彭音来 由曦

【摘 要】红色经典艺术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文化,它是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人民铸就的,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教学意义,时至今日,红色经典艺术仍然闪耀着光芒。深度挖掘其艺术价值,让红色文化洋溢在校园是新时代高校的重要责任。

【关键词】红色文化;经典艺术;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1-0132-02

一、红色经典艺术简述

在九十多年波澜壮阔的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走过了长征,跨过了一个个沟沟坎坎,在我们党坚强的理想信念与顽强的斗争中,红色文化孕育而生,红色文化不仅是我们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到“强起来”,再迈入“富起来”的有力支撑,也是值得且必须传承的优秀经典。所谓红色经典艺术,是指中国共产党和全体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时期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形成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丰富饱满,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社会影响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每一个人都应当牢记历史,传承优秀文化。高校作为输送人才和培养人才的重要载体和基本平台,理应加强红色经典艺术的学习,让红色经典艺术绽放于高校艺术课堂。

江西是红色资源的沃土,作为我国革命战争时期重要的战略要地与斗争地点,它见证了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记载了千千万万值得学习的感人文化。这些鲜活且生动的红色经典艺术值得我们铭记,2014年5月13日,江西省委书记在报告中明确指出:“要跑好传承红色基因接力棒,续写红色江西更加辉煌的新篇章。”这份报告不仅表达了省委书记对江西的殷殷期盼,也为高校深入开展红色教育指明了方向。实际上,身处红色圣地,本身就为艺术专业学生学习红色经典艺术营造了浓厚的氛围,拉近了学生与这些历史的距离,因而,成为高校艺术专业教育中极具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

二、红色经典艺术的教育现状分析

在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已经意识到在艺术课堂中渗入红色文化的学习,然而,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推进红色经典艺术在艺术专业课堂中的渗透仍然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现状还不尽如人意。

(一)红色文化未得到学生与老师的重视。受传统教育观念的桎梏以及升学率、就业率等指标的压力,教师的教学重点以及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放在了专业理论知识的教学与基础科目的学习上,重理论轻德育的教育现象较为严重。“红色经典艺术”看起来似乎与升学、就业不相关,其发展空间也被迫缩小。教育应当扎根于社会环境,在我国社会环境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时,教育工作者也应当及时变革传统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式,培养与时代接轨的人才。显然,传统的教育观念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红色经典艺术的忽视也无法塑造与市场要求相符的优秀人才。正确的观念才会指引优秀的教学活动,只有当老师与学生双方都注重起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红色经典艺术才能成为高校校园一道靓丽的风采,学生的艺术创造积极性才会提高。

(二)校园建设缺乏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宣传。文化作为一种软约束,对学生的约束力要远比规则强大,也更容易为学生接受。然而,在高校校园建设中缺乏对红色文化的宣传。一般校园建设都关注于时事热点,相比之下,对红色文化的建设较为缺乏。只有在五四青年节、建军节、建党节等与红色文化有关的纪念日里,才会偶尔出现红色经典艺术的宣传。校园宣传栏、学校校报等作为建设校园文化、宣扬红色经典的基本载体,缺乏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宣传,其教育功能未得到充分利用。

(三)高校课堂教育缺乏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宣传。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获取红色文化的重要平台,高校本应该切实发挥课堂的作用,引导学生树立对红色经典艺术的热爱与创造红色艺术作品的热情,而在实践中,高校课堂普遍缺乏对红色经典艺术的宣传。目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程度不高,导致在专业课堂教育中效果不是太好,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教育工作者对红色经典艺术教学的积极性。此外,多种多样的学生社团、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但是,学校的社团,以及开展的各类活动往往也未引入红色文化,因此,容易使红色文化淡出学生的视野。

三、红色经典艺术融入高校课程的意义

红色经典艺术的学习不仅是为了了解历史,更是从这份历史中以先人为榜样,树立积极向上、勇于创新、永不服输的坚强意志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这对于学生的个人发展是很有必要的。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大学阶段是其受教育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后,他们将走向社会。社会环境远远要比校园环境复杂得多,若不能以正确的眼光对待社会为他们出的试卷,以积极向上的心态迎接人生新的阶段,学生将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随着竞争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趋势的加强,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认识到社会正在从“物本时代”向“人本时代”过渡,并逐渐朝向“能本时代”迈进,人才作为企业发展最珍贵的财富,企业若想获得自身的发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赢得顾客青睐,就必须在人力资源上做出努力,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不仅体现在对其理论知识的要求上,有远见的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学生的综合素质与思想政治素养。在这两方面表现良好的学生,往往具备积极应对挑战的能力,这种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他们适应企业发展要求奠定了基础。

将红色经典艺术引入高校艺术教育对于江西省的发展同样具有非凡的意义。早在2012年7月,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作为红色文化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定位。江西省“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提升江西文化软实力,从文化大省向文化强省转化的重大决策。当今社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要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江西省文化优势,将江西省塑造为文化强省,离不开高校这片沃土。高校应在不断探索中,根据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其他院校的经验,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将红色经典艺术的學习贯彻落实到艺术课堂之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的人才。

四、紅色经典艺术融入高校课程的途径和方法

红色经典作为一本鲜活的教材,要想发挥其教育的功能,必须将红色经典融入高校课堂。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设计课程具有专业性、实践性、综合性、开放性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高校课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教师、学生、学校等各方面的努力。

(一)提高教师与学生对红色经典艺术的认同感。对红色经典艺术的认同感就是指学生与老师愿意学习红色文化,将红色文化作为教育与设计的底色。专业课是高校向学生进行传道受业解惑的课程,也是学生与老师共同进步的平台。专业课教师应当把红色文化渗透到高校人才培养方案之中,通过布置相关作业、设立学风等促使学生加深对红色文化的学习,使红色文化走入课堂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铿锵有力的行动。就音乐专业课程来说,专业教师同样可以开设《红色经典艺术作品鉴赏》课程,或者是专业教师在《合唱指挥》《作品鉴赏》《艺术实践》等课程的备课中,有目的、有意识地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到具体课程的某个章节内容中,这样既向学生传递了教学知识,也丰富了课堂,将红色文化的学习寓于情感的交流与知识的学习之中。

在注重专业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充分重视实践教学。音乐专业本身也是一门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为此,可以组织学生参观红色经典艺术作品相关的展览,以展览的内容为素材进行创作,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途径。

(二)完善制度建设,加强制度学习。为了切实将红色文化教育渗透在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中,校方可以完善相关制度。在新时代,对于制度建设,应当摒弃过去由上级领导者制定、下级教师被迫接受的现象。辅导员、教师是与学生直接接触的人员,他们对于自身的工作以及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最了解的,因此,在制定制度时,可以采取全体教职员参与的形式,且信息工具为全员参与提供了物质基础,这一形式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可以方便全体教职员工参与到制度建设中,积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与此同时,在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中,应当增设对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有关的指标,激励在红色文化教育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教师,鼓舞后进人员继续努力,向先进工作者学习。让红色文化在设计课程中得到发展空间。

(三)将红色经典艺术融入社团活动。社团是学生相互交流的平台,是创建校园文化的载体。大学生思维活跃,渴望彰显个性,比起课堂上的教学,同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更贴近大学生的特点,也提高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质量。针对目前高校有关红色经典艺术的社团较少的现象,高校教师及辅导员可以引导学生创建此类社团,招募热爱红色文化、懂红色历史的学生作为社团成员,社团成员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现有的信息设备等深度挖掘红色文化,宣扬红色文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红色文化建设更容易得到学生的支持。社团也可以不定期举办红色经典艺术节,对这些红色经典艺术进行推广和营销,吸引全体学生积极参与,让红色文化走进每位学生的日常生活,让历史悠久的红色文化变得生动活泼。

五、结语

红色文化是我国从一穷二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峥嵘历史进程中积淀而来的,值得传承与纪念。21世纪是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的生活被各种信息充斥着,这些五花八门的信息难免会使个人价值观等发生变化,红色文化经过近百年的历史涤荡,至今仍闪耀着熠熠光辉。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坚定人生的理想信念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发挥红色文化的引导作用,发掘其艺术价值,以合适的方式渗透在艺术课堂中,塑造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设计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尚会芳.红色经典艺术作品在设计课程中的价值研究—以遵义地区红色经典艺术为例[J].美与时代(上),2018,(09):109-110.

[2]高颖.红色文化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融入研究[J].艺术科技,2018,31(12):265.

[3]王龙生.红色经典艺术对高校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作用与价值[J].老区建设,2019,(02):11-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