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旅融合背景下湖滨商业步行街的提升发展研究

时间:2024-04-24

王丽红 何王芳

[摘 要]杭州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湖滨商业步行街也成为了杭州文化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融合成为推动步行街提升发展的重要抓手。文章以打造独具杭州韵味的文化展示窗口和国际化商旅文化休闲消费新地标为目标,探索步行街在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步行街在今后提升发展可执行的策略,从而有效推进湖滨商业步行街的可持续发展,以期助推杭州国际文化旅游胜地的形象塑造。

[关键词]湖滨商业步行街;文旅融合;问题;策略

[DOI]10.13939/j.cnki.zgsc.2021.14.018

文化和旅游具有天然的耦合性,文化是旅游的灵魂,丰富了旅游的内涵和形式。旅游是文化的载体,通过旅游的方式对文化资源进行重塑,可以激活文化,增加文化的吸引力,两者的融合满足人们对于丰富文化内涵和文化体验的需要[1]。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形象的展示窗口,它记载了城市的发展历程,其发展融入了地区的传统文化,乡土风俗和传统习惯思想,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精神文明。因此,没有文化的步行街是没有生命力的,在历史的冲刷下是会逐渐消亡。将文化融入商业步行街的建设中,不仅可以提升商业文化的高度,还能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促使城市经济与城市文化发展走向和谐。

1 商业步行街文化融合现状研究

20世纪60年代的欧洲,现代商业步行街已经开始逐渐发展起来。不同国家和区域由于其特有的文化背景、生活习俗和城市肌理,为商业步行街的发展提供了多元的人文和物质环境[2]。我国步行街的发展是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而随之变化,至今已经形成了一批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商业步行街。

国内外大部分步行街的提升发展中都会融入当地特色文化,不断丰富其文化底蕴。城市的文化特色在商业步行街中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表现在商业步行街所处的环境,如地理、气候等要素的独特性;另一方面表现在城市特色的建筑、街道家具、植物等因素的特殊性[3]。然而,在全球化发展的浪潮中,很多国家或者地区的文化被逐步同化,商业步行街的特色文化逐渐消失,文化底蕴也在逐渐模糊,不能满足人们对精神生活的更高追求。在我国步行街发展的浪潮中,湖滨商业步行街的改造提升是我国商业步行街改造较为成功范例,但其发展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探究其在文旅融合背景下的提升发展策略。

2 湖滨商业步行街背景分析

2.1 湖滨商业步行街发展概述

在南宋时期:京城西城墙基沿湖滨筑起,湖滨地区商贾云集,成为繁华地段。清朝时期:在城市与西湖之间筑“旗、营”,用城墙、城门分隔。民国时期:湖滨路拆除城墙,湖滨路、延龄路(延安路)一带的旗营拆除,湖滨被定名为“新市场”,汇聚了众多老字号,成了当时杭城繁华的闹市区。新中国成立:湖滨路西湖旅游兴起,湖滨区域成为杭州最主要的商业活动地带。新世纪以来:西湖综保,湖滨新生。湖滨步行街扮演城市核心的重要角色,成为现今融文化、休闲、旅游、购物于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区域。2019初,商务部印发了《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将对全国11条步行街进行改造提升试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领先水平的步行街。杭州湖滨步行街与北京王府井步行街等一起被纳入首批试点步行街。这也是浙江省唯一一条被纳入本次试点的步行街。

2.2 湖滨商业步行街文化资源分析

如今步行街区域仍留存下一大批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2020年5月,这里共有省市级保护建筑遗存15处(包括省级文保单位1处、杭州市历史建筑14处),沿街两侧老字号9家。目前仍可见的步行街的历史遗存基本形成于民国初期,以石库门里弄建筑和独立式西洋别墅建筑居多,集中体现民国时期杭州中产阶级和达官显贵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风貌,是老杭州记忆的荟萃。

3 文旅融合视角下湖滨商业步行街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商业步行街人文价值未充分彰显

商業步行街核心内容是发展商业,但是过分营造的商业氛围让步行街缺乏底蕴和“温度”,游客在游览过程中也会忽略步行街蕴涵的真正人文价值。湖滨商业步行街在其发展过程中忽略了对杭州特色文化元素的深度挖掘,对景点文化底蕴的丰富,对文化旅游体验活动的开发以及文创产品的研发与营销等,使得步行街对于当地特色文化呈现方式趋于单一,满足不了游客的多重需求。没有真正打造出湖滨步行街独特的文化品牌IP,使游客对步行街的文化缺乏认同感。

3.2 商业步行街文化空间格局缺乏合理规划

湖滨商业步行街地处杭州城市的核心位置,合理的空间规划与总体布局对商业步行街文化空间利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湖滨步行街在主要出入口处、商业综合体室外空间、步行街核心区域没有塑造突出街区品质、个性鲜明且具有杭州形象的标志性节点,没有形成独特的标志性景观。在对步行街进行进一步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交叉口仅仅是作为通道,大量的过渡空间并没有结合其自身的特点,赋予其新的功能来对该空间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打造成为新的活力点。

3.3 商业步行街业态功能组合混乱

步行街业态复合程度的高低决定了城市生活是否多元。湖滨商业步行街街在发展业态过程中,着重满足人们吃、住、行、游、购、娱多种需求,发展步行街多样化的混合功能布局。但业态在空间布局、功能组合存在着混乱的现象。步行街没有对不同业态呈现的不同功能特点进行分析,没有考虑到功能组合上不同时段使用的连续性,来确保步行街全天候满足游客多样的活动需求,从而使步行街在晚上闭店后则显得冷清,缺乏人气,步行街的活力不足。

3.4 商业步行街建筑特质弱化与空间格局模糊

湖滨商业步行街在其发展的历程中,不但见证了杭州城市的变迁,也见证了杭州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以及社会轶闻,其建筑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但随着杭州城市发展过程中的拆改建后,余留存下的老建筑越来越少,有的历史建筑在商业开发之后,在使用和改建过程中,很多建筑空间功能布局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湖滨步行街曾经拥有明确的街区空间,是杭州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杭州城市发展进程的加快,步行街区范围内陆续增建的各式各样的现代建筑物破坏了原有街道模式,混搭的建筑元素破坏了重要的街区标志,街区空间格局在保护和发展的平衡中出现变化。

3.5 商业步行街公共服务设施缺乏创新设计

步行街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一个城市的形象,富有创意的设计可以营造出一个良好的文化氛围,使人们留下更深刻美好的印象。但湖滨商业步行街在导视牌、公共座椅、垃圾桶以及广告牌等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上呈现千篇一律的情况。有些设计与杭州城市整体风貌不协调,与所处区域的位置、环境、文化氛围、功能要求不适应。其设计过程中忽略了与杭州历史文化相结合,未将杭州特色文化融入个性化的创新设计中。

4 湖滨商业步行街提升发展策略

4.1 深度挖掘商业步行街文化元素

首先,进一步挖掘湖滨步行街所蕴含的文化的内涵,对其进行整合、提炼和解读。通过设立名人文化馆或研究机构,或者通过定期召开名人文化研究专题会议的方式,让更多的游客深入了解和传播名人文化,提高了游客文化探索的热情。其次,丰富现有景点的文化底蕴。将东坡文化为主线,通过诗词、书法等形式,来营造街区的主题文化氛围,使游客在游览时能够产生联想,达到旅游、教育等目的。最后,依托胜利剧院、东坡剧院等重要文化场所,打造具有湖滨特色的演艺产品,采用演艺节目等方式来带动旅游,提升文化内涵和品牌形象。通过全方位挖掘湖滨商业步行街文化元素的方式,来提升商业步行街的商业文化的高度。

4.2 优化商业步行街文化空间布置

积极利用灰空间,打造新的活力点。通过见缝插针的方式,对劝业里、九星里、齐心里等街头巷尾处街头开发利用。通过选取经典诗词句铺装在道路地面上,或者在适当区域设立诗词主题墙、城市家具来展示经典诗歌的形式来打造充满活力的小空间,增强人性化体验,增强人与人、人与环境、人与空间之间的交流,避免封闭、单调的街道空间格局。

打造标志性节点,丰富商业步行街文化空间层次。考虑到入口节点是吸引人流进入、具有引领视觉的空间类型,建议湖滨商业步行街在入口节点处采用通过诗词、书法、绘画、雕塑等形式体现东坡文化,渲染入口环境,充分结合展现湖滨东坡文化的艺术雕塑,形成独特的标志性景观,打造形象鲜明的杭州市名片,塑造视觉更加显著的入口节点。在步行街里面设置东坡文化、浙商广场等节点,引入具有杭州特色或国际特色的个性化主题,营造沉浸式体验氛围,增强趣味性和场所交流感。使人们在街区游览时能够产生联想,达到体悟、教育、娱乐目的。

4.3 构建商业步行街活力业态

商业业态的合理构建对步行街活力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湖滨步行街区活力导向的业态构建方面,重点发展智慧商业业态。在已有线上线下全面融合的基础上,通过引进世界商业零售巨头,建设商业零售总部的方式,学习国外先进的零售经验;通过培育本地的商业零售企业,实现商业品牌的国际化和商业零售创新。用科技手段设置新型智能体验场所,如3D试衣间、Made By Google人工智能餐厅、天猫快闪店;强化智能体验,加强智能物流建设,如无人机、无人车、无人仓等,保障物流供给,彰显杭州全国领先的商业新零售。同时发展娱乐休闲、科教商业等方面的业态。借力互联网、数字技术等,促进商贸文化转型升级。

在步行街业态全时性方面,在步行街搭建夜间街头演艺流动舞台。将湖滨路、平海路、东坡路主街灯光秀的身影延伸到各街巷,根据各街巷的主题定位以投影秀的形式出现在街巷的墙壁上,伴随着美妙的音乐,为游客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通过国际品牌夜间首发,以及品牌定期夜间低价促销等活动聚焦夜间消费。使得湖滨步行街在各个时间段都可以得到充分利用,保持全天候的活力。

4.4 保護商业步行街旧建筑空间格局

每一条商业步行街都有自己的历史脉络,独特建筑风貌。湖滨商业步行街要在尊重历史、延续文脉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发展。如今步行街留存下了如韩国独立运动旧址、湖边邨建筑群等历史建筑,基本形成于民国初期,以石库门里弄建筑和独立式西洋别墅建筑居多,集中体现民国时期杭州中产阶级和达官显贵们的居住条件和生活风貌。因此,步行街的发展过程中:其街道界面必须能够较好地展现杭州民国时期的传统风貌,建筑的色彩、材料等必须与周围相协调。在步行街小巷修复的过程中要注意保持步行街连续的建筑立面以及两侧的界面,保留杭州地域文化的传统特色。至于那部分是以居住为主的生活片区建筑,在不影响建筑本身安全的基础上,遵循“原地、原面积、原高度、原外观”的原则,来适应居民追求现代化生活方式的需求,以留住原住民,来增加湖滨商业步行街的原真性。

4.5 创新设计商业步行街公共服务设施

步行街的标识、座椅、垃圾箱等作为公共空间里不可或缺的元素,其一定程度代表了一个景区的形象。在标识设计上,做到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突出地区文化内涵;设计科学、多语种、标识醒目,但要注意符号设计的统一性,避免只考虑文化特色而忽略了国际间的通识性,要符合国际惯例通用图形要求。信息标识更符合人性化能更准确地传达符号信息。杭州西湖的标识牌设计中,将可以代表西湖的其他文化元素素融入了标识设计中。在公共座椅上,步行街除了要在公共空间里合理放置公共座椅,且在设计时避免“千篇一律”,从湖滨的历史文化着手,将其作为文化符号融入座椅设计中去,为湖滨步行街增添一份亮色,使游客可以直观地感受到当地的特色文化,也给游客以美的感官享受。

5 结语

城市文化的融入,提升了商业步行街的商业文化高度。商业步行街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城市文化的发展。因此,将城市特色文化融入商业步行街提升发展,提出商业步行街的提升策略,是现代城市商业步行街区发展的重要经验。在今后湖滨商业步行街在进行提升改造中,要保护利用湖滨历史文化,重视湖滨商业文化、旅游文化,进一步提升湖滨商业步行街的品质。

参考文献:

[1]黄晓辉,刘玉恒,刘小波.文旅融合——以诗照亮远方[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8:15-17.

[2]丁绍莲.欧美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轨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3):85-90.

[3]陈懿君,阮如舫.城市商业步行街景观的地域性营造:以苏州观前街为例[J].江苏建筑,2012(2):9-11.

[4]徐翠蓉,赵玉宗,高洁.国内外文旅融合研究进展与启示:一个文献综述[J].旅游学刊,2020,35(8):94-104.

[5]邵明华,张兆友.国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借鉴价值研究[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8):37-46.

[6]肖怀德.文旅融合视角下北京建设世界文化之都的思考[J].旅游学刊,2020,35(7):11-12.

[7]王岩,董超,路红艳.日本步行街发展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国际贸易,2019(12):36-42.

[8]程善兰.文旅融合视角下苏州历史文化旅游街区的保护与路径探讨[J].商业经济研究,2017(12):135-137.

[9]丁绍莲.欧美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轨迹及启示[J].城市问题,2007(3):85-90.

[作者简介]王丽红(1994—),女,汉族,浙江台州人,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遗产保护;何王芳(1973—),女,汉族,浙江东阳人,杭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和地方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