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18
张慧
【摘 要】《房间里的大象》是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即合谋性沉默。通过分析合谋性沉默的成因,探究解决合谋性沉默的方法。探究新时代背景下,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递方式对合谋性沉默的影响。
【关键词】新媒体:社会现象;合谋性沉默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7-0230-02
一、研究背景
房间里的大象(the elephant in the room),这句英国谚语中的大象是指某种巨大而无法回避的真相,人们捂住嘴眼,沦为沉默的帮凶,与大象在房间中维持这心惊胆战的和平。在《房间里的大象》一书中,伊维塔·泽鲁巴维尔从社会学角度剖析人们私密生活和公共生活中,对于某些显而易见的事实,集体保持沉默的社会现象,即合谋性沉默。作者阐述了合谋性沉默的成因、组成形式、参与者的动机和表现,以及这种沉默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并探讨了打破沉默的可能和方式。由一句简短的谚语为出发点,研究一种特殊而普遍的社会学现象。社会学家和作家的不同在于,他不仅揭示出“大象”的存在,还要解释“大象”何以存在以及如何让“大象”从房间里走出来[1],这亦是本书的社会学意义所在。
在时代发展的今天,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其在人们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媒体最先“发声”并传播的频次也越来越多。新媒体颠覆了传统媒介的传递方式,将人们带入一个全新时代[2]。那么时代背景改变,信息的传播方式是否又会对房间里的大象这种社会学现象产生影响与冲击?也许这是这本书由于时代背景改变而亟待丰富的内容之一。
二、合谋性沉默的成因
人们对于真相的集体性沉默是大象的成因,具有集体性和社会性,具有明显的社会化模式。人们的沉默与逃避给了大象成长的养分与空间,直至大象疯狂成长为无处可避的庞然大物,房间里的大象仿佛是一个黑色幽默,人人心照不宣,却人人视而不见。问题就在于它不是一个个人现象,也不是个人行为主义所能引起的。当沉默蔓延,大象愈发巨大,合谋性沉默的参与者也就越多,沉默也就注定难以维持。终于当有人愿意承担发声的责任,站出来指出大象的存在时,巨象也会随之轰然倒下。
而探究人们这一社会化现象,可以总结为个人因素和社会因素。
(一)个人因素
沉默往往是因为恐惧和尴尬,根据心理学家的说法,否认和沉默源于我们逃避痛苦的需要。当意识到某种事具有威胁性,我们会下意识阻挡令人不快的信息进入我们的意识。而无论是哪种因为痛楚、恐惧、羞耻、尴尬等导致的合谋性沉默,总是与个人的心理因素分不开的,而通常往往以组合的形式出现,例如某平庸无能的同事恰好是老板的儿子。
我们对大象本身的恐惧并不一定是沉默的原因,我们往往恐惧的是大象存在所带来的影响以及打破沉默所带来的后果。我们否认自己的否认,而且不愿意承认是我们的沉默助长了大象的成长,然而可笑的是这点恰恰是大象疯狂成长的肥料,于是我们越忽视越沉默,大象越壮大,如此恶性循环。
(二)社会因素
人们在进行社会活动时往往以团体形式进行活动,合谋性沉默往往与约定俗成的文化习俗、法则、禁忌和人情世故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当人们在选择沉默时往往有从众心理作祟,从众使得人们难以确认自己的感觉,而屈服于更为容易的沉默。
此外沉默的产生有明显的社会化模式,比如社会关系(尤其是等级差异程度)和社会处境(如可以公开的程度)。沉默和否认是权利分配不均的产物,作者认为,我们能知道多少,部分取决于我们的权力大小。但是有趣的是,由于数字化媒体时代的来临,权利和消息的传递金字塔模式被打破。[3]权利可以有效地控制信息,而流动的信息也有能力瓦解权力结构,在新媒体加大信息传播的背景下,无疑更是强化了这一点。
三、合谋性沉默的打破方式
沉默是社会性群体行为,作者认为打破沉默实际所侵犯的不只是某些个体的个人舒适感,而是整体的神圣的社会禁忌,故而激发了被强化的恐惧感。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运动中保持沉默,很难说是因为怕死,还是怕成为“精神上的孤儿”。
《房间里的大象》作为社会学家著作,之所以区别于普通文学作品,就在于它阐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即如何谋杀大象。
(一)承认大象的存在
作者认为沉默保持得越深,则打破的机会就越多,拒绝某事的想法会被同样强烈的揭露真相的愿望抵消,但打破的前提是使大象的存在成为公众话语权的一部分。当人们承认并且敢于谈论大象的存在时,才能推动第一个人挣脱出沉默的漩涡,打破沉默,引导所有人相信自己的感受而不是从众。
(二)把大象推到前景
要承认大象的存在,我们需要把灯打开,暴露大象,将大象从背景推到前景。一旦我们承认大象的存在,它的力量就消失了。随着被人们谈论的可能性提高,不同的意见也会被鼓励,打破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于是将大象放到前景需要我们去命名那些难以名状的存在,增加它的可讨论性,扩大它的讨论范围。
(三)需要社会通力合作
第一个打破沉默、正视大象的人,只是推开了昏暗房间里的门,是使得社会承认大象的第一步。正如皇帝的新衣中小男孩的父亲让我们意识到,其他人必须紧跟其后,即合谋者全部消失才不会有人继续合谋。发声需要勇气与承担,第一个站出来否认的人往往会因为侵害到了部分群体的利益而被攻击,所以面對合谋性沉默需要的不是个人的努力(个人的努力亦无效),而是第一个否认者的支持者们所进行的对抗,是团体和团体间的对抗,需要社会通力合作。
四、新媒体模式下的沉默与打破
(一)信息传播方式改变促进瓦解大象的效率
沉默的发生与打破无时无刻不伴随着信息的传递,新媒体的传播方式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传播方式和权利息息相关,呈金字塔型,身居高位者对信息拥有着常人难以企及的保管权和传播权[4]。但与此同时作者也提到,自由流通的信息会瓦解现存的权力结构,是相互控制的关系。只要把对身居高位者的不利消息传播出去,就可能彻底颠覆现存的权力关系。但如今新媒体传播背景下,传播方式由静态单向变为动态多向,人人都可以是自媒体,在信息传播后,受众可以及时反馈信息,传播者还可以与受众进行互动交流,降低了信息传播的难度,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范围,这无疑提高了瓦解大象的效率。
(二)降低了打破沉默的成本
作者分析说,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从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历史上的先知,革命的先驱者往往下场悲惨,因为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的大象”的人需要的不只是勇气,还需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当侵犯到沉默者的利益时,站出来的少数者无疑会成为众矢之的,当沉默成为呼应被不断加强时,也就越难打破,不断恶性循环。[5]但是网络的开放性和虚拟性,使得站出来打破沉默有了新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具有虚拟性、匿名性、无边界和即时交互等特性。在网络上,只要复制粘贴,信息就得到重新传播。相比较传统媒体的若干次传播的有限性,网络发言具有无限次传播的潜能。网络的这种特性使它可以轻易穿越封锁,而且隐蔽自己的身份,大大降低了打破沉默的成本。
(三)信息密集化社会使得团体更容易通力合作
新媒体背景下提高了受众参与的主动性,信息参与方式的多样化也降低了团体的信息传播的难度,种种因素使得社会通力合作这一行为更容易达成。例如D&G辱华事件的发生,由于微博的传播几乎是即刻就引起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第二天的时装秀也因为抵制而被取消。网络的传播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大大缩短了大象从幕后到台前的时间,而社会团体的合作也更为迅速猛烈。
参考文献:
[1]罗锦文.好人若沉默 恶性便远播.中国青年报[J],2012(10).
[2]申亚丽.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新媒体研究[J],2018(20).
[3]卫欣,王勇.时代的审美与审美的时代[J].黄河之声,2018(21).
[4]王全权.我国生态文明的对外传播:意义、挑战与策略[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38(05).
[5]郭剑英,李银花.基于四分图模型的农民村庄整治满意度研究——以江苏丰县华山村為样本[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8,39(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